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十六年度僧衆精進禅七導師開示

  九十六年度僧衆精進禅七導師開示

  

  

  (一)9609016

  

  

  現在講修行的叁個過程──悟道、修道、成道。如果沒有開悟,不知道心在哪裏、道在哪裏,修行就如挑千斤重擔一般,沒有正確的方向,終究不能成就道業。

  

  未開悟之前,所修的一切法都是「加行」。未悟道前,認爲自己根機遲鈍、業障深重,信心不足,甚至對于修行産生懷疑,不知該修禅、修淨,還是修密、修律?經常在猶豫當中,這樣就不算是修道。所謂「加行」,就是加功用行。例如,只知道修善斷惡、只知道度衆生等道理,認爲修行好、修行可以了生死,認爲學佛很好、佛法是人生最高的真理,可是並不清楚好在哪裏、道在哪裏,還是隔了一層。即使不明白道在哪裏,也還是要修行,先加功用行,誦經、持咒、打坐、參禅、拜忏、禮佛……修種種法門、修菩薩行,累積福慧資糧。以這樣的精進心用功,就是修加行,但是並非真正的修道,這屬于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悟道,就是開悟了。悟什麼呢?悟到心即是佛、心即是道,沒有一點點懷疑。到達這個境界,就算是悟道了。佛法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是修禅、修密、念佛、持咒,都離不開我們這一念心。心即是佛,心即是道,不要到外面去祈求、尋找。有許多知識份子或研究佛法的學者認爲「我就是佛、我悟道了,不需要再修,也不需要證了……」這是錯誤的觀念。悟了道,還要去修道,還要去保任,保任成功了,這一生才有希望了生死、得解脫。所以悟道是很重要的,禅宗稱爲「向上一著」,又稱爲「看好腳跟」、「照顧話頭」,這些都是在這念心上來用功。何謂「話頭」?未起心動念那個地方就是話頭;沒有生滅,就是話頭。悟到沒有生滅的這念心,「一念不生,萬法無咎」,這就是我們的本心,本心就是佛,本心就是道。這念心沒有形相,所謂「法爾如是」,本來如是,本自具足。在密宗就稱爲「本尊」;禅宗稱爲「覺性」;教下稱爲「佛性」。《六祖壇經》裏講:「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叁毒是魔王。」如何降魔?魔在哪裏?魔不是叁頭六臂的可怕形象,而是指我們心當中的煩惱。所以佛經記載,我們心當中有十大魔軍,就是告訴我們要降伏自己的十種煩惱。從這裏來體悟,修行才不會走錯路、走遠路。無論是禅、淨、律、密,都絕對不會離開此道,只是講法不一樣而已。

  

  對于根機好的人,只需開門見山講頓悟法門,不用拐彎抹角;對根機淺的人,就要開種種方便。舉例來講,一個人對佛法不了解、識字也不多,但是很想要修行,教他打坐,他學不會,跟他講「明心見性」也聽不懂,就必須開方便了。什麼方便?只要跟他講「修善」的道理,修善可以增福,念佛、忏悔有無量的功德。他聽到這些,爲了要求功德、福報,希望阖家平安、多子多孫,對于修行就會産生興趣,這就是開方便。

  

  念佛,目的在哪裏呢?就是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禅,一心不亂就是定。同樣地,我們打禅七、打佛七,用七天的時間把心中的煩惱、妄想通通化掉、息滅,達到一心不亂,這就是禅,就是淨,這是針對修行的人而言。若是對普通人講,他不容易聽進去,因爲他還有很多事情要操心,退而求其次跟他講:「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他聽到念佛有這麼大的好處,就會學著念佛;聽到拜佛有那麼大的功德,就會跟著拜佛。等到將來因緣成熟了,他就能夠更上一層樓,除了知道「事」,還會進一步追求「理」了。所以佛法是應機施教的,不同根機的人自然有不同的領會。

  

  

  

  --------------------------------------------------------------------------------

  

  (二)960923

  

  

  如果我們過去所修的都是方便法門,都只是在「事」上努力,有「事」而無「理」,不明白究竟的道理,心中的煩惱沒有化除,就會愈修愈煩惱,乃至增長無明。爲什麼愈修愈煩惱?「我天天念佛,念了那麼久,怎麼沒有看到佛?天天拜佛,怎麼不見佛來保佑?修行學佛這麼久,爲什麼還是和過去差不多?雖然福慧雙修,卻沒有得到什麼、沒有看到什麼?」這就是起無明了,就是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理」是什麼?就是契悟佛性。我們念佛要念而無念,能所俱空,歸于無念,歸于自性,自性才是真佛。明白這個道理,身口意叁業愈來愈清淨,業障消除,到最後心空境寂,就能超凡入聖,哪裏會起無明、起煩惱?這個福報才是無量的福報,才是真正的無量壽、無量光。這就是「理」。

  

