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菩提心 成无上道▪P2

  ..续本文上一页道后异熟空」,菩萨修行,一直到金刚喻定现前,永断世间烦恼、所知二障,异熟识种已弃舍,无复生起,亦名无间道,此时向前跨一步,便入解脱道,成无上正等正觉。

  

  一般人的心都是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念念都在生灭当中,这是有间断的,念头一再地生、灭、生、灭……始终无法连贯;打坐到达最高的禅定,这念心就像供佛的香一样,烟袅袅上升,没有空隙、没有间断,无始以来的烦恼才会化得干干净净。每一个人都有烦恼,我们不要怕烦恼,因为转烦恼才能成菩提;不把烦恼转过来,就找不到清净的菩提心。有烦恼的心就好比一桶浑水,如何将它变成清水?第一个不要动它,就像我们打坐时也是不动;第二个要沉淀,放一些明矾,慢慢地沙石就会沉下去,清净的水就现前了。打坐也是在沉淀这念心,渣滓沉淀了,浑水净化了,烦恼全部沉底了,这时候,身心就感觉很清楚、很明白,智慧愈来愈灵光,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继续禅修、返照,最后把桶里的渣滓全部化掉,成就无上菩提,究竟成佛,这就成功了。

  

  

  

  --------------------------------------------------------------------------------

  (五)970113

  

  如何发菩提心?首先要发愿,希望自己悟到菩提心、证到菩提心,这是「发心菩提」。由这个愿心,在行住坐卧当中时时刻刻反省检讨、觉察、觉照,渐渐地就能使心中的无明、烦恼减少。念佛、诵经、持咒……这些都是伏心的方法。贪心、瞋心、痴心减少了,恶念降伏了,心变得更宁静,身心康泰,人就感到很轻松、很落实、很自在,这个阶段称为「伏心菩提」。现今社会很多人谈论情绪管理,《中庸》也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能掌控自己的心念,不被喜怒哀乐的情绪牵制,这就是伏心菩提。

  

  继续发心,不断地努力,悟到了「烦恼即菩提」,明白诸法实相,每个人都有这一念心,即是「明心菩提」。悟到这个道理,就感觉一身轻松。明心,是见到自己的本心,属于见道位。道是本具的,悟道并不是得到什么、看到什么,而是悟无所得;悟了道,就明白一切都是现成的,人人本自具足。如果执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是一种妄见。明心菩提就是明白每个人都有觉性,知道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所以不但能尊重每一个人,也懂得尊重自己。悟到了本具的佛性,就等于是发现了自己最珍贵的宝藏。

  

  在动静闲忙当中持续用功,修一切善而不执着,将万法销归自性,就能「烦恼分分断,菩提分分现」,乃至出离三界、了脱生死,可以在三界当中来来往往,普度众生,真正得大自在,即是「出到菩提」的阶段。过去傅大士悟道之后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这是指我们的觉性、清净心,觉性时时都与自己同在,不论睡觉、走路、说话都是如此,所以是「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到了这个程度,就没有妄想、颠倒,任何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能知因识果,以清净的智慧圆融一切事理。

  

  菩提是我们本具的清净心。觉悟了以后,再继续修,这一念清净心就会慢慢现前。禅宗祖师说「保养圣胎」,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悟了以后还要保任,心时时刻刻安住于正念,就像古人所说「如龙养珠」、「如鸡孵卵」。养,就是保持清净心,龙如果把自己的珠子养成了,就能呼风唤雨,可以现大神通。我们这念心就像龙珠一样珍贵,养成功了,就能得自在、得解脱。「如鸡孵卵」,好象母鸡孵蛋一样,经过数天,在各种因缘和合下,小鸡就孵出来了。如果母鸡不专心孵蛋,而是乱蹦乱跳,无法安住,这些蛋便容易受凉,孵不出小鸡。打坐也是如此,心跑掉了要赶快拉回来,心能专注、不打妄想,持续七天下来一定可以坐到好香。所以这念心要能时时刻刻不动,就如《中庸》所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要念念分明、处处作主,一剎那都不可以离开;一离开,这念真心就跑掉了。

  

  《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即是菩提心、涅槃心。修行到最后,心中所有的贪、瞋、痴、慢、疑、邪见烦恼都漏尽,功德圆满了、成佛了,就永远不受轮回,生命就是无量无边、无始无终,达到究竟涅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即是「无上菩提」。这是修行学佛的正知正见,修行就是在这一念觉性来用功,对于这个观念一定要有信心。

  

  佛的福德与智慧都修圆满了,所以是「福慧两足尊」。智慧就如同我们的双眼,能辨识前方的路况,知道所走的路是否正确;除了要有智慧认清道路,还要靠双脚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一步一脚印,最后才能达到目的。

  

  

  --------------------------------------------------------------------------------

  (六)970120

  

