羁鎖無抑自逐人
「羁」爲系綁、拘束。「鎖」當名詞爲鏈條、鎖鏈。「抑」是抑製、壓製。「逐」即跟隨。得牛後,雖然已契悟這念心,但是還不能完全作主,所以還是要時時刻刻提起覺性,不斷覺察、覺照,勤于牧牛,使這念心不要向外攀緣。由于不斷地起觀照,日久功深,這念心牧純熟,已經能作主了;此時即不用再費盡心力的時時看住它,這念心已經可以處處作主、任心自在了。好比牛的牛脾氣尚未調伏之前,總是要想盡辦法時刻看住它,乃至用繩索將它綁好,不聽話時甚至用鞭子打一下,不讓它亂犯別人的苗稼。當牧牛的工夫純熟,牛已完全被馴伏了,此時不必再用繩索綁著牛,也不必刻意拘束它,牛都能溫順的跟隨主人,不會自己亂跑,所以說是「羁鎖無抑自逐人」。
古德雲:「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未悟時,或工夫不夠,這念心隨著外面的萬境而轉,是「人逐法」;開悟後,工夫純熟,這念心能夠作主了,不再爲外境所轉,就成了「法逐人」。
十牛圖頌(二十)
騎牛歸家1
于自由時報90.02.20(二)刊載
騎牛迤逦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騎牛迤逦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若是這念心已經保養純熟了,心中這頭牛已調伏了,就可安心的騎上牛背歸家。
「迤逦」,爲曲折連綿的樣子,比喻從「尋牛」到「牧牛」這條漫長的心路。「家」,指的就是菩提、涅槃;不生不滅、寂照一如的清淨法身,才是究竟的家。「騎牛迤逦欲還家」,從一開始的「尋牛」到「牧牛」,費盡心力,通過種種身、心的考驗,終于可以不假任何鞭索功用,輕松自在地「騎牛歸家」了;這念心已調伏,能任心自在了,進一步就要回歸到當下這個清淨的自性之家。
「羌笛聲聲送晚霞」,「羌笛」即是胡人吹的笛子,笛聲曼妙悅耳。「羌笛聲聲送晚霞」,表示契悟了這念心性,沿途的本地風光就像羌笛的樂音、晚霞的美景,令人賞心悅目。這時候,人、牛、羌笛、晚霞和合一色,齊趣一處;心與境和諧無礙,同歸自性不二之家。修行至此,這念心充滿著法喜,充滿無量的光明、無限的愉悅,實在是值得在這個地方慶賀一番。
十牛圖頌(二十一)
騎牛歸家2
于自由時報90.02.22(四)刊載
騎牛迤逦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一拍一歌無限意
明白了這念心,這念心性就是無限意,等于古德所說的「百草頭上祖師意」。契悟了以後,當下這個能知能覺的「意」就是菩提心,所以一拍一歌都是禅機,乃至舉手投足都是神通妙用。假使不明白這念心,「意」就成了心猿意馬;分別執著的意識心到處攀緣,如猿猴爬樹、野馬狂奔,沒有一刻歇息 。
悟了這念心,就明白「意識心」與「菩提心」原是一個,沒有二個。譬如以前是賊人,現在覺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此好好做人。從前做賊人,作用的是這念心;現在做好人,作用的還是這念心;這念知覺的心性並沒有差別,不同的是當下這念分別舍取的心意──要做賊人或是做好人。如同手掌,張開來是手掌,反過來是手背,無論手掌、手背,同樣都是這只手。
「一拍一歌無限意」,悟了這念菩提心,當下一拍一歌就是無限的禅機妙用;如果未悟,則一拍一歌都是意識心的攀緣作用,就成了無限的生滅與怅惘。
十牛圖頌(二十二)
騎牛歸家3
于自由時報90.02.24(六)刊載
騎牛迤逦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知音何必鼓唇牙
「知音」,即了解這念心意,表示契悟了這念菩提心。「鼓唇牙」表示有所言說。「知音何必鼓唇牙」,真正、究竟的知音,是不必假藉言說,即所謂的「無聲勝有聲」。前面的「一拍一歌」雖然蘊藏了無限的禅機妙用,終究是心的作用,有生即有滅。所以古德雲:「高山流水一曲琴,伯牙子期是知音,有聲彈到無聲處,便見幽然太古心。」由有聲歸到無聲,由有生有滅歸到不生不滅,方能橫亘古今,通徹十方,與叁世賢聖同知自性菩提之音。昔日靈山會上,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即是不假言說。所以契悟了大衆聽法、師父說法的這念心,就是真正的知音。
此時,隨拈一法皆是佛法,無聲是道,有聲也是道,但最後還是要歸于無言無說。因爲無言無說是「體」,一拍一歌是「用」;「用」雖然也是道,可是,最後「用」必須歸于「體」才是究竟。悟了這個道理,就知體不礙用,用不離體;說是道,不說也是道;有聲是聞,無聲也是聞。如此體會道,就很自在、活潑,否則執著一邊,修行就會産生許多煩惱。
