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道(十)
于自由時報91.05.02(四)刊載
古人說:「修行億萬劫,悟在剎那間。」過去沒有契悟以前,所修都是在生滅當中,屬于方便加行。由于加行用功得力,業障消除,心清淨了,因緣成熟豁然契悟心性。原來,這念不生滅心,就是菩提心。
有生一定有滅,物質有成、住、壞、空;人及飛禽、走獸等有情世界的生、老、病、死,都是生滅。仔細觀察起來,分分秒秒皆有衆多生滅、生死不停的流轉,整個世界都屬于生滅法。
凡夫的心念時時刻刻也在生滅之中,一動念頭就是生,第二念生起,前念又滅掉了,譬如早上起床、穿衣、穿襪、刷牙、洗臉,接著又誦經、拜佛……等等,心念不斷地生滅變化,這當中究竟那個是真正的自己?
世間上的人,終日柴米油鹽醬醋茶、上班、下班,整天都在妄想中,迷糊糊地過生活,所有一切都是生滅心的作用,甚至于晚上作夢都還在生滅心當中。所以佛法說人從早上到晚上,有八億四千萬個念頭,這些都是生滅心。生滅心就是自己的煩惱,生滅心帶來的就是生死。
那麼,不生滅心究竟在那裏?就在大衆聽法的這念心當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念覺性始終存在,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
發菩提心,成無上道(十一)
于自由時報91.05.07(二)刊載
悟後起修就稱爲「修道位」。悟了以後,只是如同見到初一的月亮,尚未圓滿,還要繼續保持這念菩提心,時時刻刻安住在心性上,就是所謂的「保養聖胎」。
此時的修行即是「修而無修,言而無言,行而無行」,還是要修,修除習氣、妄想、人我、是非等種種煩惱,修了之後要歸還原點,所以修了等于沒修、行了等于沒有行。原點就是一念不生、就是覺性。無論晝夜、動靜、順逆,時時刻刻始終都要保持這念覺性的存在。
釋迦牟尼佛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卻說沒有度一個衆生;演說無量無邊的佛法,卻認爲沒有說過一句佛法,正是「言而無言」,歸還原點的道理。如果執著自己說了許多佛法、度了廣大的衆生,就表示並未了悟,因爲尚有我執、法執,這念心還在相對的境界之中攀緣,沒有契悟絕對的境界。
修道證悟最後達到絕對不染一塵的境界,如同十五的月亮圓滿無瑕,就屬于「成道位」。這裏的「成」是現成、本具的意思,不假絲毫造作而成。
總歸修道的曆程,可分爲「加行位」、「悟道位」、「修道位」、「成道位」四個不同的層次。
發菩提心,成無上道(十二)
于自由時報91.05.09(四)刊載
每個人都有佛性、覺性,是本具的。雖然心性本具,但如果起了煩惱無明,這個覺性就變成衆生心了,就變成我執、法執。所以,還要有「始覺」,也就是我們現在開始覺悟的這念心。衆生是「不覺」,沒有覺悟,所以整日花天酒地、吃喝玩樂、醉生夢死,將來必墮入惡道。
有了「始覺」,要繼續保持,如果一曝十寒,沒有發長遠心,就退失了菩提心。所以要繼續不斷覺悟、覺察、覺照、反省,以漏盡自己的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轉化心中這些障礙。如神秀大師所說的「時時勤拂拭」,把心當中的灰塵擦掉。由于用功得力,貪、瞋、癡、慢、疑、邪見六個根本煩惱沒有了,就達到「正覺」的境界。
煩惱有深有淺,分爲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漏盡這叁種煩惱,就得到究竟解脫。所以,無論參禅、打坐、持咒、誦經、念佛……,一切法的目的,都是爲了轉凡成聖、轉識成智,最後得以成就佛果。
發菩提心,成無上道(十叁)
于自由時報91.05.11(六)刊載
由于用功得力,貪、瞋、癡、慢、疑、邪見六個根本煩惱沒有了,斷除「見思惑」,就證到羅漢果,或者證到緣覺果,這就是「正覺」。但是,不可以得少爲足,還要進一步回小乘向大乘,發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樣帶果行因,修六波羅蜜,行菩薩道,修無修修、念無念念,豁然明心見性,契悟本具的菩提心。
如龍樹菩薩,契入了中道實相,就證到初地菩薩,如此初地、二地、叁地,一直到十地滿心,就稱爲「分證覺」,乃至于達到「等覺」。最後入金剛定,破無始無明,也就是破最後一分無明,則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總之,這些過程都離不開我們這一念覺性、佛性、靈性,也就是大衆聽法的這念心。如果這念心造作惡業,就變成獸性;反迷覺悟了,又變成覺性。覺悟以後,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有了智慧、感應,心慢慢甯靜,就成爲靈性,這都是我們這念心本具的作用。不執著一切法,繼續用功,就能圓成佛性了。
