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 成無上道▪P2

  ..續本文上一頁道後異熟空」,菩薩修行,一直到金剛喻定現前,永斷世間煩惱、所知二障,異熟識種已棄舍,無複生起,亦名無間道,此時向前跨一步,便入解脫道,成無上正等正覺。

  

  一般人的心都是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念念都在生滅當中,這是有間斷的,念頭一再地生、滅、生、滅……始終無法連貫;打坐到達最高的禅定,這念心就像供佛的香一樣,煙袅袅上升,沒有空隙、沒有間斷,無始以來的煩惱才會化得幹幹淨淨。每一個人都有煩惱,我們不要怕煩惱,因爲轉煩惱才能成菩提;不把煩惱轉過來,就找不到清淨的菩提心。有煩惱的心就好比一桶渾水,如何將它變成清水?第一個不要動它,就像我們打坐時也是不動;第二個要沈澱,放一些明礬,慢慢地沙石就會沈下去,清淨的水就現前了。打坐也是在沈澱這念心,渣滓沈澱了,渾水淨化了,煩惱全部沈底了,這時候,身心就感覺很清楚、很明白,智慧愈來愈靈光,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繼續禅修、返照,最後把桶裏的渣滓全部化掉,成就無上菩提,究竟成佛,這就成功了。

  

  

  

  --------------------------------------------------------------------------------

  (五)970113

  

  如何發菩提心?首先要發願,希望自己悟到菩提心、證到菩提心,這是「發心菩提」。由這個願心,在行住坐臥當中時時刻刻反省檢討、覺察、覺照,漸漸地就能使心中的無明、煩惱減少。念佛、誦經、持咒……這些都是伏心的方法。貪心、瞋心、癡心減少了,惡念降伏了,心變得更甯靜,身心康泰,人就感到很輕松、很落實、很自在,這個階段稱爲「伏心菩提」。現今社會很多人談論情緒管理,《中庸》也提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能掌控自己的心念,不被喜怒哀樂的情緒牽製,這就是伏心菩提。

  

  繼續發心,不斷地努力,悟到了「煩惱即菩提」,明白諸法實相,每個人都有這一念心,即是「明心菩提」。悟到這個道理,就感覺一身輕松。明心,是見到自己的本心,屬于見道位。道是本具的,悟道並不是得到什麼、看到什麼,而是悟無所得;悟了道,就明白一切都是現成的,人人本自具足。如果執著自己的所見所聞,還是一種妄見。明心菩提就是明白每個人都有覺性,知道一切衆生都有佛性,所以不但能尊重每一個人,也懂得尊重自己。悟到了本具的佛性,就等于是發現了自己最珍貴的寶藏。

  

  在動靜閑忙當中持續用功,修一切善而不執著,將萬法銷歸自性,就能「煩惱分分斷,菩提分分現」,乃至出離叁界、了脫生死,可以在叁界當中來來往往,普度衆生,真正得大自在,即是「出到菩提」的階段。過去傅大士悟道之後說:「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這是指我們的覺性、清淨心,覺性時時都與自己同在,不論睡覺、走路、說話都是如此,所以是「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到了這個程度,就沒有妄想、顛倒,任何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能知因識果,以清淨的智慧圓融一切事理。

  

  菩提是我們本具的清淨心。覺悟了以後,再繼續修,這一念清淨心就會慢慢現前。禅宗祖師說「保養聖胎」,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悟了以後還要保任,心時時刻刻安住于正念,就像古人所說「如龍養珠」、「如雞孵卵」。養,就是保持清淨心,龍如果把自己的珠子養成了,就能呼風喚雨,可以現大神通。我們這念心就像龍珠一樣珍貴,養成功了,就能得自在、得解脫。「如雞孵卵」,好象母雞孵蛋一樣,經過數天,在各種因緣和合下,小雞就孵出來了。如果母雞不專心孵蛋,而是亂蹦亂跳,無法安住,這些蛋便容易受涼,孵不出小雞。打坐也是如此,心跑掉了要趕快拉回來,心能專注、不打妄想,持續七天下來一定可以坐到好香。所以這念心要能時時刻刻不動,就如《中庸》所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要念念分明、處處作主,一剎那都不可以離開;一離開,這念真心就跑掉了。

  

  《金剛經》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無爲法即是菩提心、涅槃心。修行到最後,心中所有的貪、瞋、癡、慢、疑、邪見煩惱都漏盡,功德圓滿了、成佛了,就永遠不受輪回,生命就是無量無邊、無始無終,達到究竟涅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無上菩提」。這是修行學佛的正知正見,修行就是在這一念覺性來用功,對于這個觀念一定要有信心。

  

  佛的福德與智慧都修圓滿了,所以是「福慧兩足尊」。智慧就如同我們的雙眼,能辨識前方的路況,知道所走的路是否正確;除了要有智慧認清道路,還要靠雙腳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步一腳印,最後才能達到目的。

  

  

  --------------------------------------------------------------------------------

  (六)970120

  

