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無漏學’略講

  “叁無漏學”略講

  徐恒志居士著

  一、修學戒定慧的重要性

  二、戒定慧的主要內容

  叁、有關戒定慧的實踐問題

  四、念佛與止觀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

  我們學佛的目的,在于堅持五戒十善,來斷惡修善,淨化自己;廣修六度四攝,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轉化煩惱習氣,徹證常住真心,從而徹底解脫生死流轉和世出世間的一切苦厄,這是我們生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緣,是學佛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爲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我們必須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提心,精進修學戒、定、慧叁無漏學。現從叁方面進行講述。

  一、修學戒定慧的重要性

  爲了息滅貪、嗔、癡,必須勤修戒、定、慧。由于我們無始劫以來染著了貪、嗔、癡、慢、疑、惡見等見思煩惱,終日迷妄顛倒,妄心流注,如水漏泄,以致長期以來生死流轉,未能出離。如果我們能精進修學“叁無漏學”,使煩惱妄心逐步由伏而斷,便能踏上解脫之路,而不漏落于生死。而且只有學戒持戒,得定開慧,才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開悟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的道理,樹立起佛教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否則便會産生我執和法執,引起種種煩惑,造出種種惡業,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痛苦和損失!

  上述這種惑、業、苦叁者的連鎖反應,在佛法上叫“叁障”:“惑”是煩惱障;“業”是業障;“苦”是報障。叁障使自己昏昧不明,顛倒行事,因果循環,受無量苦。故佛教導一切凡夫要清淨持戒,端正行爲;要寂靜不動,製止紛擾;要智慧覺照,化除愚昧,使轉痛苦爲安樂,轉煩惱成菩提。

  爲了教化衆生重視“叁學”,促使具體實踐,佛對戒、定、慧有大量開示:

  在“戒”的方面,如佛遺教經說:“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住處。”梵網經心地品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在“定”的方面,如佛遺教經說:“若攝心者,心則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當勤精進,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爲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法華經安樂行品說:“在于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說:“爲度衆生,以巧方便,精進修習相應靜慮,無相正智猶如虛空,清淨無垢,常住不變。”

  在“慧”的方面,佛遺教經說:“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堅牢船也;也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八大人覺經說:“第一覺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華嚴經說:“善觀諸法,慧根增長。勇猛精進,摧伏四魔。無量智慧,威光熾盛。”

  佛的這些開示,正說明了戒、定、慧的重要性。我們必須細心體會,提高修持“叁學”的自覺性和迫切性,牢牢打下實踐佛法的基礎。

  二、戒、定、慧的主要內容

  (一)什麼叫戒學

  戒是佛弟子的行動規範和守則。當佛將滅度時,告訴弟子們:“屍波羅戒是汝大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智慧。”梵語“屍羅”,譯爲“戒”,也譯爲“清涼”,能焚燒學人的熱惱而得清涼。戒有防非止惡的功能,嚴防身、口、意叁業,不做一切非法的、不合理的、足以使身心染汙的事情。如果我們的思想和行爲,合乎戒的規律,自然能促使身心安定,品行純潔,達到清淨無染的境界。法句經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學戒不僅要認真貫徹執行戒相、戒條,更應注意通過持戒,收攝其心,自淨其意,使不散亂;果能心地清淨,一切殺害、偷盜、邪淫、妄語等,亦就不會發生。所以楞嚴經說:“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

  1.戒的分類

  1.在家近事男近事女的五戒、八關齋戒。五戒雖似簡單,實際上,它是一切佛戒的根本,各種戒都以五戒爲重戒。如果人人受持五戒,我們這個世界便是人間的淨土了。所謂八關齋戒是由此可通出家之道,關閉生死之門,故稱爲“八關”。

  2.沙彌、沙彌尼的十戒。

  3.式叉摩那(學法女)的六法戒。這是沙彌尼欲受具足戒者的預修。

  4.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和比丘尼的叁百四十八戒(依四分律)。

  以上總名七衆別解脫戒。依戒修持,可使身口等惡業各別獲得解脫。

  5.優婆塞戒經所說的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通于在家出家的大乘菩薩戒——如梵網經菩薩戒本所說的十重四十八輕及瑜伽菩薩戒本所說的叁聚淨戒等。

  2.戒的分科

  1.戒法:佛所製訂的法規、製度。

  2.戒體:在戒的授受過程中,經過受戒作業(羯磨)活動,領納戒法于心中,能起防非止惡的功能。受戒後,這種功能,恒常持續,不必再經受戒作業,故也叫無作戒體。

  3.戒行:依據戒律,使身口意叁業,如法、合理地行動。

  4.戒相:即各種戒條各有差別之相,以及依嚴持戒行所成就的德相、儀表。

  3.戒的貫徹

  在戒的貫徹過程中,有開、遮、持、犯的不同。

  1.持:即持之不失,可分爲“止持”和“作持”二種。能認真地防惡止非的叫“止持”,能積極地依法作善的叫“作持”。有些戒規定,應作善的而不作,也算犯戒,如不修福慧,不化衆生,不看病,懈怠不聽法等。

