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七,要坐到一支好香;佛七,要達到一心不亂,最後都是要「萬法歸宗」,這個就是「理」。不堅持這個理,沒有信心,不可能有成就。想成佛、想成道,一定要在這裏安住,要通過這一關;否則,想要成道、成菩薩、得解脫,根本不可能!
若是悟到無爲法,這一生修行就很輕松,一切現成,不用到處去求取。如果成天往東西南北去尋找,到頭來還是一無所得。聽到哪個法門好,就去學這個法門,結果一事無成。什麼原因?因爲産生了法執。我們雖然修習自己相應的法門,也不能執一非他,假使執著自己所學而毀謗其他,就有罪過。「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明白這個道理,法法平等。念佛,是要對治妄想、無明;持咒,也是對治妄想、無明;誦經,也是對治妄想、無明;打坐,是在澄清當下這一念心。萬法歸宗,沒有一點差別。對于這個道理要有信心,沒有信心,不能成就。不但要有信心,還要持之以恒,這就是「降魔」,把真正的魔找到了才能降魔,若魔都找不到,又如何降魔?
所以「理」很重要,沒有理,都是在黑暗、在摸索當中。契悟這個道理,就有了智慧的眼睛;否則只有肉眼,而沒有智慧的眼睛認清路頭。佛有五眼,有佛眼、慧眼、法眼、天眼、肉眼,都是這念心的功用,不是另外有個眼睛。衆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薩的心是粗中帶細,如來的心是細中之細,雖然都是這念心,但這念心微細了,契入無爲法,達到無我、寂靜的境界,自然就會産生智慧。
--------------------------------------------------------------------------------
(五)961014
我們的這念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你成了道,成了羅漢、成了菩薩、成了佛,這念心和其他衆生、如來的心相比,並沒有增加一絲一毫。我們在此用功,修行打坐,這念心和如來的心相比,並沒有減少一絲一毫,是平等的。既然平等,爲什麼不能得到同樣的受用呢?諸佛菩薩得大自在、大解脫、大寂滅,爲什麼自己還在生死苦海當中?因爲我們的心當中有煩惱、無明,牽腸挂肚,這裏放不下,那裏也放不下,雖然菩提、涅槃本具,卻不能現前!就好象天上的太陽被烏雲遮住了。修行,不是修一個佛、修一個道出來,而是要撥雲見日,佛性是本具的,把心當中的煩惱、無明、執著除掉,我們的本心就現前、佛性就現前。這就是「理」,千真萬確,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是這樣子修!這是禅、是淨,也是律,也是密,一切都在這念心當中。
悟道,先要明白道在哪裏?「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不要另外去求,這就是悟。悟了,修行就很簡單。「凡有心者,皆當作佛」,每個人都有心,心是什麼?「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這就是心的作用。這念心大家都有,可是衆生始終在見聞覺知上打轉,不知道淨化六根,不知道遠離六塵。如何遠離呢?「無住」就是遠離。不是離開這個世間,跑到深山裏去修行,因爲深山還是六塵境界。那怎麼遠離?「無住生心」就是遠離;以般若智慧照見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遠離。
陶淵明有一首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也是遠離,就是這麼簡單。一般人以爲修道必須到深山裏去結廬住茅蓬,我們現在不用到深山,而是「結廬在人境」,在車水馬龍的市區、城鎮當中來修行,如何修得成功?看經就專心于看經,打坐就專注于打坐,弘法就專心弘法,人在哪裏心在哪裏,即說即了,即做即了,所以外面的車水馬龍與自己毫無關系,就像古人所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不是逃避外境,只是保持無住心,就是用這樣的方法。
--------------------------------------------------------------------------------
(六)961021
做任何事情都要清楚明白,從這念心上來用功,提得起,放得下。在禅堂就是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離開了禅堂,要面對社會,以大慈悲心弘揚佛法,普度衆生,這就是提得起;做到了就是菩薩。提得起又能放得下,放得下又能提得起,就能得自在,這些都是我們心的作用。
諸位要了解自己的心,要知道什麼是體、相、用。相,功德之相,行善積德,就是「相」;有種種善就有種種相,種種善是因,將來得到種種的果報,這就是心的相。心的相有善相、有惡相。我們弘揚佛法、建設道場,都不離體、相、用叁大。中臺禅寺還未動土建設時,本來是個荒地,後來由于大衆的發心,完成道場種種莊嚴的設施,這是不是心造作出來的?這是心之相。做而無做,能所俱空,一念不生,這是心之體。發心策劃、參與建設,這是心之用。心當中不執著善惡諸相,這是無爲法。心之體,就是一念不生,寂靜無爲;不執著善惡諸相,這是無爲法。一念不生,寂靜無爲,那麼自己還在不在?在呀!要動就動、要靜就靜,覺性始終不滅,覺性才是真正的自己!大家要在這個地方來反省、歸納。
修行的叁個過程:最初開始是修加行,再進一步就是悟道,悟了道就能明白「道」在哪裏,不會迷惑顛到、人雲亦雲,也不會走錯路、走遠路。悟了道,在動靜閑忙當中來磨煉自心、淨化自心,提升自己,這就是第叁個過程──「修道」。如何成就道業?不是得了什麼神通、證到什麼叁昧,而是要檢討反省:煩惱、無明是否減少?知見正不正確?身口意叁業是否清淨?這些自己要很清楚。煩惱減少了就是進步,到最後無明通通漏盡,必然有所成就。只要大衆在禅堂坐到了一支好香就會明白,放下了所有的煩惱妄想,身心甯靜,自然感覺身心愉快。這一切都不是求來的,有求即有得,有得必有失,道是本具的。
--------------------------------------------------------------------------------
(七)961028
唐代有一位刺史李翺,學佛多年,看了不少佛經,他聽說藥山惟俨禅師是開悟的大修行人,特地去拜訪這位大善知識。李刺史到了藥山,惟俨禅師的侍者出來接待,刺史就跟隨侍者去禮拜禅師。侍者先請他留在外面等待,自己進去禀報禅師。接著,只聽見惟俨禅師漫聲應言:「李大人來了?喔!好。」李刺史聽到禅師這種口氣,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尊重,心中很不高興,于是就在房外講了一句話:「見面不如聞名!」意思是他以前聽說禅師的道行是如何地高、如何地有學問,現在見到了,發現原來也不過如此!
