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性的思想,可是,她需要人家的安慰,去解決內心的煩惱,那麼就變成了重複。因此,我們的生命就是一種重複,沒有甚麼意義;生命變成一種習慣性的重複,那活著還有甚麼意義呢?生命有甚麼目標呢?也不曉得!
女孩子喜歡每天穿得漂漂亮亮的,單爲了這個頭發就花盡了心思,忙得不得了。到後來,還是紅顔會老,人比花黃,還是要死,都是一樣的。她不了解,不能把生命拉長,再觀照這每一個動點上的無常性:如果你能了解生命是每分每秒都在變化,那就對這個世間,也無所謂的得與失的觀念了。失去的東西會得,得到的東西也會失。感情上的執著也是這樣,人家離開你,不要怪別人啊!我們要自我檢討。縱使擁有萬貫的家財,內心裏面要常想,這些都是短暫的,都不是永恒的。自古以來,那個皇帝不死?那個總統不死?昔日的英雄美人,于今何在?都是一樣的!到最後,都是一壞黃土,沒甚麼。慢慢、慢慢地,去觀照這個無常,就能對金錢、名利、得失的觀念,漸漸放得下。
雖然我們對無常性,會有那麼一點體驗,可是我們的習氣很重,我們的習氣常常作爲我們的主人。剛開始我們造了習慣,後來習慣成了我們的主人,受它的主宰,我們控製不住自己。不斷地輪回、重複我們的錯誤和痛苦。所以說,斷習氣很困難,需要時間和耐性。禅宗裏面講:“若論修行本來易,欲除妄想真個難。”若論修行,本來是很簡單的,但要除去妄想就沒那麼容易了。所以,就如同一開始我們所提到的,要給你們甚麼鼓勵呢?除了要隨時保持覺悟觀照的心,慈悲歡喜的心之外,還要有長遠心。不要怕挫折痛苦,只要你對佛法有肯定、有信心,知道這條路是不會錯的。那麼,自然就可以“蝦米攏呒驚,向前走”!
其實,話說回來,這個“長遠心”的觀念也要放下。因爲,如果你真的對菩提自性有所了解,具有大般若智慧的話,所有時間、空間的假設性,都是多余的。你只要把握現前一念清淨心,直下承擔,那麼,當下就是,一切現成。
(五)問:請問師父,如何修不淨觀?
答:修不淨觀,如果直接了當的話,你去太平間看一看。如果,還不覺悟的話,你下次大便出來。不要沖水,坐在那邊看,像芋頭冰繞圈子;如須彌山旋轉。所以,我不敢吃甜筒也是因爲這樣。修不淨觀,機會有很多。其實,大家都知道,身體是不清淨的。
(六)問:念佛時,越念越懷疑,可是,無量壽經裏又說:對阿彌陀佛佛號懷疑,或對經典懷疑者,皆是叁惡道中來的。所以,就硬念下去。可是,越念越煩。不知怎麼辦?
答:心性不明,經教不通,這是正常的。
(七)問:那如果照師父講的去深入了解,然後再念佛的話呢?
答:這個不能稱之爲了解,除非你悟。這是無法由經驗裏獲得,除了你有宿世的善根,否則,很難。“悟”本身不是經驗,但又不離經驗。
(八)問:弟子曾看過上廣下欽老和尚的開示錄,裏頭言道:念佛若散亂心,就繼續念下去。可是,卻又覺得自己不是散亂心,又很像是散亂心?
答:這就是提不起,提不起正念。
(九)問:如果再繼續念下去,覺得很煩,那該怎麼辦?
答:那就睡覺,睡醒再繼續念,喝一杯木瓜牛奶,再繼續念。學佛的過程是跑不掉這個的。你沒有掙紮,怎麼會成熟?沒有創傷,怎麼能成長?生命就是這樣,在摸索中前進。
(十)問:弟子每晚睡覺前念佛,有時念著念著就昏沈,就睡著了,不知自己是在念佛,還是在睡覺?
答:這種功夫也不簡單,人家念著念著也沒睡著,你卻睡著了,睡得連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就要靠自己的意志力了,深度的昏沈就叫做睡眠。那是因爲你常常將腦力用在別的地方,如果是煩惱重的人、常操心的人、脾氣壞的人,他們的睡眠時間就會很多,因爲他們白天要處理這些事情。真正一個開智慧的祖師大德,他的睡眠時間絕不超過叁、四小時,睡眠時間真的很少很少。但是你小孩子嘛!睡眠可能比較多,那是正常的,因爲功課重嘛!
(十一)問:弟子覺得念佛念到一定程度後,大腦波動起伏就比較小,是否就較容易導致昏沈的現象發生?
答:因爲你用意識心在念佛,強迫自己去接受佛號的觀念,才會這樣。若是你用心性在念佛,念而無念,佛號自然就出來。你有這些現象,這表示你體悟還不夠,念佛的功夫還不到,你用的不是真心。不用真心的念佛,當然就會比較疲倦,刻意地去尋求佛號,好像佛號在外面,追逐佛號,而並非由本性散發出來的自性念佛,不是真正的功夫,當然你就會覺得很疲倦。把精神緊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 ”的念,念完了,卻睡不著!
(十二)問:是的,有時念佛,愈念愈清楚,于是無法入睡。
答:這就是精神集中後,剩下來的一種興奮,導致無法睡覺,用腦過度,會變成一種衰弱。
(十叁)問:可是弟子覺得那時候心境蠻穩定的,連外面的事、聲音再大都無法幹擾到我,不會大起大落,成一水平線似的,感覺蠻定的。
答:那只是短暫的,真正的穩定是永遠不起伏才叫作穩定,你這樣子不能稱之爲定,那叫輕安。定是在眼見任何事物的動態當中,他都能解脫,這才稱之爲“定”。本性具足,有慧的解脫,這個才稱爲大定。你那個是輕安,不叫作定,感覺很舒服,是暫時的,定是“內無所惑,外無所擾,內外一如。”這才稱之爲定,才是真功夫。
(十四)問:如何達到真正的定呢?
答:要用般若的智慧,了解自性就是我,佛就是我們的本性,然後用回光返照的功夫,不著一切境界。用不執著的心,當佛號現前時,統統是全體心性的大用,大用時時現前。但你用的是意識心,設定一個佛號,然後執持佛號,在事相上念佛。就初學者而言,這是對的,但功夫要純熟,就很困難。煩惱一起來,就無法念下去,所以,這不是真正的功夫。真正的功夫是“語默動靜體安然”,語就是講話,默就是不講話沈默寡言時,體就是入于大寂,大涅槃處。體安然,就是永遠這樣的,如如不動。語默動靜體安然,就是指我們的本性,如如不動、清清淨淨的。無論講話也好,沈默也好,行住坐臥之間,我們不生不滅的心性,都是這樣的如如不動、無所住。
(十五)問:如何能突破事相上的念佛?
答:這個要去體悟,悟到事相的本身就是無常,無常當下就是空,然後,你的煩惱就會減少。建立空的思想以後,就沒有得失的觀念,沒有取舍的觀念。那麼,對于世間的名利、男女,幻化的一切大地萬物,都可以放得下。放久了,佛號現前,一用起功來,就是本性念佛的功夫。這個是需要時間的,不是師父今天講給你聽,你就能夠運用得上。
《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