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锁无抑自逐人
「羁」为系绑、拘束。「锁」当名词为链条、锁链。「抑」是抑制、压制。「逐」即跟随。得牛后,虽然已契悟这念心,但是还不能完全作主,所以还是要时时刻刻提起觉性,不断觉察、觉照,勤于牧牛,使这念心不要向外攀缘。由于不断地起观照,日久功深,这念心牧纯熟,已经能作主了;此时即不用再费尽心力的时时看住它,这念心已经可以处处作主、任心自在了。好比牛的牛脾气尚未调伏之前,总是要想尽办法时刻看住它,乃至用绳索将它绑好,不听话时甚至用鞭子打一下,不让它乱犯别人的苗稼。当牧牛的工夫纯熟,牛已完全被驯伏了,此时不必再用绳索绑着牛,也不必刻意拘束它,牛都能温顺的跟随主人,不会自己乱跑,所以说是「羁锁无抑自逐人」。
古德云:「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未悟时,或工夫不够,这念心随着外面的万境而转,是「人逐法」;开悟后,工夫纯熟,这念心能够作主了,不再为外境所转,就成了「法逐人」。
十牛图颂(二十)
骑牛归家1
于自由时报90.02.20(二)刊载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若是这念心已经保养纯熟了,心中这头牛已调伏了,就可安心的骑上牛背归家。
「迤逦」,为曲折连绵的样子,比喻从「寻牛」到「牧牛」这条漫长的心路。「家」,指的就是菩提、涅槃;不生不灭、寂照一如的清净法身,才是究竟的家。「骑牛迤逦欲还家」,从一开始的「寻牛」到「牧牛」,费尽心力,通过种种身、心的考验,终于可以不假任何鞭索功用,轻松自在地「骑牛归家」了;这念心已调伏,能任心自在了,进一步就要回归到当下这个清净的自性之家。
「羌笛声声送晚霞」,「羌笛」即是胡人吹的笛子,笛声曼妙悦耳。「羌笛声声送晚霞」,表示契悟了这念心性,沿途的本地风光就像羌笛的乐音、晚霞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这时候,人、牛、羌笛、晚霞和合一色,齐趣一处;心与境和谐无碍,同归自性不二之家。修行至此,这念心充满着法喜,充满无量的光明、无限的愉悦,实在是值得在这个地方庆贺一番。
十牛图颂(二十一)
骑牛归家2
于自由时报90.02.22(四)刊载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一拍一歌无限意
明白了这念心,这念心性就是无限意,等于古德所说的「百草头上祖师意」。契悟了以后,当下这个能知能觉的「意」就是菩提心,所以一拍一歌都是禅机,乃至举手投足都是神通妙用。假使不明白这念心,「意」就成了心猿意马;分别执着的意识心到处攀缘,如猿猴爬树、野马狂奔,没有一刻歇息 。
悟了这念心,就明白「意识心」与「菩提心」原是一个,没有二个。譬如以前是贼人,现在觉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此好好做人。从前做贼人,作用的是这念心;现在做好人,作用的还是这念心;这念知觉的心性并没有差别,不同的是当下这念分别舍取的心意──要做贼人或是做好人。如同手掌,张开来是手掌,反过来是手背,无论手掌、手背,同样都是这只手。
「一拍一歌无限意」,悟了这念菩提心,当下一拍一歌就是无限的禅机妙用;如果未悟,则一拍一歌都是意识心的攀缘作用,就成了无限的生灭与怅惘。
十牛图颂(二十二)
骑牛归家3
于自由时报90.02.24(六)刊载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知音何必鼓唇牙
「知音」,即了解这念心意,表示契悟了这念菩提心。「鼓唇牙」表示有所言说。「知音何必鼓唇牙」,真正、究竟的知音,是不必假藉言说,即所谓的「无声胜有声」。前面的「一拍一歌」虽然蕴藏了无限的禅机妙用,终究是心的作用,有生即有灭。所以古德云:「高山流水一曲琴,伯牙子期是知音,有声弹到无声处,便见幽然太古心。」由有声归到无声,由有生有灭归到不生不灭,方能横亘古今,通彻十方,与三世贤圣同知自性菩提之音。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即是不假言说。所以契悟了大众听法、师父说法的这念心,就是真正的知音。
此时,随拈一法皆是佛法,无声是道,有声也是道,但最后还是要归于无言无说。因为无言无说是「体」,一拍一歌是「用」;「用」虽然也是道,可是,最后「用」必须归于「体」才是究竟。悟了这个道理,就知体不碍用,用不离体;说是道,不说也是道;有声是闻,无声也是闻。如此体会道,就很自在、活泼,否则执着一边,修行就会产生许多烦恼。
