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P13

  ..續本文上一頁  大德!有少分之受……想……行……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有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耶

  ”

  九

  “比丘!無有少分之色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

  十~十叁

  比丘!無有少分之受……想……行……識是常、恒、永住、不變易法,相似永住而應正住者。”

  注1 漢譯未詳,對經名不明白,參照前經。

  [九九] 第七 系繩(一)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輪回乃由無始來,衆生爲無明所蓋,渴愛所系,流轉輪回而不知其前際。

  四

  諸比丘!大海有幹枯歸無之時。諸比丘!而我不說無明所蓋,渴愛所系,流轉輪回之衆生,有苦之邊際。

  五

  諸比丘!須彌山王有崩落歸無之時。諸比丘!而我不說無明所蓋、渴愛所系、流轉輪回之衆生,有苦之邊際。

  六

  諸比丘!大地有敗壞歸無之時。諸比丘!而我不說無明所蓋,渴愛所系,流轉輪回之衆生,有苦之邊際。

  七

  諸比丘!譬如狗堅固縛于繩,以系于杙柱,而彼輪轉繞于杙柱。諸比丘!如是無聞之凡夫,不見聖人……乃至……不順善知識之法。以見色是我……乃至……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以繞色輪轉,以繞受……想……行……識輪轉而不解脫于色,不解脫于受,不解脫于想,不解脫于行,不解脫于識,不解脫于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不解脫于苦。

  八

  諸比丘!然而,有聞之聖弟子,見聖人……乃至……順善知識之法。不見色是我……乃至……受……想……行……識是我;我乃識有,我中有識,識中有我。彼不繞色輪轉,不繞受……想……行……識輪轉。彼不繞色、不輪轉,[不繞受……想……行……識不輪轉]而解脫于色,解脫于受,解脫于想,解脫于行,解脫于識,解脫于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解脫于苦。”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九b)。

  [一00] 第八 系繩(二)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輪回乃由無始來,衆生爲無明所蓋,渴愛所系,流轉輪回而不知其前際。

  四

  諸比丘!譬如狗堅固縛于繩,系于杙柱,彼坐者,順杙柱而坐,臥者,順杙柱而臥。

  五

  諸比丘!如是無聞之凡夫,見于色此是我所、是我、是我體。見于受、想、行、識此是我所、是我、是我體。若彼行者,即順于五取蘊而行,住者,即順于五取蘊而住,坐者,即順于五取蘊而坐,臥者,即順于五取蘊而臥。

  六

  諸比丘!是故,應常常觀察自心,此心長夜染于貪欲、嗔恚、愚癡。諸比丘!因心受染故,衆生受染;心淨故,衆生淨。

  七

  諸比丘!汝等曾見名“行”之畫2耶

  ”

   “大德!如是。”

   “諸比丘!彼名“行”之畫乃心之所思。諸比丘!心比其“行”畫更多彩。

  八

  諸比丘!是故應常常觀察自心,此心長夜染于貪欲、嗔恚、愚癡。諸比丘!心受染故,衆生受染;心淨故,衆生淨。

  九

  諸比丘!我不見于他類如種種畜生之多樣。諸比丘!畜生亦心之所思3。諸比丘!心亦此彼畜生更多種。

  十

  諸比丘!是故應常常觀察自心。此心長夜染于貪欲、嗔恚、愚癡。諸比丘!心受染故,衆生受染;心淨故,衆生淨。

  十一

  諸比丘!譬如染絲者或畫師,用染料、胭脂、姜黃、藍、茜,善磨之板、壁、布片,以畫男女之像,肢節悉現。諸比丘!如是之無聞凡夫,反覆而起色,起受……想……行……識。

  十二

  諸比丘!汝等于意如何,色是常耶

  是無常耶

  ”“大德!是無常。”受……嵯……行……識……乃至……

  十叁~十四

  “諸比丘!是故于此處……乃至知……不更受後有。”

  注: 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九c)。

   2 “名爲行之畫”。“是遊方之畫”,名爲數論婆羅門外道。彼等以布作褲,由善趣惡趣畫種種幸、不幸,說若行是業必得是果,持此而遊方(原注)。

   3 “所思”原本cittata由暹羅本cintita改之。

  [一O一] 第九 手斧之柄(船舶)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我說知見而諸漏滅盡,非不知不見。

  四

  諸比丘!以如何知見,而盡諸漏耶

  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此是受……想……行……識也。此是識之集,此是識之滅。諸比丘!如是知見,而盡諸漏。

  五

  諸比丘!若比丘不勤勉修習而住者,雖希望“無執取,而心得解脫諸漏”,無執取而心不得解脫諸漏。

  六

  所以者何

  應言不修習故。不修習于何耶

  不修習四念處,不修習四正勤,不修習四神足,不修習五根,不修習五力,不修習七覺支,不修習八支聖道故。

  七

  諸比丘!譬如有八、十、十二之雞卵,雞則不正孵抱于此,不正暖之,不正孵之。

  八

  彼雞雖希望雛能“以足、爪、雞冠,或口嘴以破卵殼,安穩而出生”,彼雛卻不能以足、爪、雞冠,或口嘴以破卵殼,安穩而出生。

  九

  所以者何

  諸比丘!雖有如是八、十、十二之雞卵,雞則不正抱于此,不正暖之,不正孵故。

  十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不勤勉修習而住者,雖希望“無執取,而心得諸漏解脫”,無執取而心不得諸漏解脫。