十牛圖頌(二十叁)
忘牛存人
于自由時報90.02.27(二)刊載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叁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前面雖然已經「騎牛歸家」,但是還有能騎之人、所騎之牛,也就是有能證之心、所證之境。有能有所,仍屬于有出有入、有修有證的相對境界,還是落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的無明妄境中,所以進一步要「忘牛存人」。
「騎牛已得到家山」,指已經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回到自性靈山、菩提涅槃的家。此時,已明白原來牛也是自己,心外無別牛,牛即是當下這念心。這念心是本具的,根本無牛可牧、無牛可得,不必再藉相對的境界來用功,連牧牛的這念心也要放下,只要做個閑道人就好了,所以說是「牛也空兮人也閑」。
既然已經騎牛歸回自性之家,更契悟到連牛也是不可得的,當然就不再需要牧牛的鞭繩,可以把它們通通都扔掉。這時,就可以悠閑地一覺睡到日升叁竿,所以說「紅日叁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此時,無論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是道。但是,這必須經過一番努力,有了工夫才做得到;否則,一覺到天明,就全是顛倒夢想。
十牛圖頌(二十四)
人牛俱忘1
于自由時報90.03.01(四)刊載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
前面「忘牛存人」的境界,已了達無牛可牧、無牛可得,能牧的這念智慧心,也隨之放下。現在則「人牛俱忘」,更進一步明白,原來這念智慧心也是本性本空;牛不可得,人也不可得,心境俱空、人法雙亡,達到一個絕對的境界,所以是「鞭索人牛盡屬空」。
「碧天遼闊」形容這念心,無邊無際、無始無終。雖然這念心廣大無邊際,但是在這個絕對的境界中是絕一切音信的,即所謂的「妙高峰頂,從來不許商量」,因此說「碧天遼闊信難通」。能通音訊,表示這念心還有一點點消息、念頭,例如想到「聖」是一個念頭,想到「凡」也是一個念頭,無論是凡、是聖,都還是音信,還是落入有能有所的相對境界。所以在「碧天遼闊信難通」的境界中,這念心不作佛想、不作魔想,如同禅宗祖師所說的:「佛不可得,魔也不可得。」達到一念不生,就是真正的佛。
十牛圖頌(二十五)
人牛俱忘2
于自由時報90.03.03(六)刊載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紅爐焰上爭容雪」,就是形容這念心無有一切美醜、善惡等對待差異,達到能所一如的境界,有如火爐上熾熱的火焰,怎容得下片絲雪花!在這個絕對的境界中,無有一物可得,正如《心經》所言:「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此即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
「合祖宗」,即契合祖師意,也就是契合十方諸佛所傳的心印。修行至此,無言無說,無能無所,契入心境俱空、人法雙亡的絕對境界,當下即與諸佛的心印相契合。
八萬四千法門,最後都是要回歸于這念絕對的智慧心地,此處離一切對待,並且絕一切言說,這是心之體,也是吾人的本來面目。
十牛圖頌(二十六)
返本還源1
于自由時報90.03.06(二)刊載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就是說:從「尋牛」開始,曆經種種的磨煉及熏修,費盡心力,方契合諸佛之心印,而得返回心之本源。到了此刻,才知道連「返本還源」也是多余;因爲一切都是本具的,本無生滅,本無去來,法爾如是。此時,再說「返本還源」,也是浪費唇舌;倒不如當下這念心見而無見、聞而不聞,任他外境千變萬化,都如盲若聾,始終安住在心之本源,始終安住在這個絕對的境界上。
身在庵中,卻不見庵前之物,是形容這念心已經超越相對,達到絕對的境界;因爲若有所見,即落入有能見、所見的相對境界。超越能所的這念心,正如同江水的蒼蒼茫茫及花紅柳綠,不假絲毫造作,本自天然,一切都是現成的,所以是「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到「返本還源」時,一切萬法都歸回心之本源,這念心達到能所一如的絕對境界,整個世界既是真空,又是妙有,也是實相;一切時間、空間都在這念心當中,當下這念心就是法王。