十牛图颂(二十三)
忘牛存人
于自由时报90.02.27(二)刊载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前面虽然已经「骑牛归家」,但是还有能骑之人、所骑之牛,也就是有能证之心、所证之境。有能有所,仍属于有出有入、有修有证的相对境界,还是落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的无明妄境中,所以进一步要「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指已经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回到自性灵山、菩提涅槃的家。此时,已明白原来牛也是自己,心外无别牛,牛即是当下这念心。这念心是本具的,根本无牛可牧、无牛可得,不必再藉相对的境界来用功,连牧牛的这念心也要放下,只要做个闲道人就好了,所以说是「牛也空兮人也闲」。
既然已经骑牛归回自性之家,更契悟到连牛也是不可得的,当然就不再需要牧牛的鞭绳,可以把它们通通都扔掉。这时,就可以悠闲地一觉睡到日升三竿,所以说「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此时,无论穿衣吃饭、行住坐卧都是道。但是,这必须经过一番努力,有了工夫才做得到;否则,一觉到天明,就全是颠倒梦想。
十牛图颂(二十四)
人牛俱忘1
于自由时报90.03.01(四)刊载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前面「忘牛存人」的境界,已了达无牛可牧、无牛可得,能牧的这念智慧心,也随之放下。现在则「人牛俱忘」,更进一步明白,原来这念智慧心也是本性本空;牛不可得,人也不可得,心境俱空、人法双亡,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所以是「鞭索人牛尽属空」。
「碧天辽阔」形容这念心,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虽然这念心广大无边际,但是在这个绝对的境界中是绝一切音信的,即所谓的「妙高峰顶,从来不许商量」,因此说「碧天辽阔信难通」。能通音讯,表示这念心还有一点点消息、念头,例如想到「圣」是一个念头,想到「凡」也是一个念头,无论是凡、是圣,都还是音信,还是落入有能有所的相对境界。所以在「碧天辽阔信难通」的境界中,这念心不作佛想、不作魔想,如同禅宗祖师所说的:「佛不可得,魔也不可得。」达到一念不生,就是真正的佛。
十牛图颂(二十五)
人牛俱忘2
于自由时报90.03.03(六)刊载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红炉焰上争容雪」,就是形容这念心无有一切美丑、善恶等对待差异,达到能所一如的境界,有如火炉上炽热的火焰,怎容得下片丝雪花!在这个绝对的境界中,无有一物可得,正如《心经》所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此即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
「合祖宗」,即契合祖师意,也就是契合十方诸佛所传的心印。修行至此,无言无说,无能无所,契入心境俱空、人法双亡的绝对境界,当下即与诸佛的心印相契合。
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都是要回归于这念绝对的智慧心地,此处离一切对待,并且绝一切言说,这是心之体,也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十牛图颂(二十六)
返本还源1
于自由时报90.03.06(二)刊载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就是说:从「寻牛」开始,历经种种的磨炼及熏修,费尽心力,方契合诸佛之心印,而得返回心之本源。到了此刻,才知道连「返本还源」也是多余;因为一切都是本具的,本无生灭,本无去来,法尔如是。此时,再说「返本还源」,也是浪费唇舌;倒不如当下这念心见而无见、闻而不闻,任他外境千变万化,都如盲若聋,始终安住在心之本源,始终安住在这个绝对的境界上。
身在庵中,却不见庵前之物,是形容这念心已经超越相对,达到绝对的境界;因为若有所见,即落入有能见、所见的相对境界。超越能所的这念心,正如同江水的苍苍茫茫及花红柳绿,不假丝毫造作,本自天然,一切都是现成的,所以是「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到「返本还源」时,一切万法都归回心之本源,这念心达到能所一如的绝对境界,整个世界既是真空,又是妙有,也是实相;一切时间、空间都在这念心当中,当下这念心就是法王。
