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根本,心沒有依靠,就覺得空虛、煩惱。一般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事業失敗或受到一點折磨,就感覺被逼到走投無路,這個心禁不起一點考驗。我們明白心才是根本,清淨心、菩提心、不動心、覺心才是自己,只要時時刻刻安住這念心,就會愈來愈平靜,超越了時間、空間,一個鍾頭一剎那就過去,這時候才知道佛法的可貴、人生的可貴,不會消極、悲觀,更不可能去自殺。所以要想救世間、救人類,先要救心,只有佛法的道理才能救大衆的心。
人,一是色身,一是心理。想要使身體健康、自在,必須修福報,福報就從修善法而來。「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一切法都是有因有果,要想改變自己的環境就應多修善法,要知道惜福、修福。惜福是節流,修福是開源,惜福、修福很重要。這些屬于有爲法,有爲法不執著即是無爲法。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爲法、無爲法,都在自己當下的這念心。這念心悟了,一切法都是佛法;這念心沒有悟,雖然很努力誦經、打坐,還在起煩惱,佛法又成了有爲法。誦經的目的是在淨心、定心、明心,是在對治妄想,是在啓發這念心性,這是誦經最重要的目的。一般人不容易領悟這些道理,認爲「誦經有功德,可以消災、延壽,可以保平安」,雖然是有功德,但這是退而求其次,只是在事上追求,並不了解理的重要。打坐也是有事有理,除了在事上調身、調息,更要在理上契悟,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安住在覺性上,才能明心見性。
--------------------------------------------------------------------------------
(四)961125
修學佛法的次第就像在世間求學一樣,有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等階段。例如:受叁皈、五戒,這是屬于人道的學校;修十善,就是進入天道的學校;修四谛,是羅漢的學校;修十二因緣,是緣覺的學校;修六波羅蜜,是菩薩的學校;在禅堂打坐,頓悟自心,直了成佛,就進入了諸佛的學校。修行學佛不是求得什麼,而是心愈來愈清明,愈來愈有智慧,這就是進步。要經常反省檢討,煩惱、妄想有沒有減少?身口意是否清淨?能不能坐到一支好香?
要達到如來的境界,先要懂得善調身心,調心不起、調口無過、調身不犯。「調」是對治、調整。打坐時,不起心、不動念,不但惡念不起,連善念也不起,安住在無念當中,就是調心不起。調口無過,講話不要有過失,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绮語。佛經記載,如來不打妄語,所以有廣長舌相、有梵音聲相,這都是生生世世修來的。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其解。爲什麼有這種功德?因爲不打妄語,口無過失。調身不犯,身體不做殺盜淫的事,有這種過失要趕緊慚愧、改正。覺悟的人自己能管理自己,調心、調口、調身,調就是對治習氣、管理自己。
修行過程中,要行自利利他的菩薩道,自利是自己達到身、口、意叁業清淨。我們在禅堂練就一番功夫,找到一條心路,就能夠肯定自己這一生的方向及應該做的事,否則只知道吃喝玩樂、追求名利,這樣的人生毫無意義,死後與草木同朽。人,除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還有心靈的世界,這叁者都很重要。知道修心、修道,生命就不一樣了。
這個世界是衆生的惡業和善業夾雜所成就的世界,要想變成淨土,不要在外面追求,「心淨佛土淨」,只有心清淨才能使之成爲淨土;如果心裏充滿貪、瞋、癡、慢、疑、邪見,絕對找不到淨土。
佛典裏有「琉璃王滅釋種」的記載,琉璃王滅釋種是源自于前世的因果。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琉璃王對釋迦族心懷仇恨,後來琉璃王強盛了,率兵要滅絕釋迦族人。神通廣大的目連尊者知道琉璃王要趕盡殺絕,于是就選了釋迦族的五百個童男、五百個童女,以神通將他們送到天上去避難。戰爭結束後,目連尊者到天上取回五百個童男、童女,但是這些人都已經化成了血水,這是在劫難逃、業果難逃。
自己造了業,什麼人都幫不上忙,只有自己檢討、反省、改過,才能消業。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業是自己造作,必須自己忏悔、改過,才可以消業、轉業。心清淨即是淨土,心惡就是地獄、畜生、餓鬼,心善就是天堂,這是千真萬確的道理。所以,不要走遠路,更不可走錯路。
--------------------------------------------------------------------------------
(五)961202
