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動靜皆自在▪P12

  ..續本文上一頁坐,妄念可能還是會生起,雜念還是會有,煩惱還是會在,因此要持之以恒的從正念練起,最後一定會練習成功的。(一九九二年七月叁十日,農禅寺禅坐會開示,丘松英整理)

  

  

  明心見性

  

  一、什麼是明心見性?

  

  所謂「明心見性」,就是以智慧的心,來明白煩惱的心。煩惱和智慧是相對的,智慧即菩提,有了智慧,煩惱自然消失,便能見到空性;也就是除去衆生之無明習性,便見清淨的佛性。

  

  有些人有煩惱時,並不知道那是煩惱。就像是一個喝醉酒的人,已經醉醺醺不省人事,尚不知自己已經喝醉,還覺得頭腦很清楚,一直要等到酒醒時,才知道自己曾經喝醉過。我記得在我小時候尚未出家時,偷喝家中自釀的酒,甜甜的酒,越喝越好喝,喝著、喝著,結果醉倒在酒缸邊,到了酒醒時,才知道酒醉的滋味真不好受,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喝酒了。

  

  煩惱心很重的人,不但不會知道自己有煩惱,而且也不承認自己有煩惱。例如:有位年輕人,正在單戀著一個女孩,並且愛她愛得神魂顛倒,當我說他煩惱很重時,他還不承認,認爲那只是愛而不是煩惱。請問,這種愛跟煩惱又有什麼區別呢?

  

  曾經有位母親當她的兒子過世時,非常痛苦,我勸她要想開,人死不能複生,不要再爲死去的兒子煩惱時,她說:「師父,我只是沒辦法接受兒子已經去世的事實,其實我一點都沒有煩惱!」

  

  以上這兩個例子就是說明,很多人已經在痛苦之中,還不認爲那種痛苦就是煩惱。

  

  禅宗所講的智慧,並不是一般知識性的智慧,而是離了煩惱心的一種境界。因此,有煩惱時不知道有煩惱是正常的,有智慧的人,不認爲自己有智慧也是正常的。那麼,或許有人要問:煩惱和智慧的差異又在那裏呢?這兩者當然是完全不同的,煩惱是在痛苦之中,不知道那就是煩惱;智慧卻是在非常自在的情況下,沒有用心去分別什麼叫作自在或不自在。

  

  明心的「心」究竟是什麼?明心有兩層意思:第一是還沒有明的煩惱心,需要用智慧去照亮它。第二是已經照亮的智慧心。

  

  那麼,見性的「性」又是什麼呢?一種是由後天習慣的熏習,而漸漸形成的,例如:有些人有罵人、喝酒、賭錢、吸毒、偷竊、邪淫、詐騙等的不良習慣,他們並非天性如此,而是後天養成的,經過環境不斷的熏習,變成了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就稱爲「習性」。中國有句古話:「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就是說,一直待在臭或香的環境中,已經被熏習得不知道那是臭還是香,直到離開那裏之後,才會感覺到那個地方原來是什麼味道。

  

  另外有一些人的習性是無法解釋的。我有一位擔任高級官員的在家弟子,他有兩個兒子,其中一位已得到博士學位,並在大學裏擔任教授,還有一位高中畢業後,情願做流浪漢也不肯繼續升學。

  

  他來問我:「師父,這兩個兒子都是我生的,爲什麼一個那麼優秀,另外一個變成流浪漢?實在是讓我丟盡了臉!」

  

  我說:「這大概是從小養成的習性吧!」

  

  他說:「同樣的家庭以同樣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怎麼會有那麼大的差別呢?」

  

  我說:「也許這是遺傳吧?」

  

  他很無奈的說:「我及我太太,還有我們的父母親,都沒有這種情形啊!」

  

  那麼,這究竟是從那裏來的呢?

  

  這可以說是我們從無量世以來熏習而養成的習慣,是一生一生所染上的習性,就像西方人熏起士,中國人熏豆幹一樣;而我們的習性也是如此,被某種情況影響久了,自然就跟那種情況相應,這就是習性。

  

  習性的本身就是「空性」,當智慧出現時,煩惱心自然就會不見,也許壞的習性可能還在,但是已經清楚知道習性的本身是沒有的。這樣的觀念,可以鼓勵我們,煩惱只是一種習性,本來沒有,將來也沒有。

  

  但是,一下子要完全除去煩惱,連習性都不再有,即使是明心見性的人,也是相當不容易的。因此,明心見性之後,可能有些習性尚未顯現,但仍隨時隨地要警覺到習性仍在,這樣,習性自然就會越來越淡,終至完全改過,變成一個徹底清淨、光明的心。

  

  有位家境很好的年輕人,由于吸毒,他的太太要跟他離婚,同時也被家人趕了出來,變成一個無家可歸的人,在這期間他又進出監獄好幾次,有一次他剛從牢裏出來,便來看我,並說:「師父,我很想戒毒,可是別人不讓我戒!」

  

  我問他:「這是什麼意思呢?」

  

  他說:「因爲不論是否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會拿毒品給我,還說請我試試看,不用付錢,他們怎麼會知道我喜歡這個東西呢?」

  

  這真是很奇怪的事,好象他長得就是吸毒的樣子,販毒的人或行家一看到他,就會主動將毒品送給他。因此,當習性一旦染上後,就會有那種特別的氣質及味道,讓有相同習慣的人一眼就看得出來。

  

  知道有習性、有煩惱,表示已經知道有問題,並且會慢慢離開它、斷除它,到最後只有空性,沒有習性,這才是純粹的智慧,才是大徹大悟的「明心見性」。

  

  二、如何明心見性?

