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年度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一)9609016
现在讲修行的三个过程──悟道、修道、成道。如果没有开悟,不知道心在哪里、道在哪里,修行就如挑千斤重担一般,没有正确的方向,终究不能成就道业。
未开悟之前,所修的一切法都是「加行」。未悟道前,认为自己根机迟钝、业障深重,信心不足,甚至对于修行产生怀疑,不知该修禅、修净,还是修密、修律?经常在犹豫当中,这样就不算是修道。所谓「加行」,就是加功用行。例如,只知道修善断恶、只知道度众生等道理,认为修行好、修行可以了生死,认为学佛很好、佛法是人生最高的真理,可是并不清楚好在哪里、道在哪里,还是隔了一层。即使不明白道在哪里,也还是要修行,先加功用行,诵经、持咒、打坐、参禅、拜忏、礼佛……修种种法门、修菩萨行,累积福慧资粮。以这样的精进心用功,就是修加行,但是并非真正的修道,这属于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悟道,就是开悟了。悟什么呢?悟到心即是佛、心即是道,没有一点点怀疑。到达这个境界,就算是悟道了。佛法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是修禅、修密、念佛、持咒,都离不开我们这一念心。心即是佛,心即是道,不要到外面去祈求、寻找。有许多知识份子或研究佛法的学者认为「我就是佛、我悟道了,不需要再修,也不需要证了……」这是错误的观念。悟了道,还要去修道,还要去保任,保任成功了,这一生才有希望了生死、得解脱。所以悟道是很重要的,禅宗称为「向上一着」,又称为「看好脚跟」、「照顾话头」,这些都是在这念心上来用功。何谓「话头」?未起心动念那个地方就是话头;没有生灭,就是话头。悟到没有生灭的这念心,「一念不生,万法无咎」,这就是我们的本心,本心就是佛,本心就是道。这念心没有形相,所谓「法尔如是」,本来如是,本自具足。在密宗就称为「本尊」;禅宗称为「觉性」;教下称为「佛性」。《六祖坛经》里讲:「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如何降魔?魔在哪里?魔不是三头六臂的可怕形象,而是指我们心当中的烦恼。所以佛经记载,我们心当中有十大魔军,就是告诉我们要降伏自己的十种烦恼。从这里来体悟,修行才不会走错路、走远路。无论是禅、净、律、密,都绝对不会离开此道,只是讲法不一样而已。
对于根机好的人,只需开门见山讲顿悟法门,不用拐弯抹角;对根机浅的人,就要开种种方便。举例来讲,一个人对佛法不了解、识字也不多,但是很想要修行,教他打坐,他学不会,跟他讲「明心见性」也听不懂,就必须开方便了。什么方便?只要跟他讲「修善」的道理,修善可以增福,念佛、忏悔有无量的功德。他听到这些,为了要求功德、福报,希望阖家平安、多子多孙,对于修行就会产生兴趣,这就是开方便。
念佛,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一心不乱就是定。同样地,我们打禅七、打佛七,用七天的时间把心中的烦恼、妄想通通化掉、息灭,达到一心不乱,这就是禅,就是净,这是针对修行的人而言。若是对普通人讲,他不容易听进去,因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操心,退而求其次跟他讲:「念佛一句,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他听到念佛有这么大的好处,就会学着念佛;听到拜佛有那么大的功德,就会跟着拜佛。等到将来因缘成熟了,他就能够更上一层楼,除了知道「事」,还会进一步追求「理」了。所以佛法是应机施教的,不同根机的人自然有不同的领会。
--------------------------------------------------------------------------------
(二)960923
如果我们过去所修的都是方便法门,都只是在「事」上努力,有「事」而无「理」,不明白究竟的道理,心中的烦恼没有化除,就会愈修愈烦恼,乃至增长无明。为什么愈修愈烦恼?「我天天念佛,念了那么久,怎么没有看到佛?天天拜佛,怎么不见佛来保佑?修行学佛这么久,为什么还是和过去差不多?虽然福慧双修,却没有得到什么、没有看到什么?」这就是起无明了,就是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理」是什么?就是契悟佛性。我们念佛要念而无念,能所俱空,归于无念,归于自性,自性才是真佛。明白这个道理,身口意三业愈来愈清净,业障消除,到最后心空境寂,就能超凡入圣,哪里会起无明、起烦恼?这个福报才是无量的福报,才是真正的无量寿、无量光。这就是「理」。