  所以,「有事無理,增長無明」,只知在事上用功而不明白道理的人,由于缺乏「理」,只要稍遇挫折,就愈修愈煩惱。「有理無事,增長邪見」,有的人看了很多佛經,聽了很多道理,自認爲修行學佛,就是修心,心即是佛!心好就好了,不需要持戒,也不需要打坐、參禅、念佛……因而增長邪見。哪個心是佛?他其實並不明白,懵懵懂懂,似是而非,這就是「有理無事」。「有理無事,增長邪見;有事無理,增長無明」,事和理是並行不悖的,我們打坐,屬于「事」,打坐的目的在沈澱當下這念心,這是「理」。修習每一種法門都要事理圓融,要了解事理無礙、事理不二。事和理不要偏廢,偏廢了就落入兩邊。

  

  明白這些道理,修行學佛就會覺得很甯靜、很法喜,就能有所進步。有什麼進步?你知道這個道理了,天天都在用心,行住坐臥不離當下這念清淨心,知道慚愧、忏悔,最後歸于不生不滅心,這個就是無上道。無上道不是在東方、不是在西方,也不在兜率天、不在淨土,「心淨佛土淨」,淨土就在我們當下這念淨心中。

  

  

  

  --------------------------------------------------------------------------------

  

  (叁)960930

  

  

  成凡、成聖都不離這一念心。所謂「迷即衆生,覺即菩提」,身口意迷惑、造作惡業就是衆生境界。心迷,起貪瞋癡;口迷,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身迷,造殺、盜、淫──這就是衆生。身口意叁業不迷惑,就能成爲聖者。

  

  什麼是聖,什麼是凡?《金剛經》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通達無爲法,就成爲「入理聖者」,「理」是指不生不滅之理、菩提之理、涅槃之理、心性之理,在這個地方安住自己的本心,就入「理」了,就與聖人很接近。不但佛法如此講,儒家也講:「克念則聖,罔念則狂。」克念,就是能夠製伏自己的妄念,止息妄念,就能通達聖人之路。「罔念則狂」,不能製伏自己的妄想、煩惱、邪見、無明,心無法安住,就會發狂。曾有媒體報導,一位十叁歲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讀的天才兒童,大學畢業後順利拿到了碩士、博士學位,可是後來竟然精神異常,叁十一歲即結束了寶貴的生命。這就是因爲心沒辦法安住所致。

  

  大家要了解,我們的心有體、相、用叁大。即使有再大的學問,也是心的作用。除了知道心之用,還要「用不作用想」,用了以後歸于無用。無用,就是現在打坐要達到的境界,不生不滅,心念清楚、明白,一念不生,心靜如止水,心明如淨鏡,這個就是心之體。迷失了「體」,人生就很空虛、很煩惱,做再大的官,擁有再高的學問、再多的錢,心無法安住,憂慮失神,晚上睡不著,還有什麼用呢?縱然把高樓大廈布置得金碧輝煌,住在美麗的宮殿裏面,若是寢食難安,連一方榻榻米都不是你的!有了煩惱、憂郁,雖然吃的是山珍海味,送進口裏卻覺得沒有味道,什麼都不想吃。爲什麼?因爲心不安定。可見,心是非常重要的!不受外境幹擾的清淨心、本自具足的佛性就是無上心,是我們最珍貴的靈山、寶山,具足無量的智慧、功德。

  

  

  

  --------------------------------------------------------------------------------

  

  (四)961007

  

  

  世間上所有一切名利財富,任誰都無法長久保存,雖然擁有名利財色,終究是鏡花水月,如同作夢一般。錢財堆積如山,忽然生了病,一口氣不來,什麼都沒有了;即使當總統,也還是有退位的一天,假使生了病,這個大位也坐不安穩。所謂「一口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一口氣在,這個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兒女、妻妾、黃金美鈔都是自己的,可是一旦生了大病,無常一到,你放不下也得放下。既然知道如此,還等待什麼?知道無常是每一個人都免不了的,趁這一口氣還在,要趕快用功!

  

  只有用功修行,才能脫離無常。只要有一個念頭,就落一個形相──我是某某人,我將要如何如何……一大堆計畫,一般人就是活在夢裏。只要有這麼一個念頭,「相」就出現了,你的意識就與外在種種人事物感應。念頭沒有了,閻王、小鬼都找不到自己!所以,無念、無住、無爲,才能脫離閻王、脫離生死。只要念頭一動,你的形相就出現了,念念相續,必然隨業流轉。「一心不生,萬法無咎」,與清淨心、無住心相應,念念分明,處處作主,才能消除業障,了脫生死。

  

  禅七,就是要達到無念、無住、無爲、菩提、涅槃,悟就是悟這個道理。雖然悟到了這個道理,如果沒有在這裏用功,清淨心、寂滅心、菩提心、無爲心是不會現前的;妄念一起,又變成了執著、煩惱,念念相續,沒有辦法割舍、放下,最後還是要受役于閻王,脫離不了生死輪回。所以,修行要在這一念心上來用功!打禅七、佛七,目的都是一樣的。禅…

《九十六年度僧衆精進禅七導師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