  2.犯:就是侵犯戒條的規定。

  3.開:就是在特定情況下可以開。例如殺害、偷盜、淫欲、妄語是四種根本戒,是大小乘各種戒法的基礎,是不能開的(在家的製邪淫)。但在大乘法中,一切服從于“饒益有情戒”,如殺盜以安衆,是符合大乘佛法精神的。

  4.遮:在平時一般情況下,必須“遮護”,不使違戒。

  上述開、遮、持、犯必須很好學習,才能保證戒的順利貫徹。

  (二)什麼叫定學

  定,梵語叫叁昧,或稱禅那、禅定。禅那譯爲靜慮。由于在生活實踐中所發生的種種煩惱妄想,大都是因定力不足,思想紛擾所造成,所以必須努力學定,才能轉散亂爲集中,轉愚癡爲智慧,轉痛苦爲安樂。禅可分爲四類,略說如下:

  1.世間禅:即天乘所修的禅定。色界四種禅定,無色界四種禅定,合稱“四禅八定”,也叫根本禅,是從觀息“氣息”入門的。如加上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也叫十二門禅。(在初禅以前,還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這些禅定雖有覺、觀、喜、樂、舍、定、慧等等功德,但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泯然寂絕,清淨無爲,雖無粗煩惱,但仍有十種微細煩惱,還是屬于有漏禅定,仍不免生死流轉。

  2.世出世間禅:也是從觀息入門,即六妙門、十六特勝(能發無漏善業,故叫“特勝”)、通明禅(通于觀息、觀色、觀心叁法,故叫“通明”)。所謂世出世間,是說修這些禅定,雖不離世間禅,但若在修持過程中,于一切法,能心不住著,便能證入涅槃,有出世功能。

  3.出世間禅:即小乘人所修禅,是從觀色入門的。有觀、練、薰、修的四種。“觀”是觀破不淨等,就是九想觀、八背舍、八勝處等。九想觀,是觀察色身死去,順次變壞的種種不淨:即膨脹、青瘀、破壞、血塗、膿爛、蟲啖、分散、白骨、火燒。觀察純熟,能治貪欲。“練”是由淺入深,順次鍛煉,一禅一禅次第而入,就是九次第定。“薰”是薰修成熟,順逆進退,無不自在,就是獅子奮迅叁昧。“修”是進一步修治,使臻精妙,就是超越叁昧。

  4.出世間上上禅:即大乘菩薩所修的禅,是從觀心入門,即法華、般舟、首楞嚴等諸大叁昧以及九種大禅:如自性禅,即觀自性實相;一切行禅,即大乘一切行法,無不含攝;清淨淨禅,惑業淨盡,淨相亦空,得大菩提等。從總的來說,如果行者,通過觀心、參禅、修密等法門,一念頓歇,寂而常照,靈明洞徹,便證入真如叁昧,漸漸出生無量叁昧。

  此外,六祖惠能大師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又說:“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這是頓悟自性本來清淨,即悟即證,即心即佛,定慧不二的最上乘禅,也叫如來清淨禅。可見禅宗的禅,雖然也取靜慮之禅的名義,實際上是直顯涅槃妙心,與色界的禅,有本質的不同。

  (叁)什麼叫慧學

  慧,梵語叫般若,譯爲智慧,智慧是從寂定的性體上所起的慧照妙用,有照了一切事事物物的功能。它與一般所說的“聰明”不同,因爲聰明是根塵和合所起的“識”的作用。嚴格地說,智與慧也有不同,慧是能照真谛,了解真空;智是能知俗谛,通達妙有。但空有不二,真俗圓融,二者還是統一的。

  在佛法中,對智慧的分類很多。從修習次地來說,有聞、思、修叁種加行慧;有我法二空的二種無漏慧。從證得出世聖智的深淺來說,可概括爲叁類:

  1.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的二乘智慧,能了知諸法的總相,也就是了知一切事事物物,無不是緣起性空,是從假入空的智慧。

  2.道種智:是菩薩的智慧,能了知道法的種種差別,以無量法門,濟度衆生,雖性空而緣起,是從空出假的智慧。

  3.一切種智:是佛的智慧,能了知事物的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法,雙照二邊,即空、即假、即中,一心叁觀圓融具足的智慧。