惟俨禅師聽到李刺史的抱怨,就講:「李大人何以貴耳賤目?」從前耳根聽的時候,把禅師擡得很高,現在親眼見到面,卻將對方貶得這樣低,怎麼只重耳朵所聞,而輕賤眼睛所見呢?李刺史一聽,有所契悟,的確是如此,這位禅師真的是很有智慧!于是上前禮拜請法,刺史問:「佛經都在講道、講佛,請問道在哪裏?」禅師以手指天、再指地,問李刺史:「懂了嗎?」李刺史回答:「我還是不明白道在哪裏?」禅師看到桌前有一個裝了水的淨水瓶,就說:「雲在青天水在瓶。」諸位想一想:雲不是在青天嗎?淨水不是在瓶子裏嗎?這一切都是現成的!諸位聽法這念心是不是現成的?
李刺史一聽就開悟了,于是作了一偈:「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悟什麼呢?悟無所得,悟心本具。一般人都以爲悟了就很不得了,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有什麼稀奇?師父在這裏說法,大衆聽法的這念心就是本具的!「雲在青天水在瓶」,一切都是現成的,不要到外面去尋找,法爾如是。
悟了以後,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麼去修行、怎麼保任。李刺史接著再請禅師指引如何修行。惟俨禅師知道李刺史貪戀女人,貪愛女色就沒辦法轉識成智、沒辦法成道。「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有此則有彼,無此則無彼;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禅師就講:「你要戒除閨中之物。」女孩子的房間稱爲閨房,禅師要他戒除貪愛女色的習氣,心才能得解脫。
一次惟俨禅師夜間登山經行,見雲開月現,大嘯一聲。李刺史聽聞此事,寫了一首詩贈予禅師:「選得幽居惬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這首形容惟俨禅師的詩,也表達了修行的心路曆程。「選得幽居惬野情」,要深入專修──「幽居」,只有這一念心,保持心的平靜、甯靜,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終年無送亦無迎」,從元月到十二月,看到不好的環境、不好的事情,不起煩惱就是「無送」;「無迎」,看到好的境界,不要迷失了自己。「無送無迎」,就如莊子所說的「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心要如明鏡臺,「漢來漢現,胡來胡現」、「像來則現,像去則無」,要做到這個功夫,徹底了解心地法門。
「終年無送亦無迎」,就是心無所住,「一切無所住,諸佛常現前」,要在這裏進步再進步,寂滅再寂滅,用功再用功,保任再保任!「有時直上孤峰頂」,只有這念心存在了,與菩提心、寂滅心相應了,一念不生,萬法無咎。「孤峰」就是當下這一念心,沒有第二念,是絕對的這一念,不是相對的心。「月下披雲嘯一聲」,「月」指我們的心月,「雲」是比喻煩惱、無明、妄想,煩惱來了,「嘯一聲」,照它一下,妄想就沒有了,這是最後要做的功夫。悟了道還要修道,修道到最後,要保任成道。
佛法是心地法門,希望每一位要覺悟: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古德說:「修行億萬劫,悟在剎那間。」不要以爲過去的努力都是白費的,若沒有過去的修行,今生怎麼能悟這個道理?沒有過去的福報,想聽這個道理都聽不到。現在聽到,豁然開朗了,有了信心,是由于過去的善根和福報。雖然以前沒有悟到這些道理,只知「事」而缺乏「理」,現在進一步了解,這個「理」現前,就能悟道。過去只知道「事」,只是修善法而不知道能所俱空,不知道自性菩提,現在知道了,原來要修而無修、念而無念,要堅住正念、隨順覺性,覺性就是佛,覺性就是道,一剎那就完全明白了!了解以後,要有信心,要繼續修行。
現在打坐只管在因地上用功,不將不迎,安住這念心就好,心性本具,法爾如是。我們現在就是在因地上用功,繼續保持這個因地心,忽然一念相應,菩提心、清淨心、寂滅心現前,就能成正覺。所以「一念相應成正覺」,時節因緣和合,自然可以成正覺。這個機會要靠我們平時努力,化除煩惱、妄想,放下我執、法執,只有這一念心才是無上正等正覺!
諸位要明白,這是「理」,明白了,這一條道路找到了,就可以放心地走,每走一步就能産生一步的光明。提得起,放得下──在禅堂裏就是放下,解七之後就要提得起,悲智雙運,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願心面對種種外境,普度衆生,這就是菩薩行。
修行就是這叁部曲:最初修方便法門,修加行;悟了道,知道在這念心上用功,繼續修道;最後「一念相應成正覺」,道業必能成就。
《九十六年度僧衆精進禅七導師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