十牛圖頌(二十七)
入廛垂手1
于自由時報90.03.08(四)刊載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
前面「返本還源」,在這念心之體上站得住又站得長,這是自受用的絕對境界,唯屬自利之行。此處「入廛垂手」,則更進一步,以大悲心倒駕慈航,不畏勞頓穢垢,涉足衆生煩惱住處,廣行利他之菩薩行。
「露胸跣足」,即坦胸赤足,形容這念心從體起用,不假絲毫造作,舉手投足皆是慈悲喜舍的自然流露。「廛」,是指居住的宅地,用來比喻叁界火宅。「露胸跣足入廛來」,指菩薩修行已得身心自在,了達「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住著涅槃寂靜之樂,以大慈悲心,化身千百億,視衆生火宅如樂邦,在叁界中行六度萬行,利樂有情。
「抹土塗灰笑滿腮」,形容菩薩與衆生「和其光同其塵」,內所證得之清淨圓妙境界,與喧囂雜染之塵俗融合無礙,即使逢苦亦不憂,能忍人所不能忍,亦無有忍相。此時,菩薩已能善開無量方便門,即使灰頭土臉,乃至一哭一笑,皆爲了度化衆生,引領有情脫離煩惱的纏縛,步向解脫自在之路。明朝的布袋和尚,常著粗衣,身肩布袋,遊化人間,無論遭遇順逆境,皆笑口常開,這就是菩薩「抹土塗灰笑滿腮」,度化有情的示現。
十牛圖頌(二十八)
入廛垂手2
于自由時報90.03.10(六)刊載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花」,代表人人本具的心性;「花開」指開悟,即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衆生在迷,不識自己本具的妙明真心,所以這念心腐朽如枯木;今遇菩薩以大悲慈心來此叁界,用法雨甘露滋潤衆生,令其開悟,如同枯木逢春而綻放花朵。這念心花開綻,就是禅宗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就是淨土宗所說的「花開見佛悟無生」。
真純不二的這念心,本自具足慈悲、禅定及智慧。悟了這念心,這念心性就是神仙,涵攝一切靈妙要訣,不用再向外他求神仙秘訣。契悟了這念心,即能從體起無量的妙用,隨緣度衆,令有情均能明悟心性。所以說是「不用神仙真秘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因此,菩薩不僅能「返本還源」,自得佛法受用;更能「入廛垂手」,以大慈悲廣度有情,令衆生得到佛法受用。
十牛圖頌(二十九)
結語
于自由時報90.03.13(二)刊載
露地白牛,在禅宗則用以形容契悟本具的妙明真心,
而且經過一番保任,這念心已達到真純不二、
淨無瑕穢、了無牽絆、自在無礙的境界。
「十牛圖頌」,是以牛譬喻這念心,說明修行心路曆程的十個層次。修行人對于每一頌都要了達其中的義理,以契悟這念心性,也藉此反省檢討,了解自己現在修行境界的層次,進而明白「更上一層樓」的用功之道。如此,修行就不會走遠路,也不會以凡濫聖或是心生卑微。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頭牛,若不牧牛,這頭牛始終是一頭到處吃草的野牛,將來就會被人宰殺,苦不堪言;也就是說,若是這念心追逐聲色名利等塵緣,起貪瞋癡等煩惱,繼而造惡業,就得受苦報。若想超凡入聖,就必須時時刻刻鞭索不離身,勤于牧牛,當馴伏了牛脾氣,野牛就成了「露地白牛」。露地,爲門外的空地,喻出離叁界火宅,到達平安穩當的地方;白牛,爲清淨無染的牛,喻最究竟的一乘教法。露地白牛,在禅宗則用以形容契悟本具的妙明真心,而且經過一番保任,這念心已達到真純不二、淨無瑕穢、了無牽絆、自在無礙的境界。
牛是現成的,人人都可以騎牛歸家,但要有功夫,才騎得上去。騎牛歸家以後,還須心境雙忘;當返回心地之本源,更得發大慈悲心,「入廛垂手」化導衆生,令皆能明悟心性。
所以,依著「十牛圖」﹙尋牛、見迹、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入廛垂手﹚的次第用功,如是「降伏其心」、如是「護念其心」,就能夠圓滿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十牛圖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