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 成無上道

  發菩提心 成無上道

  

  

  (一)961209

  

  

  佛法中經藏、律藏、論藏所講的道理,都離不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什麼心?菩提心、涅槃心。修行學佛、護持佛法,平時出錢出力,護法護教,這些都是修福德、修慈悲,我們現在打坐,就是要修當下這一念心,這才是最究竟的。

  

   佛經裏講:「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十方諸佛所修所證都不離菩提心、涅槃心,在禅宗而言,即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土宗所說的「常寂光淨土」,還是我們當下的菩提心、涅槃心;密宗講「即身成佛」,即身,也是指我們當下這一念心。認識了這一念心,在這一念心來用功,菩提、涅槃就會現前,除此之外,其他的法門都是方便。修行不但要知道方便法,更要知道究竟的法門;否則,執著于方便法門,離無上菩提道就非常遙遠。

  

   有些人聽到「心即是佛」,就以爲可以不用修了,這是不了解「心即是佛」是從最高的境界來講。萬丈高樓從地起,尚未達到這個境界,心中還有煩惱、妄想,就要修方便法,修了方便還要不執著所修之法,最後才能契悟究竟。因此世尊教導弟子:「修而無修,言而無言,行而無行」,就是要大衆修了以後不執著福報、功德,將一切功德回向淨土,回因向果,回事向理,所以最後還是歸于菩提、涅槃。

  

   古德說:「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這一念清淨的菩提心是很重要的。有了清淨心,還要修寂靜涅槃,達到這個境界,就能超越時間、空間,心中沒有妄想、顛倒、愚癡,這一念心就由相對的心變成絕對的心,由染汙的心變成清淨的心。

  

   一般人看到外面的六塵境界,心容易攀緣,要想達到無住心,必須要觸物起照。看到外面的境界時,知道是好、是壞,心不隨境轉,如範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報紙報導社會上的人爲了買個環保袋,或爲了一個歌星,擠得頭破血流,爲了追求外境,迷失了自我,就是顛倒。因此,不因外面有好的境界,就隨波逐流,拚命地去追求;也不要認爲自己很渺小,因爲人人都有佛性,具足無量的智慧和功德,所以我們自己就有一座寶山!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定心靜坐,回光返照,靈山就會現前。

  

  

  

  --------------------------------------------------------------------------------

  (二)961216

  

  靈山,就是指我們的覺性、佛性。《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契悟本具的佛性。不但自己要明明德,而且「在親民」,把這些道理傳播給大衆,使所有的人都認識自己,不迷失本心。除此之外,還要「止于至善」,自己煩惱漏盡,菩提、涅槃現前,也要引導一切衆生認識自己,契入菩提、涅槃。所以,儒家的思想和我們所說的菩提、涅槃是殊途同歸,只不過有深淺之別,這條道路就是菩提心。

  

  《中庸》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幾句話大衆都知道,可是要做到卻不簡單。「天命之謂性」,性,就是我們的本性,人人本自具足。雖然每個人都有佛性,如果不去照顧、關心,本具的佛性就會被無明、煩惱所覆蓋,因此要修道。「率性之謂道」,率性,就是經上所說的「隨順覺性」,行住坐臥念念分明,使自己本具的佛性、本具的心性時時存在,這就是率性。「修道之謂教」,要達到完全沒有疑惑,必須學習教理,進一步了解道理。儒家的這些典籍很有意義,除了講倫理道德、爲人處世的道理,還包含心性之理,亦即所謂的「內聖外王」之道。

  

  內聖,指這一念心要清淨、明白,不能有渣滓,不能有煩惱存在,心就像一潭止水、就如一面明鏡,時時刻刻都要安住在覺性上面,這就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要保任這個覺性,就要去研究這當中的道理,增長信根。信心十足,道業才會成就;如果沒有信心,則談不上修行,出了禅堂就把這些道理忘得幹幹淨淨。

  

  「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十分重要。佛法所講的信是正信、是智慧的信,落實這些道理,做任何事情都會很歡喜、很有力量。信什麼?信佛法經、律、論叁藏的言教,信菩提、信涅槃,信人人本具的佛性,相信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是依據這個道理來修行,乃至證到賢位、成道證果、達到不退轉,我們現在依照這個方法來修道,一樣可以達到不退轉。

  

  其次,要信菩提、涅槃。大家要了解,不是死了以後才入涅槃,如果這個清淨心現在沒辦法現前,死了以後也不可能現前。無論是往生西方、東方或生兜率天,都是如此。要想往生真正的淨土,首先要淨化這念心、沈澱這念心,否則,修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都只是在皮毛上熏修,無法登堂入室。