  十一

  所以者何

  應言不修習故。不修習于何耶

  不修習四念處……乃至……不修習八支聖道故。

  十二

  諸比丘!若比丘勤勉修習而住者,雖不希望“無執取,而心得諸漏解脫”,無執取而心得諸漏解脫。

  十叁

  所以者何

  應言修習故,修習于何耶

  修習四念處、修習四正勤、修習四神足、修習五根、修習五力、修習七覺支、修習八支聖道故…

  十四

  諸比丘!譬如有八、十、十二之雞卵,雞乃正抱于此,正暖之,正孵之。彼雞雖不希望“雛以足、爪、雞冠,或口嘴、破其卵殼,令安穩出生”,彼雛能以足、爪、雞冠,或口嘴,破其卵殼,安穩出生。

  十五

  所以者何

  諸比丘!如是八、十、十二之雞卵,雞乃正抱于此,正孵故。

  十六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勤勉修習而住者,雖不希望“無執取,而心恿諸漏解脫”,無執取而心解脫諸漏。

  十七

  所以者何

  應言修習故。修習于何耶

  修習四念處……乃至……修習八支聖道故。

  十八

  諸比丘!譬如石匠或石工匠弟子之斧柄現其指迹,現其母指迹。彼雖不知“我手握斧柄所損,今日幾許、昨日幾許、明日幾許”,而只知損之損。

  十九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勤勉修習而住者·雖不知“我漏之盡今日幾許、昨日幾許、明日幾許”,以知漏之盡。

  二十

  諸比丘!譬如海上有船舶,以藤綴縛而漂流于六月水上,冬則漂著于陸地,綴縛被風日所曝。彼綴縛又被雲雨所沾3,容易耗損腐敗。

  二一

  諸比丘!如是,若比丘勤勉修習而住者,諸結容易損耗腐敗。”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二、六七a)。

   2 以下至本經之終,和增支部經典原典四、一二五以下刖文。

   3 “沾”原本abhippavatthani由暹羅本abhippavutthani改之。

  [一O二] 第十 無常性(想)

  一~二

  [爾時,世尊]住舍衛城……乃至……

  叁

  “諸比丘!以修習無常想,多習者,永盡一切欲貪,永盡一切色貪,永盡一切有貪,永盡一切無明,永斷一切我慢。

  四

  諸比丘!譬如田夫,秋時執大犁而耕,以斷一切生長之根。諸比丘!如是修習焦常想,多習者,永盡一切欲貪,永盡一切色欲,永盡一切有貪,永盡一切無明,永斷一切我慢。

  五

  諸比丘!譬如割婆羅波草人,割波羅波草,以捉其端而振動上下,振動左右,振動而棄之。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六

  諸比丘!譬如庵羅果脫離于樹幹,著于樹幹之庵羅果,悉隨于此。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七

  諸比丘!譬如重閣之一切重檐之向于屋頂、趣于屋頂、集于屋頂,以屋頂爲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八

  諸比丘!譬如諸根香中,以隨時檀爲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九

  諸比丘!譬如諸核香中,以赤檀爲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十

  諸比丘!譬如諸華香中,以夏生之花爲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十一

  諸比丘!譬如諸小王悉隨屬于轉輪王,轉輪王爲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十二

  諸比丘!譬如諸星之光明,悉不應于月光十六分之一,以月光爲其最上。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乃至……

  十叁

  諸比丘!譬如秋時,空豁無雲時,日升于蒼天,以除一切虛空之闇冥,輝耀熱照。諸比丘!如染修習無常想,多習者,永盡一切欲貪,永盡一切色貪,永盡一切有貪,永盡一切無明,永斷一切我摔。

  十四

  諸比丘!如何修習無常想

  如何多修習者,永盡一切欲貪……乃至……永斷一切我慢耶

  

  十五

  此是色,此是色之集,此是色之滅,此是受……想……行……識之集,此是識之滅。

  十六

  諸比丘!如是修習無常想,如是多習者,永盡一切欲貪,永盡一切色貪,永盡有貪,永盡一切無明,永斷一切我慢。”

  注1 漢譯雜阿含經卷十(大正藏一、七0c)。

   (第五)華品(終)

   此品之攝頌:

   河流華泡沫

   牛糞與指尖

   清淨二系繩

   手斧柄無常

   中五十經終

   中五十經品之攝頌

   封滯阿羅漢

   所食長老名

   以爲華品匠

   第二五十經

  注:1 原本-sambhayam以暹羅本-savhayam改之。

  

《第一 犍度篇 蘊相應(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