  叁、有關戒定慧的實踐問題

  (一)戒定慧的相互關系

  戒定慧叁學,所說雖有先後,在具體實踐中,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叁者是相輔相成。戒定是以慧爲先導,定慧是以戒爲基礎;戒慧是以定爲依止。說戒則定慧在其中;說定則戒慧在其中;說慧則戒定在其中,舉一即叁,圓融無礙。凡夫心亂慧淺,正像風中油燈,燈光搖晃不定。如果加上玻璃罩子(戒),就能光定(定)明生(慧)。又像滅除寇盜,先檢查嚴防(戒),盜來捉住,縛使不動(定),然後依法殺之(慧)。所謂殺之,是以智慧照見諸法本空,煩惱習氣便化于無形了。

  另外,在入定時,能自然不犯諸惡,與戒相應,這叫“定共戒”。在證道、發真無漏智之後,對于律儀能自然相應無犯,這叫“道共戒”,乃至六度、四攝、叁十七道品、無量法門,都從“叁學”開出。列表如下:

  

  (二)“叁學”與止觀的關系

  定慧(戒在其中)即止觀,也即寂照;可以說:止觀是因地下手方便,定慧和寂照是功效和結果。實際上,因果不二,始終一如,叁者是統一的。

  止觀法門是超生死、證菩提的要法,一切大小乘佛法離不開戒定慧,即離不開止觀。所謂止,就是止息妄念;所謂觀,就是觀照自性。通過止觀徹證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常住真心。

  (叁)關于止觀的實踐

  止觀法門,是天臺宗初祖慧文大師因讀大智度論“叁智實在一心中得”(“叁智”指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及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有所悟入,創立了“一心叁觀”法門。

  慧思大師繼承和發展了慧文大師的止觀學說,說了大乘止觀法門。到了智者大師,傳慧思大師叁種止觀:一、不定止觀,即六妙門,或次第相生,或方便對治,無有定法;二、漸次止觀,即釋禅波羅密次第法門,初持戒,次修禅定,後漸修實相,次第而入;叁、圓頓止觀,即摩诃止觀,初後不二,行解俱頓。另外,還爲其俗兄陳針講了小止觀。

  小止觀中,爲了對治粗亂妄心,提出了:1.系緣守境止,即系緣鼻端或臍間,或觀諸佛相好。2.製心止,念起即以放下二字製伏之,不使馳散。3.體真止,體真空之理而不動心;或觀緣生無性,叁心皆不可得,但不同于木石,寂而常照,與真如自性相應,這便是“實相觀”。所以雖叫小止觀,實際上已經初步提出了“一心叁觀”的基本思想。所謂“一心叁觀”,舉一即叁,言叁即一。寂然無念是空觀(體真止);明明了了是假觀;(方便隨緣止。知空非空,隨緣利生。)寂寂無念,而又了了常知,寂照同時,不落二邊,就是中道第一義觀(息二邊分別止)。小止觀在最後一章裏,已闡述了這叁種觀法。

  唐荊溪大師著述了始終心要一卷,說明了“叁谛”是天然的性德,衆生因迷于“叁谛”而生“叁惑”。所以用“叁觀”來破“叁惑”,惑破便成“叁智”,智成便證“叁德”而顯“叁谛”。茲將止觀修證情況,列表如下:

  

  一般說來,在修系緣止,或修數息、隨息、或隨習氣以“五停心觀”對治,調停粗重習氣的基礎上,應時時刻刻回光返照,注意察看當下心念,不隨不遣,不取不舍,日久功深,妄想自能逐步歇下,而本具智光同時逐步發露,空寂靈明的無念心體,便清楚現前。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中所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黃檗禅師傳心法要也說:“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

  四、念佛與止觀

  現在特別需要提出的,持名念佛與止觀是完全可以一致的。因爲一句佛號蓦直念去,雜念不起便是止;一句佛號心念耳聽,明明曆曆便是觀。古德說:“一念相應則一念是佛,念念相應則念念是佛。”所以簡單易行,直捷了當,無如念佛。當然我們在念時,必須一心專注而念,都攝六根而念,才能獲得真實之利。

  從深入一步來說,淨土法門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難信之法。這一句佛號惟佛與佛乃能究竟,所以華嚴經說,十地菩薩一切所作不離念佛。我們凡夫至誠懇切念佛之時,即是善根福德同佛之時,因爲以佛的果地覺,作爲我們因地心,所以因地心,即同果地覺;而且一句彌陀即是自心實相,即是法界全體。因爲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自心起念,還念自心。而極樂淨土無量清淨莊嚴,全顯當人自性,正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故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願與在座諸上善人共勉之。

  

  

《‘叁無漏學’略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