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觉法乐 涅槃寂静乐
(一)961104
从过去到现在,每一个宗教都讲修道,而且标榜自己的道最高。很多人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却不知道这个故事出自于佛经。由于每个人的主观意识不同,对于事情的看法、认识也就不一样;就像盲人没办法见到象的全貌,摸到象鼻就说象似一根竿子,摸到象耳就说象似一把扇子……虽然是同一只象,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因为他们只说对了象的一部分。这就如同世间人看事情,由于每个人的角度、定位不同,看法就不一样,各说各话,没有办法见到事物的全貌,对于修道的见解也是如此。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是超然的,对于道就一目了然。
道在哪里?道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不假丝毫造作,如《圆觉经》讲无「作、任、止、灭」四相,才能契悟本心。「作」是指作意,例如观想日轮、观想月轮、观想佛像,都是属于作意;吾人本具的心性,非作可致。「任」,指随缘任性;吾人之本心,非放任可致。「止」是止息诸念,将心念停止在一个地方,止观就是把心念止在一处,如观想日轮,就把心专注于日轮的观想上,这都是佛法中的方便法门。「灭」者,寂灭是也;灭色归空,欲求圆觉,亦不可得。「作、任、止、灭」是欲求圆满觉性的四种病态,真正的修道必须远离作相、任相、止相、灭相,因为这念心不能有丝毫造作。《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这念心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寂然无为。例如,念佛要「能所俱空」,念而无念,念了以后不执着念佛的人、所念的佛号;持咒要持而无持,没有能持之心、所持之咒。因为念佛、持咒都是方便法,一切都要归于自性。
自性就是菩提心、涅槃性,不仅要入涅槃寂静,更要发菩提心,定慧等持。假使坐在这里百思不想,只是定境、只是静,这只是止,不是道。心念停止不动,就如禅宗所说的「死水不藏龙」,所以除了寂然不动以外,还有灵明不昧的心性。灵明不昧,是每个人都有的灵知灵觉,诸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灵知灵觉。众生虽然有灵知灵觉,但是不知道净化、保养这念心,吃喝玩乐、追求名利财色,乃至于造作种种恶业,心中了毒,自己害了自己,实在是对不起自己。大众要了解,清净心才是自己,慈悲心才是自己。
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自己的心造作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境界,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每个人都会经过幼年、少年、青年、壮年,最后会老、会死,众生将每一阶段都执为实有,把四肢、五官、美丑、高矮、胖瘦都当作实实在在的境界,其实这都是虚妄的境界。在没有死之前,哪一个阶段是自己?平时不知道净心、定心,不知道检讨、反省,等到生病或是命终之际才后悔莫及。
欲界有情,有饮食、淫欲、睡眠等种种欲染,产生造作、执取、占有,就无法脱离欲界。色界有情,虽已远离欲界淫、食二欲,仍有质碍,因此把所见所闻当作实有,执着这种幻境而迷失本心,不知外在一切是虚妄的,就很难出离色界。三界中最高的是无色界,无色界天是修四空定的果报,由于这类众生但有心识,把心安住在深妙禅定当中,仍然无法超脱三界。
如何才能离开欲界?检讨、反省,化掉自己的贪心、瞋心、痴心,就能离开欲界。所以要在这念心检讨、净化,依根解结,依自己的六根化除当中的六结。如果分别心太重、执着心太重,就会产生仇恨、取舍、排斥、斗争。因此,日常生活中要「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看到外境,知道是好,心中没有贪心、没有执取心、占有心,就是「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理,就是菩提心、就是觉性。理是菩提之理、涅槃之理,这念心始终如一面明镜,常寂常照、常照常寂,寂然无为、寂然不动,就能感而遂通。
凡夫众生只知道动,不知道静。静坐时,这念心要寂静无为,坚住在觉性上,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念心要耐得住寂寞,耐不住寂寞就坐不安稳,始终想到解七以后的事,有这个念头就是生灭。如果现在功夫用上路,心里根本就没有解七的念头。为什么?因为始终坚住觉性、寂然不动,这才是自己的真生命。
「安身立命」,如何安身?如何立命?这念心与菩提心相应、与寂灭心相应就是无量寿,十天、半个月,乃至于几十年,一剎那就过去。所谓「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这才是最究竟的快乐。
--------------------------------------------------------------------------------
(二)961111