所以,「有事无理,增长无明」,只知在事上用功而不明白道理的人,由于缺乏「理」,只要稍遇挫折,就愈修愈烦恼。「有理无事,增长邪见」,有的人看了很多佛经,听了很多道理,自认为修行学佛,就是修心,心即是佛!心好就好了,不需要持戒,也不需要打坐、参禅、念佛……因而增长邪见。哪个心是佛?他其实并不明白,懵懵懂懂,似是而非,这就是「有理无事」。「有理无事,增长邪见;有事无理,增长无明」,事和理是并行不悖的,我们打坐,属于「事」,打坐的目的在沉淀当下这念心,这是「理」。修习每一种法门都要事理圆融,要了解事理无碍、事理不二。事和理不要偏废,偏废了就落入两边。
明白这些道理,修行学佛就会觉得很宁静、很法喜,就能有所进步。有什么进步?你知道这个道理了,天天都在用心,行住坐卧不离当下这念清净心,知道惭愧、忏悔,最后归于不生不灭心,这个就是无上道。无上道不是在东方、不是在西方,也不在兜率天、不在净土,「心净佛土净」,净土就在我们当下这念净心中。
--------------------------------------------------------------------------------
(三)960930
成凡、成圣都不离这一念心。所谓「迷即众生,觉即菩提」,身口意迷惑、造作恶业就是众生境界。心迷,起贪瞋痴;口迷,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身迷,造杀、盗、淫──这就是众生。身口意三业不迷惑,就能成为圣者。
什么是圣,什么是凡?《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通达无为法,就成为「入理圣者」,「理」是指不生不灭之理、菩提之理、涅槃之理、心性之理,在这个地方安住自己的本心,就入「理」了,就与圣人很接近。不但佛法如此讲,儒家也讲:「克念则圣,罔念则狂。」克念,就是能够制伏自己的妄念,止息妄念,就能通达圣人之路。「罔念则狂」,不能制伏自己的妄想、烦恼、邪见、无明,心无法安住,就会发狂。曾有媒体报导,一位十三岁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的天才儿童,大学毕业后顺利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可是后来竟然精神异常,三十一岁即结束了宝贵的生命。这就是因为心没办法安住所致。
大家要了解,我们的心有体、相、用三大。即使有再大的学问,也是心的作用。除了知道心之用,还要「用不作用想」,用了以后归于无用。无用,就是现在打坐要达到的境界,不生不灭,心念清楚、明白,一念不生,心静如止水,心明如净镜,这个就是心之体。迷失了「体」,人生就很空虚、很烦恼,做再大的官,拥有再高的学问、再多的钱,心无法安住,忧虑失神,晚上睡不着,还有什么用呢?纵然把高楼大厦布置得金碧辉煌,住在美丽的宫殿里面,若是寝食难安,连一方榻榻米都不是你的!有了烦恼、忧郁,虽然吃的是山珍海味,送进口里却觉得没有味道,什么都不想吃。为什么?因为心不安定。可见,心是非常重要的!不受外境干扰的清净心、本自具足的佛性就是无上心,是我们最珍贵的灵山、宝山,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
--------------------------------------------------------------------------------
(四)961007
世间上所有一切名利财富,任谁都无法长久保存,虽然拥有名利财色,终究是镜花水月,如同作梦一般。钱财堆积如山,忽然生了病,一口气不来,什么都没有了;即使当总统,也还是有退位的一天,假使生了病,这个大位也坐不安稳。所谓「一口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一口气在,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儿女、妻妾、黄金美钞都是自己的,可是一旦生了大病,无常一到,你放不下也得放下。既然知道如此,还等待什么?知道无常是每一个人都免不了的,趁这一口气还在,要赶快用功!
只有用功修行,才能脱离无常。只要有一个念头,就落一个形相──我是某某人,我将要如何如何……一大堆计画,一般人就是活在梦里。只要有这么一个念头,「相」就出现了,你的意识就与外在种种人事物感应。念头没有了,阎王、小鬼都找不到自己!所以,无念、无住、无为,才能脱离阎王、脱离生死。只要念头一动,你的形相就出现了,念念相续,必然随业流转。「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与清净心、无住心相应,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才能消除业障,了脱生死。
禅七,就是要达到无念、无住、无为、菩提、涅槃,悟就是悟这个道理。虽然悟到了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在这里用功,清净心、寂灭心、菩提心、无为心是不会现前的;妄念一起,又变成了执着、烦恼,念念相续,没有办法割舍、放下,最后还是要受役于阎王,脱离不了生死轮回。所以,修行要在这一念心上来用功!打禅七、佛七,目的都是一样的。禅…
《九十六年度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