現在很多人都想統領世界,有的國家甚至在世界各地設立飛彈基地、軍事基地,一旦國與國之間競爭起來,難免會産生戰爭。想統領全世界,是宏大的抱負,但是先要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大學》裏很有系統地講修身、修心,講叁綱領、八條目,就是內聖外王的道理。叁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與自利利他、覺行圓滿的道理一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從過去到現在,想要統領天下、治理天下,第一步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假使國家的領土大、人口衆多、事情繁瑣,想把國家治理好並不容易。「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要想當一國的領導者,先要齊其家。自己的家庭只有幾口人,占地不過數十坪,如果連家庭都治理不好,如何統理國家?這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佛法的人間淨土,都是要把整個國家變成淨土,乃至將全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變成淨土,這就要修菩薩行,這是大衆的責任。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一個家庭治理不好,不能怪學校、社會,應該自我檢討。做父母的吃喝玩樂,孩子自然有樣學樣;父母經常吵架、打架,怎麼可能教好兒女?要管理好家庭,就要修身,父母要以身作則,以良好的身教、言教引導子女。如何修身?在佛法來講,父母有慈悲心,身、口都沒有不好的行爲,進一步受持叁皈五戒,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必然和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不但要修正行爲,還要正心,心要端端正正,不要黑心、偏心、狹心、惡心。心如何才能正?「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無論是做人或是做事,都要以誠信爲根本。儒家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所以心念要真誠,誠意才能正心。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心念要誠,必須知見正確;知見不正確,意識就會顛倒、模糊。所以禅宗祖師說:「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修行首重正知見的確立,做人處事也要有正確的觀念和見解。「知」很重要,知見要清淨、端正。儒家的倫理道德、尊師重道是正確的觀念,如果身爲師長的人做不到,怎麼教得好子弟?
正確的知見、清淨的智慧如何産生?「致知在格物」,這就是重點。格,是改革;物,是心當中的煩惱、物欲、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儒家的思想與佛法有相通之處,原則上、本位上都是以心爲根本。格物,就是除去心中的煩惱、物欲,衣食住行要適可而止,革除心中的貪念,去除貪財、貪色、貪名、貪吃、貪睡、貪利的習氣。要檢討、反省,檢討心中有沒有貪瞋癡;口,不惡口、不兩舌、不妄言、不绮語;身,不造殺、盜、淫。有了過失知道立刻改進,這念心就光明了,人格就建立起來,就能增長福報。
禅七是以無爲法、以心爲根本,契悟菩提心、涅槃性。心要達到清淨,就必須「致知格物」,慚愧、忏悔、改過,回光返照,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把煩惱照空。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要統領世界,「格物致知」是一個起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學》裏的八條目。佛法雖然是出世法,但也不離開世間法。
什麼是出世?什麼是世間?《六祖壇經》講:「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正見就是解脫,看看自己有沒有正見?「邪見名世間」,如果心念都在邪見、愚癡當中,就是世間人。身、口、意叁業清淨,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就是聖者,不要另外去求聖。佛經講:「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一切都要從因當中努力,不是在果上求。沒有種因,哪裏找果?種了因,果報自然會現前。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法也不離開我們當下正知正見的這念心、這念覺性。
禅七當中不論有沒有坐到一支好香,這段期間的用功都不會白費,每一位都有清淨的功德,清淨心就是佛。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坐在這裏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看到什麼境界都不理它,這就是智慧佛;這念心如如不動,一坐下來,一天、兩天、十天……,一年、二年、十年……都不起心動念,這就是如如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就是真佛住世。所以,要想成佛、成菩薩,都不能離開這念心。大家要有信心,相信過去的佛是如此成佛,未來的佛也是如此成佛,十方諸佛都是如此成道、成佛,過去的人做得到,我們也可以做得到。靜坐就是要淨心、定心、明心,不論外面有什麼動靜,自己都要能堅住正念、隨順覺性,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菩提覺法樂 涅槃寂靜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