  修行的法门分为渐修和顿悟。渐修就是渐次修证,平时在精舍听经闻法,修戒、修定、修慧、修六波罗蜜、受持八关斋戒,这都属于渐修。修行不但要修善断恶,修了善法以后还要「能所俱空」,不执着能修的这念心和所修的一切法门,否则会障蔽自性的光明。一般人容易有法执,所以就教他修习「回向」的法门,把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心当中保持一片空灵。经中说「先以善摄恶,后以舍摄善」,要多做善事,多修福报,用种种善法除去心中的恶法,这是第一步;经过一段时间的熏修,身口意三业清净,第一步就成功了,就达到贤位。进一步,不执着善法,三轮体空,就入了圣位。

  

  顿悟是指悟到当下这念心,不需要走这么多的远路。时时刻刻随顺觉性,坚住正念,使我们这一念心不颠倒、不起邪见,行住坐卧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在哪里,心在哪里,没有丝毫迷惑颠倒,就入菩萨位了。所以不但是恶念不起,连善念都不起,要达到无念、无住、无为、无相,才能契入佛的境界。虽然现在做不到,但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走错路、走远路。「顿悟自心,直了成佛」,是悟到我们本具的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这念心不增加一丝一毫;未达到如来的境界,这念心也不减少一丝一毫,和佛的心是一样的。做与不做,在于自己,开悟了,知道一切都是现成的,凡夫心就是佛心,凡夫心不起染污,就是真修行。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生命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

  

  《楞严经》讲:「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凡夫与佛一样都有这一念心,只是凡夫有烦恼、有执着,得不到清净心、真实心的受用而已。悟了这个道理以后,要将凡夫心中所有的垃圾、渣滓化掉,沉淀浑水,这个功夫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不是悟了马上就得解脱,所以要乘悟并销,不要自以为是,执着不前。因此,明白了理,还要在事上来用功,「事」需次第渐除,不断地检讨反省,才能慢慢将心中的烦恼、尘、垢、结全部尽除。我们心中的尘垢、烦恼结必须靠自己去除,解铃还须系铃人,业是自己所造,所以要自己面对现实,看破、放下,最终才能消除一切烦恼和业障,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所以,悟了之后,要在日常生活上保持这一念心,做到「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见到外面再好的人事物都不要贪爱。「不于理中生分别,是故其中最吉祥」,当下一念不生,即是不分别,这个就是菩提之理、涅槃之理。达到一念不生,心清净、寂灭,这才是最吉祥的净土,所以要安住此理,不用向外寻求、妄生分别。

  

  

  --------------------------------------------------------------------------------

  (六)970127

  六祖惠能大师与神秀大师同是五祖门下的高徒,六祖大师传授的是顿悟法门,神秀大师则是以渐修法门教导学人。虽然教法不同,最终还是殊途同归。有一天,神秀大师密遣弟子志诚到六祖大师的道场听取顿教大法。志诚奉命到曹溪去,跟随大众一起向六祖参礼请益,但并未说明自己的来历。那时,六祖就告诉大众:「今天有暗中盗法的人潜伏在这个法会之中。」志诚一听,连忙出来向六祖顶礼,说明自己来求法的因由。六祖问:「你的师父怎样开示大众呢?」志诚说:「家师经常教导大众要住心一处,要常习静坐而不倒卧。」六祖说:「住心观静,是一种病,而不是禅。长久静坐,徒然拘缚自身,对领悟佛法有何益处?」志诚听后,再向六祖顶礼,说:「弟子在神秀大师那里学道九年,未能契悟佛法,今天听和尚这一席话,已经有所了悟。望和尚慈悲,再为我教诲指示。」

  

  六祖问:「我听说你的师父是用戒定慧来教导学人,你能说说看其中的说法吗?」志诚回答:「诸恶莫作是戒,众善奉行是慧,自净其意是定。」六祖说:「你的师父所说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人,我讲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人。我所说的法,不离自性,如果离开自性而说法,就是着相说法。要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而起作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如果念念都能以智慧来观照自心,离一切形相及执着,就能自由自在,无所滞碍。」六祖接着对志诚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志诚听了就开悟了,悟到心地法门。

  

  「心地无非自性戒」,就是指我们这念心没有恶念,心当中不生是非,这个就是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不迷失颠倒,不打妄想,保持这一念觉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自性定。保持这念觉性存在,不愚痴、不颠倒,人在哪里,心在哪里,「心地无痴」,就是「自性慧」。

  

  因此,无论渐修或顿悟,都要回归这一念心。今天大众在禅堂用功,要相信自己可以「顿悟自心,直了成佛」,不要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的根机不好。能够听到这个法门,就是最大的福报,了解这个道理,就是顿根人,就是上上根机的人。即使至今未坐到一支好香,也不要灰心,还是要有信心,禅宗祖师说:「有前前才有后后」,经过几天的打坐,慢慢调伏我们的身心,身心调伏了,最后必能「一念相应成正觉」!从现在起,不要打妄想,也不要等待,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发菩提心 成无上道》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