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七,要坐到一支好香;佛七,要达到一心不乱,最后都是要「万法归宗」,这个就是「理」。不坚持这个理,没有信心,不可能有成就。想成佛、想成道,一定要在这里安住,要通过这一关;否则,想要成道、成菩萨、得解脱,根本不可能!
若是悟到无为法,这一生修行就很轻松,一切现成,不用到处去求取。如果成天往东西南北去寻找,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听到哪个法门好,就去学这个法门,结果一事无成。什么原因?因为产生了法执。我们虽然修习自己相应的法门,也不能执一非他,假使执着自己所学而毁谤其他,就有罪过。「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明白这个道理,法法平等。念佛,是要对治妄想、无明;持咒,也是对治妄想、无明;诵经,也是对治妄想、无明;打坐,是在澄清当下这一念心。万法归宗,没有一点差别。对于这个道理要有信心,没有信心,不能成就。不但要有信心,还要持之以恒,这就是「降魔」,把真正的魔找到了才能降魔,若魔都找不到,又如何降魔?
所以「理」很重要,没有理,都是在黑暗、在摸索当中。契悟这个道理,就有了智慧的眼睛;否则只有肉眼,而没有智慧的眼睛认清路头。佛有五眼,有佛眼、慧眼、法眼、天眼、肉眼,都是这念心的功用,不是另外有个眼睛。众生的心是粗中之粗,菩萨的心是粗中带细,如来的心是细中之细,虽然都是这念心,但这念心微细了,契入无为法,达到无我、寂静的境界,自然就会产生智慧。
--------------------------------------------------------------------------------
(五)961014
我们的这念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成了道,成了罗汉、成了菩萨、成了佛,这念心和其他众生、如来的心相比,并没有增加一丝一毫。我们在此用功,修行打坐,这念心和如来的心相比,并没有减少一丝一毫,是平等的。既然平等,为什么不能得到同样的受用呢?诸佛菩萨得大自在、大解脱、大寂灭,为什么自己还在生死苦海当中?因为我们的心当中有烦恼、无明,牵肠挂肚,这里放不下,那里也放不下,虽然菩提、涅槃本具,却不能现前!就好象天上的太阳被乌云遮住了。修行,不是修一个佛、修一个道出来,而是要拨云见日,佛性是本具的,把心当中的烦恼、无明、执着除掉,我们的本心就现前、佛性就现前。这就是「理」,千真万确,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这样子修!这是禅、是净,也是律,也是密,一切都在这念心当中。
悟道,先要明白道在哪里?「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不要另外去求,这就是悟。悟了,修行就很简单。「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每个人都有心,心是什么?「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这就是心的作用。这念心大家都有,可是众生始终在见闻觉知上打转,不知道净化六根,不知道远离六尘。如何远离呢?「无住」就是远离。不是离开这个世间,跑到深山里去修行,因为深山还是六尘境界。那怎么远离?「无住生心」就是远离;以般若智慧照见一切法如梦幻泡影,这就是远离。
陶渊明有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也是远离,就是这么简单。一般人以为修道必须到深山里去结庐住茅蓬,我们现在不用到深山,而是「结庐在人境」,在车水马龙的市区、城镇当中来修行,如何修得成功?看经就专心于看经,打坐就专注于打坐,弘法就专心弘法,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即说即了,即做即了,所以外面的车水马龙与自己毫无关系,就像古人所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是逃避外境,只是保持无住心,就是用这样的方法。
--------------------------------------------------------------------------------
(六)961021
做任何事情都要清楚明白,从这念心上来用功,提得起,放得下。在禅堂就是要万缘放下,一念不生;离开了禅堂,要面对社会,以大慈悲心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就是提得起;做到了就是菩萨。提得起又能放得下,放得下又能提得起,就能得自在,这些都是我们心的作用。
诸位要了解自己的心,要知道什么是体、相、用。相,功德之相,行善积德,就是「相」;有种种善就有种种相,种种善是因,将来得到种种的果报,这就是心的相。心的相有善相、有恶相。我们弘扬佛法、建设道场,都不离体、相、用三大。中台禅寺还未动土建设时,本来是个荒地,后来由于大众的发心,完成道场种种庄严的设施,这是不是心造作出来的?这是心之相。做而无做,能所俱空,一念不生,这是心之体。发心策划、参与建设,这是心之用。心当中不执着善恶诸相,这是无为法。心之体,就是一念不生,寂静无为;不执着善恶诸相,这是无为法。一念不生,寂静无为,那么自己还在不在?在呀!要动就动、要静就静,觉性始终不灭,觉性才是真正的自己!大家要在这个地方来反省、归纳。
修行的三个过程:最初开始是修加行,再进一步就是悟道,悟了道就能明白「道」在哪里,不会迷惑颠到、人云亦云,也不会走错路、走远路。悟了道,在动静闲忙当中来磨炼自心、净化自心,提升自己,这就是第三个过程──「修道」。如何成就道业?不是得了什么神通、证到什么三昧,而是要检讨反省:烦恼、无明是否减少?知见正不正确?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这些自己要很清楚。烦恼减少了就是进步,到最后无明通通漏尽,必然有所成就。只要大众在禅堂坐到了一支好香就会明白,放下了所有的烦恼妄想,身心宁静,自然感觉身心愉快。这一切都不是求来的,有求即有得,有得必有失,道是本具的。
--------------------------------------------------------------------------------
(七)961028
唐代有一位刺史李翱,学佛多年,看了不少佛经,他听说药山惟俨禅师是开悟的大修行人,特地去拜访这位大善知识。李刺史到了药山,惟俨禅师的侍者出来接待,刺史就跟随侍者去礼拜禅师。侍者先请他留在外面等待,自己进去禀报禅师。接着,只听见惟俨禅师漫声应言:「李大人来了?喔!好。」李刺史听到禅师这种口气,觉得自己没有受到尊重,心中很不高兴,于是就在房外讲了一句话:「见面不如闻名!」意思是他以前听说禅师的道行是如何地高、如何地有学问,现在见到了,发现原来也不过如此!