  

  (一)從觀念上來認識、認同、理解而達成明心見性

  

  首先要了解煩惱是依據什麼而産生、構成的。前面說過,煩惱的本身是從習性開始,而習性就是一種業力;由業力所産生的煩惱,感受到的結果,就是身心的現象。當有了心理活動,就有了身體的需求,包括吃、喝、穿、住等,進而産生更多的煩惱。

  

  我們的身體不斷在變,會老、最後會死,那麼,是否有不變的心呢?沒有。心是隨著我們連續的念頭而有的現象,事實上,所有身心現象都是空的,因此,煩惱自然也是空的。(二)從生活上來達到明心見性

  

  在還沒有開悟之前,任何時間內的心理現象,都是煩惱。能夠時時刻刻知道起心動念的本身就是煩惱,對你就不會造成困擾與痛苦,不會引起情緒的起伏。

  

  我常常看到一些人,不但自尋煩惱,還把煩惱發泄在周遭人的身上,也讓其他的人因而産生煩惱,這是多麼可憐的事。

  

  (叁)從方法上來達成明心見性

  

  方法必須是經常的、不斷的在使用,方法包括在打坐的時候,所教的數息、念佛、只管打坐、參話頭等不同的方法。

  

  叁、如何體驗明心見性?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以下的四句話:「一切都是現成的,一切都是完整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大家一定會認爲,這簡直是在自欺欺人。在家裏吃飯時,要先買菜、煮飯、淘米煮飯,怎麼會有現成的東西呢?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缺陷,那裏有完整的事情呢?還有,每一樣東西在用過之後,就變成舊貨,怎麼可能都是新的?醜陋的事物那麼多,又如何樣樣都是美好的?如果是這樣想的話,那你一定是個煩惱很重的人。

  

  事實上,煩惱是因習性而有,對世間一切現象的感受,也是因爲煩惱而有差別的判斷。我們應當隨時隨地遇到情況時,都能體驗到樣樣是現成的、完整的、新鮮的、美好的。以這樣的心態來接受所有的一切,雖然並不一定等于明心見性,確已是一位習禅的智者。

  

  (一)一切都是現成的

  

  這個世界有白天、有夜晚,有春、夏、秋、冬,人在出生之後,也必定會有死亡,這都是現成的自然現象。

  

  例如:這幾天我的腸胃不舒服,什麼東西都不想吃,我的侍者忍不住問我:「師父,您究竟要吃什麼呢?」事實上,不是我不想吃,而是胃不讓我吃。人有生、老、病、死,身體不舒服時,需要看病、吃藥,有的很快便會好,有的帶病延年,病到死爲止。所以不必爲此生煩惱,因爲這一切都是現成的必然現象。

  

  (二)一切都是完整的

  

  地球上的人在日蝕或月蝕時,看到本來完整的太陽、月亮,變得不完整,後來又恢複完整,好象真的有盈虧大小之別,其實,太陽及月亮從來就沒有因爲地球人所見之不同而改變,它們一直都是完整的。

  

  又如一張紙,雖然缺了個角,仍然是完整的,即使再切掉一塊,它還是完整的,只不過是由方型的完整,變爲不規則的完整而已。因此,不論是多、是少、是大、是小,都是完整的。我們常常聽到佛教徒們說:法會圓滿、禅七圓滿、佛七圓滿、功德圓滿,其實,只念一個「佛」字,也都算是圓滿的、完整的,如果能這麼想,日子就過得很快樂了。

  

  曾經有一位女居士因牙痛拔了兩顆牙齒,在此之前,她老是說:「牙齒好痛啊!痛得要死!」拔牙回來我恭喜她圓滿了,她不解的說:「師父!我少了兩顆牙,怎麼還圓滿呢?」

  

  我答:「你本來在痛,現在把痛牙拔掉就不痛了,這件事不是圓滿嗎?」本來她還因爲少了兩顆牙,感到很遺憾,聽我這麼說,觀念一轉變,心情也隨之改變。

  

  (叁)一切都是新鮮的

  

  每一口呼吸都是新鮮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生生不息的,連年長者新長的白頭發、白眉毛、白胡子,都是新的,或是手上割破一塊皮,那也是新的傷口。

  

  中國人的觀念比較老氣橫秋,習慣稱自己的先生、太太爲老公、老婆,稱父母爲老爸、老媽,人未老也被叫老了;在西方,即使年紀很大的人,都叫對方爲親愛的、甜心。如果將人生當作樣樣是新鮮的來體驗,必定朝氣蓬勃。

  

  (四)一切都是美好的

  

  這是真的嗎?我有兩句話奉勸諸位:「任何一件事成功了,是美好的收獲;任何一件事失敗了,是美好的經驗。」

  

  現代人的婚姻關系非常脆弱,有人婚姻觸礁,夫婦兩人生活在一起痛苦不堪,因此希望離婚,總覺得離了婚,就等于擺脫了可怕的夢魇。離了婚算是成功,是美好的收…

《動靜皆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弘誓願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