  

  菩提,就是我們的覺性,是智慧佛,每個人都有能思能想的這個覺性。一般人所想的多是名利財色、功名富貴,求不到就起煩惱;想久了,頭腦就變得昏昏沈沈、迷迷糊糊。我們靜坐思惟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是回光返照,覺察、覺照,檢討六根是否清淨。想要讓菩提心、清淨心現前,就要從現在開始努力;想達到涅槃、寂然不動,就要修習禅坐。

  

  佛法最究竟的就是菩提、涅槃。如果做不到,最低限度要建立信心,至少明白有這一條路的存在,有一點點相應,就種下了清淨種子、般若種子,即使今生未能成無上道,有了這個清淨的因,將來一定可以成就。

  

  

  

  --------------------------------------------------------------------------------

  (叁)961230

  

  佛法中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最究竟的就是菩提和涅槃。諸佛菩薩以禅悅爲食,我們打坐時心清淨了,由相對的境界達到絕對,自然禅堂不存在了,身體也不存在,只有這一念心了了分明、寂然不動,這就是佛法的究竟處。

  

  朝著這個方向去做,一定可以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契入菩提、涅槃。涅槃就是寂靜無爲,菩提就是覺性時時存在。修行要定慧等持,假使有定無慧,定散掉之後煩惱、業障仍會現前。有定無慧就如石頭壓草,定修成功了,只是暫時將煩惱降伏,等到石頭碎了,雜草又會長出來。所以除了修定,還要修智慧,以智慧照破煩惱,雜草才能連根拔除。智慧從何而來?就是要時時觀照自心,直下承擔,反省檢討自己的煩惱,有了貪心、瞋心、癡心……就要對治,把心中的煩惱根拔掉,使這念心達到絕對的寂靜無爲、絕對的清淨。同樣都是這只手,翻過來是手掌,翻過去是手背,所以,一切都在這念心。

  

  古人說:「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修」,聽法的這念心每個人都有,如果不能反省檢討、直下承擔,不承認自己的過失,始終認爲:「我現在窮困潦倒,是父母沒有留錢給我,是整個社會製度不好。」把一切歸咎于他人或外在環境,如此一來,所走的就是衆生的紅塵道;若要將紅塵道轉過來,就必須反省檢討,將功德歸叁寶、好事給大衆,壞事自己來承擔,這就是菩薩行。

  

  對于菩提和涅槃有正確的認識,信心達到百分之百,這念心馬上就清淨了。菩提、涅槃不在未來,菩提是我們檢討反省的這個覺性,如果現在這念心無法寂靜,不能沈澱下來,死了以後就隨業流轉,哪裏還有菩提、涅槃?不管未來往生到哪裏去,有生就必定有滅,真正證到菩提心和涅槃心,才能超越生死。如果往生到淨土,還是得繼續用功,將來還是要證涅槃,所以要把握現在,不要走遠路。

  

  心淨佛土淨,當下這念心清淨,心就是淨土,不需要另外去求淨土。現在心清淨了,晚上會作好夢;心當中起煩惱、生愚癡,就會作惡夢。從這個觀念來看,真正是「心淨佛土淨」、「心平世界平」,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歸于心地,稱之爲心地法門。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要朝菩提和涅槃的方向來努力,就是修福德、修智慧。

  

  

  

  --------------------------------------------------------------------------------

  

  (四)970106

  

  《六祖壇經》講:「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雖然「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可是爲什麼衆生的心不清淨?這是由于過去身口意叁業不淨,顛倒、妄想、造諸惡業,所以心如同一潭渾水;打坐就是要沈澱這念心,把心中的渣滓通通去掉。「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觀照、保養這念心。菩提本具,不是修出來的,因爲有成必有壞、有生必有死,例如我們修建的道場,經過幾百年、幾千年以後就會壞掉,人也是難免生老病死,有生就一定有死。然而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是本具的,不是母親懷胎所生,也不是佛、上帝給我們的,諸位聽法的這個覺性是本具的,如佛經所說「法爾如是」。

  

  無生,即是生。心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就屬于無爲法,與菩提、涅槃相應。老子說:「爲學日益,爲道日損」,「益」就是增加,「損」就是去掉。世間人作學問,從小學到博士都是一個加號,天天都要學習,多讀、多看、多寫、多記,增長自己的知識;我們修道則是要天天檢討反省,使心當中沒有過失,把心當中的垃圾化得幹幹淨淨。用什麼方法化除這些煩惱?檢討反省、禅修,堅住正念,隨順覺性,使這念清淨心時時存在,所謂「金剛…

《發菩提心 成無上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