惟俨禅师听到李刺史的抱怨,就讲:「李大人何以贵耳贱目?」从前耳根听的时候,把禅师抬得很高,现在亲眼见到面,却将对方贬得这样低,怎么只重耳朵所闻,而轻贱眼睛所见呢?李刺史一听,有所契悟,的确是如此,这位禅师真的是很有智慧!于是上前礼拜请法,刺史问:「佛经都在讲道、讲佛,请问道在哪里?」禅师以手指天、再指地,问李刺史:「懂了吗?」李刺史回答:「我还是不明白道在哪里?」禅师看到桌前有一个装了水的净水瓶,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诸位想一想:云不是在青天吗?净水不是在瓶子里吗?这一切都是现成的!诸位听法这念心是不是现成的?
李刺史一听就开悟了,于是作了一偈:「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悟什么呢?悟无所得,悟心本具。一般人都以为悟了就很不得了,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有什么稀奇?师父在这里说法,大众听法的这念心就是本具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切都是现成的,不要到外面去寻找,法尔如是。
悟了以后,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去修行、怎么保任。李刺史接着再请禅师指引如何修行。惟俨禅师知道李刺史贪恋女人,贪爱女色就没办法转识成智、没办法成道。「有一些些,还有一些些!」「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禅师就讲:「你要戒除闺中之物。」女孩子的房间称为闺房,禅师要他戒除贪爱女色的习气,心才能得解脱。
一次惟俨禅师夜间登山经行,见云开月现,大啸一声。李刺史听闻此事,写了一首诗赠予禅师:「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这首形容惟俨禅师的诗,也表达了修行的心路历程。「选得幽居惬野情」,要深入专修──「幽居」,只有这一念心,保持心的平静、宁静,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终年无送亦无迎」,从元月到十二月,看到不好的环境、不好的事情,不起烦恼就是「无送」;「无迎」,看到好的境界,不要迷失了自己。「无送无迎」,就如庄子所说的「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心要如明镜台,「汉来汉现,胡来胡现」、「像来则现,像去则无」,要做到这个功夫,彻底了解心地法门。
「终年无送亦无迎」,就是心无所住,「一切无所住,诸佛常现前」,要在这里进步再进步,寂灭再寂灭,用功再用功,保任再保任!「有时直上孤峰顶」,只有这念心存在了,与菩提心、寂灭心相应了,一念不生,万法无咎。「孤峰」就是当下这一念心,没有第二念,是绝对的这一念,不是相对的心。「月下披云啸一声」,「月」指我们的心月,「云」是比喻烦恼、无明、妄想,烦恼来了,「啸一声」,照它一下,妄想就没有了,这是最后要做的功夫。悟了道还要修道,修道到最后,要保任成道。
佛法是心地法门,希望每一位要觉悟: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古德说:「修行亿万劫,悟在剎那间。」不要以为过去的努力都是白费的,若没有过去的修行,今生怎么能悟这个道理?没有过去的福报,想听这个道理都听不到。现在听到,豁然开朗了,有了信心,是由于过去的善根和福报。虽然以前没有悟到这些道理,只知「事」而缺乏「理」,现在进一步了解,这个「理」现前,就能悟道。过去只知道「事」,只是修善法而不知道能所俱空,不知道自性菩提,现在知道了,原来要修而无修、念而无念,要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觉性就是佛,觉性就是道,一剎那就完全明白了!了解以后,要有信心,要继续修行。
现在打坐只管在因地上用功,不将不迎,安住这念心就好,心性本具,法尔如是。我们现在就是在因地上用功,继续保持这个因地心,忽然一念相应,菩提心、清净心、寂灭心现前,就能成正觉。所以「一念相应成正觉」,时节因缘和合,自然可以成正觉。这个机会要靠我们平时努力,化除烦恼、妄想,放下我执、法执,只有这一念心才是无上正等正觉!
诸位要明白,这是「理」,明白了,这一条道路找到了,就可以放心地走,每走一步就能产生一步的光明。提得起,放得下──在禅堂里就是放下,解七之后就要提得起,悲智双运,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大愿心面对种种外境,普度众生,这就是菩萨行。
修行就是这三部曲:最初修方便法门,修加行;悟了道,知道在这念心上用功,继续修道;最后「一念相应成正觉」,道业必能成就。
《九十六年度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