十牛图颂(二十七)
入廛垂手1
于自由时报90.03.08(四)刊载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前面「返本还源」,在这念心之体上站得住又站得长,这是自受用的绝对境界,唯属自利之行。此处「入廛垂手」,则更进一步,以大悲心倒驾慈航,不畏劳顿秽垢,涉足众生烦恼住处,广行利他之菩萨行。
「露胸跣足」,即坦胸赤足,形容这念心从体起用,不假丝毫造作,举手投足皆是慈悲喜舍的自然流露。「廛」,是指居住的宅地,用来比喻三界火宅。「露胸跣足入廛来」,指菩萨修行已得身心自在,了达「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住着涅槃寂静之乐,以大慈悲心,化身千百亿,视众生火宅如乐邦,在三界中行六度万行,利乐有情。
「抹土涂灰笑满腮」,形容菩萨与众生「和其光同其尘」,内所证得之清净圆妙境界,与喧嚣杂染之尘俗融合无碍,即使逢苦亦不忧,能忍人所不能忍,亦无有忍相。此时,菩萨已能善开无量方便门,即使灰头土脸,乃至一哭一笑,皆为了度化众生,引领有情脱离烦恼的缠缚,步向解脱自在之路。明朝的布袋和尚,常着粗衣,身肩布袋,游化人间,无论遭遇顺逆境,皆笑口常开,这就是菩萨「抹土涂灰笑满腮」,度化有情的示现。
十牛图颂(二十八)
入廛垂手2
于自由时报90.03.10(六)刊载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花」,代表人人本具的心性;「花开」指开悟,即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众生在迷,不识自己本具的妙明真心,所以这念心腐朽如枯木;今遇菩萨以大悲慈心来此三界,用法雨甘露滋润众生,令其开悟,如同枯木逢春而绽放花朵。这念心花开绽,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花开见佛悟无生」。
真纯不二的这念心,本自具足慈悲、禅定及智慧。悟了这念心,这念心性就是神仙,涵摄一切灵妙要诀,不用再向外他求神仙秘诀。契悟了这念心,即能从体起无量的妙用,随缘度众,令有情均能明悟心性。所以说是「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因此,菩萨不仅能「返本还源」,自得佛法受用;更能「入廛垂手」,以大慈悲广度有情,令众生得到佛法受用。
十牛图颂(二十九)
结语
于自由时报90.03.13(二)刊载
露地白牛,在禅宗则用以形容契悟本具的妙明真心,
而且经过一番保任,这念心已达到真纯不二、
净无瑕秽、了无牵绊、自在无碍的境界。
「十牛图颂」,是以牛譬喻这念心,说明修行心路历程的十个层次。修行人对于每一颂都要了达其中的义理,以契悟这念心性,也藉此反省检讨,了解自己现在修行境界的层次,进而明白「更上一层楼」的用功之道。如此,修行就不会走远路,也不会以凡滥圣或是心生卑微。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头牛,若不牧牛,这头牛始终是一头到处吃草的野牛,将来就会被人宰杀,苦不堪言;也就是说,若是这念心追逐声色名利等尘缘,起贪瞋痴等烦恼,继而造恶业,就得受苦报。若想超凡入圣,就必须时时刻刻鞭索不离身,勤于牧牛,当驯伏了牛脾气,野牛就成了「露地白牛」。露地,为门外的空地,喻出离三界火宅,到达平安稳当的地方;白牛,为清净无染的牛,喻最究竟的一乘教法。露地白牛,在禅宗则用以形容契悟本具的妙明真心,而且经过一番保任,这念心已达到真纯不二、净无瑕秽、了无牵绊、自在无碍的境界。
牛是现成的,人人都可以骑牛归家,但要有功夫,才骑得上去。骑牛归家以后,还须心境双忘;当返回心地之本源,更得发大慈悲心,「入廛垂手」化导众生,令皆能明悟心性。
所以,依着「十牛图」﹙寻牛、见迹、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归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的次第用功,如是「降伏其心」、如是「护念其心」,就能够圆满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十牛图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