發菩提心,成無上道(十四)
于自由時報91.05.14(二)刊載
菩提心的修證曆程有層次之不同。第一、「發心菩提」,也就是發廣大道心,立下志願,希望證到菩提心,成就佛果,普度衆生,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時時刻刻朝這個方向努力,不管是漸修、頓悟,或動、靜、閑、忙,都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以地藏菩薩的大願、觀音菩薩的大悲、普賢菩薩的大行、文殊菩薩的大智,落實在日常生活,這就是菩薩行的開始。
第二階段「伏心菩提」,因爲發心用功,時時檢討、反省身心,有慚愧之心,慢慢地就將妄想、煩惱降伏下去。譬如覺察到自己起了瞋心,就能立刻忍下來,不去造作惡業;又如動了貪念,也能覺察並止住;或者起了男女之欲愛、色愛,剛剛一動念,馬上就把這念心降伏下去,這就是伏心菩提。
第叁階段「明心菩提」,由于「伏心菩提」加行用功得力,最後就能達到明心菩提。「明心」就是明心見性,見到本來面目,契悟本具不生不滅的心性。
禅宗祖師言:「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只要悟了現前這念心,始終安住在正念上,過去所有的黑暗、業障,全部可以一掃而光。譬如一間千年黑暗的房子,忽然把燈一開,豁然滿室光明。但是,如果失去正念,就如同把燈熄滅,又會呈現一片黑暗。因此,悟了以後,還要時時刻刻安住正念、安住覺性上,念念分明,處處作主。
發菩提心,成無上道(十五)
于自由時報91.05.16(四)刊載
禅宗說:「饑來吃飯困來眠。」又說:「終日著衣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挂著一縷絲。」這是什麼道理?就是要知而不著,堅住正念。譬如吃飯的時候就吃飯,不胡思亂想,能明辨酸甜苦辣的「知」始終存在,好的東西不多吃,吃了不好的食物,也不會怨天尤人。對任何好壞的境界,都能知而不著,不起貪心、不起瞋心,這就是真正安住正念。
修行就是要得到正念,正念就是清淨心、正念就是解脫、正念就是佛、正念就是道場、正念就是淨土,所以「挑柴運米都是道」。日常生活食、衣、住、行當中,始終保持正念,這念「知」要存在,如此安身立命就是修道。
第四階段「分證菩提」,已經契悟心在那裏了,還必須要悟後起修,繼續堅住正念、保任覺性,分分破除無明,分分顯露菩提法身,這個過程稱爲「分證菩提」。直至破除最後一分無明,漏盡煩惱惑業,就達到「究竟菩提」。所謂自利利他、覺行圓滿,達到這個境界,才算是究竟。
發菩提心,成無上道(十六)
于自由時報91.05.18(六)刊載
所謂「一法界顯,九法界隱。」一法界即指一真法界,就是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悟了這個法界,就是入佛法界。
我們這念心具足十法界:如果能受持五戒,下輩子必定保有人身,故五戒感得人道法界;若能更行十善戒法,心中善念光明,則提升至天道法界,將來感得升天的果報;起貪、瞋、癡,是地獄、餓鬼、畜生的法界;修四谛,是聲聞法界;思惟十二因緣觀,是緣覺法界。若發大慈悲心與利他弘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修六波羅蜜,當下就入菩薩法界。進而修無修修、念而無念,還歸原點,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契入不可思議法界,所以這念心當中圓具一切。
「萬丈高樓平地起」,每個人心中,無始劫以來攀緣、顛倒,充滿了愚癡、邪見。現在能夠聽聞正法,是過去的善根、福報現前,所以要愛惜。佛法中有事有理,在事上要腳踏實地用功修行,持戒清淨;在理上就要發菩提心。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只是持戒清淨,將來升到天上去,也不至于墮入惡道。若能持戒清淨,又能發菩提心,理事兼備,這就是大菩薩行,將來一定會圓滿菩提,既能自利又能利他。
《發菩提心 成無上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