  修行的法門分爲漸修和頓悟。漸修就是漸次修證,平時在精舍聽經聞法,修戒、修定、修慧、修六波羅蜜、受持八關齋戒,這都屬于漸修。修行不但要修善斷惡,修了善法以後還要「能所俱空」,不執著能修的這念心和所修的一切法門,否則會障蔽自性的光明。一般人容易有法執,所以就教他修習「回向」的法門,把功德回向給法界衆生,心當中保持一片空靈。經中說「先以善攝惡,後以舍攝善」,要多做善事,多修福報,用種種善法除去心中的惡法,這是第一步;經過一段時間的熏修,身口意叁業清淨,第一步就成功了,就達到賢位。進一步,不執著善法,叁輪體空,就入了聖位。

  

  頓悟是指悟到當下這念心,不需要走這麼多的遠路。時時刻刻隨順覺性,堅住正念,使我們這一念心不顛倒、不起邪見,行住坐臥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在哪裏,心在哪裏,沒有絲毫迷惑顛倒,就入菩薩位了。所以不但是惡念不起,連善念都不起,要達到無念、無住、無爲、無相,才能契入佛的境界。雖然現在做不到,但是知道了這個道理,就不會走錯路、走遠路。「頓悟自心,直了成佛」,是悟到我們本具的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成了佛,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未達到如來的境界,這念心也不減少一絲一毫,和佛的心是一樣的。做與不做,在于自己,開悟了,知道一切都是現成的,凡夫心就是佛心,凡夫心不起染汙,就是真修行。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生命是很有意義、很有價值的。

  

  《楞嚴經》講:「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凡夫與佛一樣都有這一念心,只是凡夫有煩惱、有執著,得不到清淨心、真實心的受用而已。悟了這個道理以後,要將凡夫心中所有的垃圾、渣滓化掉,沈澱渾水,這個功夫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並不是悟了馬上就得解脫,所以要乘悟並銷,不要自以爲是,執著不前。因此,明白了理,還要在事上來用功,「事」需次第漸除,不斷地檢討反省,才能慢慢將心中的煩惱、塵、垢、結全部盡除。我們心中的塵垢、煩惱結必須靠自己去除,解鈴還須系鈴人,業是自己所造,所以要自己面對現實,看破、放下,最終才能消除一切煩惱和業障,斷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所以,悟了之後,要在日常生活上保持這一念心,做到「見境不生貪愛,于理不生分別」,見到外面再好的人事物都不要貪愛。「不于理中生分別,是故其中最吉祥」,當下一念不生,即是不分別,這個就是菩提之理、涅槃之理。達到一念不生,心清淨、寂滅,這才是最吉祥的淨土,所以要安住此理,不用向外尋求、妄生分別。

  

  

  --------------------------------------------------------------------------------

  (六)970127

  六祖惠能大師與神秀大師同是五祖門下的高徒,六祖大師傳授的是頓悟法門,神秀大師則是以漸修法門教導學人。雖然教法不同,最終還是殊途同歸。有一天,神秀大師密遣弟子志誠到六祖大師的道場聽取頓教大法。志誠奉命到曹溪去,跟隨大衆一起向六祖參禮請益,但並未說明自己的來曆。那時,六祖就告訴大衆:「今天有暗中盜法的人潛伏在這個法會之中。」志誠一聽,連忙出來向六祖頂禮,說明自己來求法的因由。六祖問:「你的師父怎樣開示大衆呢?」志誠說:「家師經常教導大衆要住心一處,要常習靜坐而不倒臥。」六祖說:「住心觀靜,是一種病,而不是禅。長久靜坐,徒然拘縛自身,對領悟佛法有何益處?」志誠聽後,再向六祖頂禮,說:「弟子在神秀大師那裏學道九年,未能契悟佛法,今天聽和尚這一席話,已經有所了悟。望和尚慈悲,再爲我教誨指示。」

  

  六祖問:「我聽說你的師父是用戒定慧來教導學人,你能說說看其中的說法嗎?」志誠回答:「諸惡莫作是戒,衆善奉行是慧,自淨其意是定。」六祖說:「你的師父所說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人,我講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人。我所說的法,不離自性,如果離開自性而說法,就是著相說法。要知道,一切萬法都是從自性而起作用,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如果念念都能以智慧來觀照自心,離一切形相及執著,就能自由自在,無所滯礙。」六祖接著對志誠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叁昧。」志誠聽了就開悟了,悟到心地法門。

  

  「心地無非自性戒」,就是指我們這念心沒有惡念,心當中不生是非,這個就是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不迷失顛倒,不打妄想,保持這一念覺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自性定。保持這念覺性存在,不愚癡、不顛倒,人在哪裏,心在哪裏,「心地無癡」,就是「自性慧」。

  

  因此,無論漸修或頓悟,都要回歸這一念心。今天大衆在禅堂用功,要相信自己可以「頓悟自心,直了成佛」,不要看不起自己,認爲自己的根機不好。能夠聽到這個法門,就是最大的福報,了解這個道理,就是頓根人,就是上上根機的人。即使至今未坐到一支好香,也不要灰心,還是要有信心,禅宗祖師說:「有前前才有後後」,經過幾天的打坐,慢慢調伏我們的身心,身心調伏了,最後必能「一念相應成正覺」!從現在起,不要打妄想,也不要等待,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發菩提心 成無上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