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覺法樂 涅槃寂靜樂

  菩提覺法樂 涅槃寂靜樂

  

  

  (一)961104

  

  

  從過去到現在,每一個宗教都講修道,而且標榜自己的道最高。很多人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卻不知道這個故事出自于佛經。由于每個人的主觀意識不同,對于事情的看法、認識也就不一樣;就像盲人沒辦法見到象的全貌,摸到象鼻就說象似一根竿子,摸到象耳就說象似一把扇子……雖然是同一只象,卻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因爲他們只說對了象的一部分。這就如同世間人看事情,由于每個人的角度、定位不同,看法就不一樣,各說各話,沒有辦法見到事物的全貌,對于修道的見解也是如此。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心是超然的,對于道就一目了然。

  

  道在哪裏?道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不假絲毫造作,如《圓覺經》講無「作、任、止、滅」四相,才能契悟本心。「作」是指作意,例如觀想日輪、觀想月輪、觀想佛像,都是屬于作意;吾人本具的心性,非作可致。「任」,指隨緣任性;吾人之本心,非放任可致。「止」是止息諸念,將心念停止在一個地方,止觀就是把心念止在一處,如觀想日輪,就把心專注于日輪的觀想上,這都是佛法中的方便法門。「滅」者,寂滅是也;滅色歸空,欲求圓覺,亦不可得。「作、任、止、滅」是欲求圓滿覺性的四種病態,真正的修道必須遠離作相、任相、止相、滅相,因爲這念心不能有絲毫造作。《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我們這念心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寂然無爲。例如,念佛要「能所俱空」,念而無念,念了以後不執著念佛的人、所念的佛號;持咒要持而無持,沒有能持之心、所持之咒。因爲念佛、持咒都是方便法,一切都要歸于自性。

  

  自性就是菩提心、涅槃性,不僅要入涅槃寂靜,更要發菩提心,定慧等持。假使坐在這裏百思不想,只是定境、只是靜,這只是止,不是道。心念停止不動,就如禅宗所說的「死水不藏龍」,所以除了寂然不動以外,還有靈明不昧的心性。靈明不昧,是每個人都有的靈知靈覺,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靈知靈覺。衆生雖然有靈知靈覺,但是不知道淨化、保養這念心,吃喝玩樂、追求名利財色,乃至于造作種種惡業,心中了毒,自己害了自己,實在是對不起自己。大衆要了解,清淨心才是自己,慈悲心才是自己。

  

  經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叁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自己的心造作出來的,不是真正的境界,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每個人都會經過幼年、少年、青年、壯年,最後會老、會死,衆生將每一階段都執爲實有,把四肢、五官、美醜、高矮、胖瘦都當作實實在在的境界,其實這都是虛妄的境界。在沒有死之前,哪一個階段是自己?平時不知道淨心、定心,不知道檢討、反省,等到生病或是命終之際才後悔莫及。

  

  欲界有情,有飲食、淫欲、睡眠等種種欲染,産生造作、執取、占有,就無法脫離欲界。色界有情,雖已遠離欲界淫、食二欲,仍有質礙,因此把所見所聞當作實有,執著這種幻境而迷失本心,不知外在一切是虛妄的,就很難出離色界。叁界中最高的是無色界,無色界天是修四空定的果報,由于這類衆生但有心識,把心安住在深妙禅定當中,仍然無法超脫叁界。

  

  如何才能離開欲界?檢討、反省,化掉自己的貪心、瞋心、癡心,就能離開欲界。所以要在這念心檢討、淨化,依根解結,依自己的六根化除當中的六結。如果分別心太重、執著心太重,就會産生仇恨、取舍、排斥、鬥爭。因此,日常生活中要「見境不生貪愛,于理不生分別」,看到外境,知道是好,心中沒有貪心、沒有執取心、占有心,就是「見境不生貪愛」。「于理不生分別」,理,就是菩提心、就是覺性。理是菩提之理、涅槃之理,這念心始終如一面明鏡,常寂常照、常照常寂,寂然無爲、寂然不動,就能感而遂通。

  

  凡夫衆生只知道動,不知道靜。靜坐時,這念心要寂靜無爲,堅住在覺性上,一念萬年,萬年一念。這念心要耐得住寂寞,耐不住寂寞就坐不安穩,始終想到解七以後的事,有這個念頭就是生滅。如果現在功夫用上路,心裏根本就沒有解七的念頭。爲什麼?因爲始終堅住覺性、寂然不動,這才是自己的真生命。

  

  「安身立命」,如何安身?如何立命?這念心與菩提心相應、與寂滅心相應就是無量壽,十天、半個月,乃至于幾十年,一剎那就過去。所謂「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這才是最究竟的快樂。

  

  

  

  --------------------------------------------------------------------------------

  

  (二)961111

  

  

