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菩薩戒
一、梵網菩薩戒的源流
菩薩戒是屬于大乘佛法,在中國的佛教史上,對菩薩戒的弘通與律宗戒律思想的傳承是兩個不同的系統;被稱爲中國律宗的是屬于以小乘律爲主的南山道宣的系統。直到宋朝爲止,凡傳承南山系的律學大師,均會涉及菩薩戒的問題;然而到了明末,凡是戒律必定大小並重,而且側重于菩薩戒和比丘、比丘尼律的會通。
相傳《梵網菩薩戒經》(略稱《梵網經》)共有一一二卷六十一品,但被譯成漢文的僅有〈心地品〉一品上下兩卷,由姚秦時代的鸠摩羅什所譯。到了隋朝,天臺大師智顗(公元五叁八-五九七年)說有《菩薩戒義疏》(略稱《義疏》)兩卷。到了唐朝,又有明曠就天臺的疏而做刪補,總成叁卷(宋朝的與鹹爲天臺的《義疏》做注八卷)。另外,唐朝的法藏(公元六四叁-七一二年)撰有《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新羅的義寂、太賢等也都撰有關于《梵網經》的注疏。然而,由于唐末的會昌法難,佛教的文物多遭毀滅;到了明末,凡是研究梵網菩薩戒的諸師,僅能見到天臺智顗的《義疏》,對古人的見地未能充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