诸佛菩萨以禅悦为食,我们想要成佛、成菩萨,一定要在心地上用功,否则所修的法门、所做的善事都只是福德,福德虽好,用尽就没了。《六祖坛经》讲:「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世间人不了解这些道理,以为做善事可以「将功折罪」,其实,善、恶没办法抵消。善,一定受善报;恶,一定受恶报。虽然如此,但尽量多做善事,念念都是善法,生生世世受善报,恶报没有机会现前,也等于将功抵过,只是过失还在,并没有折抵掉,并没有消灭。修福归修福,福报没办法灭除自己的罪业,因此从现在开始,身口意三业要保持清净,不但保持清净,而且要知道惭愧、忏悔,藉由打坐,化掉心中的杂念,灭除妄想、烦恼,福慧双修,就能得解脱,超凡入圣。所以禅坐有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功德。
〈永嘉大师证道歌〉也讲得很清楚:「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供养、救济有无量的福报,如果执着这个福报,仅是「生天福」,到天上去享受福报,最后「势力尽,箭还坠」,福报享尽时,犹如往虚空射箭,等到没有后力了,箭又坠堕下来,所以「招得来生不如意」。
修善虽然有无量的福报,即便享福的时间很长,福报总会结束,所以修行要福慧双修。六波罗蜜中有般若波罗蜜,般若是空性,做了善事,要能所俱空、三轮体空──不执着布施的人、布施的对象及所布施的财物,因为这些都属于生灭法、缘起法,属于有相法门。六波罗蜜的前五度是事,般若波罗蜜是理,每一度都要用般若波罗蜜来观照三轮体空,然后空也不执着,最后归于本心,这是佛法所说的真理,这就是智慧。
佛有三种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佛是「三智圆明」,这三种智慧我们都要修。怎么修?要三惑漏尽,漏尽见惑、思惑、无明惑。打坐也是在漏尽这三种烦恼,真正坐到好香就能漏得尽。但是,平时没有基础、没有下功夫,要想在禅堂坐一支好香也不容易,就像参加学校的考试一样,平时就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如果等到考试时才练习,不要说金榜题名,要及格都很困难。
修行也是如此,平时就要用功,不是一年打一次禅七就好,平时有空就要静坐,腿功是练出来的,要练得很柔软,否则,不可能不酸、不麻、不痛。第二,坐下来要收心、摄心,要保持正念,要知道无念、无住、无为的道理。如果平时不知道这些道理,到了禅堂才修习,就不容易相应。明白道理,在平时也练了功夫,有一点点相应了,然后来打禅七,那就是锦上添花。诸位参加禅七就像是在考试,考及格了,每一位都是佛门龙象,都能成佛作祖。所谓「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心里没有一点点烦恼、无明,就及格了,这种及格唯有自己知道。
--------------------------------------------------------------------------------
(三)961118
在禅堂静坐七天虽然辛苦,但是有很多好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有造恶业,得到无量无边的清净功德。虽然没有大彻大悟,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体悟,如果能坐到一支好香,那就更可贵了。
修行要在平时,平时没有用功,在禅堂也不容易相应。平时用了功,在禅堂听到一言半句,很快地就心开意解,或者坐到一支好香,「修行亿万劫,悟在剎那间」,这临门一脚是很殊胜的功德。所谓「有前前,才有后后」,以前没有听过这些道理,没有朝这个方向努力,以致于走了远路,吃了种种苦头;现在与心地法门相应,过去的历程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帮助。由于以前经过一番摸索、磨炼,经过种种痛苦、冲击,现在听到这个无上法门,世间的一切就能很快地看破、放下,如果没有过去的发心、努力、磨炼,哪有今天?所以「有前前,才有后后」,过去吃的苦没有白费,现在明白、确定了,不会再走远路了。心地法门是一条菩提大路,悟了心法,就明白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都销归自性,能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一切善法,始终如此。
释迦牟尼佛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自言没有度一个众生,因为「能所俱空」、「说而无说」。如果说自己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心中还是存有众生的念头,攀缘心还是存在,并不能与无为法相应。如果认为自己说了种种法门、成就种种功德,那还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仍然是众生。心当中一法不立,才能契悟菩提心、涅槃性。
佛陀讲因果、讲事理,乃至于一切教化行门,都属于方便法,最终是一法不立。开悟的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喝水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所形容的种种味道、种种感觉,别人无法了解。所以,佛法是实践的心法。
人是以心…
《菩提觉法乐 涅槃寂静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