  諸佛菩薩以禅悅爲食,我們想要成佛、成菩薩,一定要在心地上用功,否則所修的法門、所做的善事都只是福德,福德雖好,用盡就沒了。《六祖壇經》講:「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世間人不了解這些道理,以爲做善事可以「將功折罪」,其實,善、惡沒辦法抵消。善,一定受善報;惡,一定受惡報。雖然如此,但盡量多做善事,念念都是善法,生生世世受善報,惡報沒有機會現前,也等于將功抵過,只是過失還在,並沒有折抵掉,並沒有消滅。修福歸修福,福報沒辦法滅除自己的罪業,因此從現在開始,身口意叁業要保持清淨,不但保持清淨,而且要知道慚愧、忏悔,藉由打坐,化掉心中的雜念,滅除妄想、煩惱,福慧雙修,就能得解脫,超凡入聖。所以禅坐有無量的福報、無量的功德。

  

  〈永嘉大師證道歌〉也講得很清楚:「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布施包括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布施、供養、救濟有無量的福報,如果執著這個福報,僅是「生天福」,到天上去享受福報,最後「勢力盡,箭還墜」,福報享盡時,猶如往虛空射箭,等到沒有後力了,箭又墜墮下來,所以「招得來生不如意」。

  

  修善雖然有無量的福報,即便享福的時間很長,福報總會結束,所以修行要福慧雙修。六波羅蜜中有般若波羅蜜,般若是空性,做了善事,要能所俱空、叁輪體空──不執著布施的人、布施的對象及所布施的財物,因爲這些都屬于生滅法、緣起法,屬于有相法門。六波羅蜜的前五度是事,般若波羅蜜是理,每一度都要用般若波羅蜜來觀照叁輪體空,然後空也不執著,最後歸于本心,這是佛法所說的真理,這就是智慧。

  

  佛有叁種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佛是「叁智圓明」,這叁種智慧我們都要修。怎麼修?要叁惑漏盡,漏盡見惑、思惑、無明惑。打坐也是在漏盡這叁種煩惱,真正坐到好香就能漏得盡。但是,平時沒有基礎、沒有下功夫,要想在禅堂坐一支好香也不容易,就像參加學校的考試一樣,平時就必須有充分的准備,如果等到考試時才練習,不要說金榜題名,要及格都很困難。

  

  修行也是如此,平時就要用功,不是一年打一次禅七就好,平時有空就要靜坐,腿功是練出來的,要練得很柔軟,否則,不可能不酸、不麻、不痛。第二,坐下來要收心、攝心,要保持正念,要知道無念、無住、無爲的道理。如果平時不知道這些道理,到了禅堂才修習,就不容易相應。明白道理,在平時也練了功夫,有一點點相應了,然後來打禅七,那就是錦上添花。諸位參加禅七就像是在考試,考及格了,每一位都是佛門龍象,都能成佛作祖。所謂「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心裏沒有一點點煩惱、無明,就及格了,這種及格唯有自己知道。

  

  

  

  --------------------------------------------------------------------------------

  

  (叁)961118

  

  

  在禅堂靜坐七天雖然辛苦,但是有很多好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沒有造惡業,得到無量無邊的清淨功德。雖然沒有大徹大悟,或多或少也會有一些體悟,如果能坐到一支好香,那就更可貴了。

  

  修行要在平時,平時沒有用功,在禅堂也不容易相應。平時用了功,在禅堂聽到一言半句,很快地就心開意解,或者坐到一支好香,「修行億萬劫,悟在剎那間」,這臨門一腳是很殊勝的功德。所謂「有前前,才有後後」,以前沒有聽過這些道理,沒有朝這個方向努力,以致于走了遠路,吃了種種苦頭;現在與心地法門相應,過去的曆程也不能說沒有一點幫助。由于以前經過一番摸索、磨煉,經過種種痛苦、沖擊,現在聽到這個無上法門,世間的一切就能很快地看破、放下,如果沒有過去的發心、努力、磨煉,哪有今天?所以「有前前,才有後後」,過去吃的苦沒有白費,現在明白、確定了,不會再走遠路了。心地法門是一條菩提大路,悟了心法,就明白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都銷歸自性,能修一切善法而不執著一切善法,始終如此。

  

  釋迦牟尼佛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自言沒有度一個衆生,因爲「能所俱空」、「說而無說」。如果說自己度了無量無邊的衆生,心中還是存有衆生的念頭,攀緣心還是存在,並不能與無爲法相應。如果認爲自己說了種種法門、成就種種功德,那還是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仍然是衆生。心當中一法不立,才能契悟菩提心、涅槃性。

  

  佛陀講因果、講事理,乃至于一切教化行門,都屬于方便法,最終是一法不立。開悟的境界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喝水只有自己才能體會,所形容的種種味道、種種感覺,別人無法了解。所以,佛法是實踐的心法。

  

  人是以心…

《菩提覺法樂 涅槃寂靜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