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末的菩薩戒 四、其它叁位菩薩戒學者

  四、其它叁位菩薩戒學者

  明末清初對菩薩戒關心研究而留下著作的尚有叁位:即叁昧寂光(公元一五八○-一六四五年)、在犙弘贊(公元一六一一-一六八一?年)、德玉(年代不詳)。這叁位大德法師,同樣都尊重和參考天臺智顗的《義疏》及雲棲袾宏的《發隱》。例如︰

  叁昧的《梵網經直解》(略稱《直解》)卷末自雲︰「直解義,唯備自觀,若大智者,應閱雲棲大師《戒疏發隱》。」(注一)

  在犙弘贊的《梵網經菩薩戒略疏》(略稱《略疏》)孫廷铎撰序有雲:「昔天臺智顗著《義疏》,以明其宗趣,標其大網,雲棲大師複注《發隱》,以發天臺之所未發,今鼎湖在和尚綜理《略疏》,又補《發隱》之未盡者。」(注二)

  由上面兩段引文已使我們知道,寂光的態度非常謙虛,他雖不是雲棲袾宏的弟子,但對于雲棲的《發隱》推崇備至,而且在《直解》裏也引用智顗的《義疏》,可見他把這兩人的菩薩戒思想等量齊觀。而弘贊本人也不是出于雲棲袾宏的一系,可是他的戒弟子孫廷铎還是把袾宏的《發隱》跟智顗的《義疏》並列同舉。由此可見,《發隱》一書是受到明末清初普遍重視和流傳的好書。爲什麼《發隱》有如此的效果和功能,而且影響深遠(注叁)?據資料的考察:第一,雲棲大師是恢宏大量的人,主張萬流歸宗,乃至于「水陸佛事」的提倡和真言密咒的應用,而且是推動禅淨雙修的重要人物,所以寶華山的第二代祖師叁昧寂光會推崇他,因其第一代古心如馨(公元一五四一-一六一五年)就是一位和雲棲袾宏年代相同、聲氣相投的人(注四)。又由于當時的佛教界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和主張,就是禅、教、律並重,例如「經是佛語,律是佛行,禅是佛心」的觀念,幾乎是諸家共同的認識;可能除了當時的臨濟宗徒之外,像《發隱》這樣的態度,會受到普遍而永久的歡迎。

  我們看叁昧寂光的《直解》,它産生的年代幾乎和澫益智旭的《合注》相同,只差一年(注五);而且有類似之處,都是從上卷開始下注。在四卷的《直解》之後,又附一卷《事義》,類似雲棲袾宏的《發隱》之後也有《事義》。所謂《事義》是解釋《直解》所用的特別名詞、名相和名數。我們發現他引用了《大乘起信論》的「叁細六麤」及天臺宗所說的見惑、思惑與塵沙惑;《文殊說般若經》 的「一行叁昧」;《華嚴經》的內容用的更多,比如十金剛、十忍等;也引用到禅宗的臨濟發悟及昌黎發悟。從這些可見他的思想義趣的大概。

  德玉的《梵網經順朱》(略稱《順朱》)撰于公元一六八一年,從他的自署「蜀渝華岩季而關,聖可德玉」知道,他是四川華嚴寺的開山(注六)。此外由其自序可知,德玉受戒于公元一六五六年,先學禅,末學律;後來到南京寶華山知道律儀的可貴,頗爲向往,所以主張禅律並行。然後閉關叁載,每天以《華嚴經》、《楞伽經》、《梵網經》等經爲日課,但對《梵網經》上卷還是不得要領。最後讀到叁昧寂光的《直解》,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總算有了進益。但他對于四卷的《直解》有如下看法︰

  「文理浩瀚,引證攸長,膚學者實難趣入,非悟戒體,廣學多聞,細心于經論律部者,亦不識叁昧和尚之深心也。」(注七)

  他雖從《直解》得到很大的利益,但已花了他一年多的時間,可見《直解》不是一般人都能輕易理解的;若非真修實悟且深入叁藏教典,就不容易了解《直解》的深義何在。因此他從《直解》中選出部分,再加上自己另外所找到的材料,完成了上下兩卷的《順朱》。從他自稱到寶華山學戒,又稱叁昧寂光爲和尚來看,德玉是寂光的受戒弟子,和見月讀體律主應該是平輩。

  《順朱》的內容也是從《梵網經》卷上開始,因爲卷上的內容是說明介紹菩薩發心到成佛爲止的四十個位置,亦即十發趣心、十長養心、十金剛心、十地心。《梵網經》之所以稱爲心地法門,就是從這四十個法門而得,這是盧舍那佛的心地,也是諸佛菩薩的心地、一切衆生的心地。如果暸解了這上卷的精義,就會知道爲什麼要把菩薩戒稱爲心地法門了。(本文系爲一九九○年一月中華佛學研究所召開第一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發表而寫,曾被收集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九○年印行的《從傳統到現代》論集)

  批注

  《卍續藏》六一.二○六頁下。《卍續藏》六○.七七叁頁上。《發隱》自序寫于公元一五八七年,《直解》著于公元一六叁八年,《略疏》的序撰于公元一六七九年,而《合注》撰成于公元一六叁七年,跟《直解》的年代相當,卻未被《略疏》的序提及其名,唯有《發隱》被其它叁家共同提起。從他的《經律戒相布薩軌儀》的內容可以看到,收于《卍續藏》一○七冊。參考注叁。 《卍續藏》六一.二二九頁上-二叁○頁上的自序有雲︰「以華嚴新剏,清規未整。」可知華嚴寺是由他開創的。《卍續藏》六一.二二九頁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