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 八、消極的十善法升華爲積極的菩薩行

  八、消極的十善法升華爲積極的菩薩行

  大致上說,在原始的聖典中,十善業是跟十惡業相對(注一),而其相對的用語,尚有十增法與十退法,增者爲十善,退者爲十惡(注二);妙行與惡行(注叁);善根與不善根(注四)。原則是消極地不行惡行不造惡業,便是善行與善業,故在一般經論中都說,離十惡、斷十惡,便是十善行,便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可是,若從大乘善薩行的觀點而言,離惡斷惡,雖能帶來人間天上的福樂果報,總還不能表現出積極濟世的菩薩行爲,故到大乘經典戒波羅蜜多中的十善戒,便被賦予更爲積極的救度功能了。

  現在試舉二例如下:

  《成具光明定意經》有雲:

  「何謂廣戒?卅廣戒者,謂能攝身之叁殃,守口之四過,撿意之叁惡。身行者,若見一切衆生,蚑行蠕動,愍而哀傷,縱而活之,隨其水陸,還而安之;若見衆寶珍琦柔軟細滑可意之物,雖身貧苦,內伏其心,不令貪取;及見細色脂粉之飾,則內觀朽爛膿血之臭。斯身之叁戒。口行者,謂彼若以(殺盜淫妄)四過加己,則而覺知,口之失也;報以善言和語;至誠不飾;答而化之,使反從己。斯口之四戒矣。意行者,則心習智慧,思惟生死,常住慧處,不惑流淟;又深入道品,空無之要,別了真喭而無疑難;見善則勸,成則代喜。斯意之叁戒。故行道之始,先于十戒,既能自爲,又化他人,勤而不懈,行而不休,都無懈惓之想,故卅廣戒也(注五)。」

  另有一部《十住經》的異譯《漸備一切智德經.離垢住品》雲:

  「離于殺生,不執刀杖,心懷慚愧,愍哀群生,常抱慈心,欲濟衆生  ……舍身之安,而解衆患。」

  「不盜竊,心常好施,不貪他財。……觀他所有萬物,生業財寶之利,  不生嫉心……念廣布施,救濟諸乏,割身所供,惠衆窮困,蜎飛蠕動,蚑行喘息,隨其水陸,皆欲令安,不遇衆患。」

  「舍愛欲邪淫之行,不欲重習,自于妻室而知止足,未曾興心慕樂他妻……

  奉清白行,不爲穢濁,如母、如姊、如妹、如女無異。清淨鮮明而無沾汙。」

  「不妄語,不樂虛言,所宣至誠……至于夢中,不演非法,況晝日乎……常說正法佛之經典,不出俗辭無益之業。」

  「離兩舌,不傳彼此,鬪亂于人……和解诤訟使無怨望。」

  「不罵詈,不演麁辭,不宣惡言,不傷人心……口所布言,可一切心,柔軟慈和,聞者安隱。」

  「不绮語,離于飾辭,言無所犯……雖身溺死,不演非義,身口相應,言行相副。不失神明,不違佛教。」

  「不嫉妬,不抱貪餐,未曾興心慕求衆欲,他人財業,高德貴性。不發癡心,貪利無義,見人多有豪貴至尊,不以爲嫉,心存道義,猶魚依水。」

  「無瞋恨,心常懷慈,愍哀之心,調和之心,安隱之心,柔軟之心。其心常念欲濟一切,而將護之。」)

  「棄邪見,奉于正見,不墮外學,舍于貪事虛僞之術,吉良之日,不擇時節,不思國位,……不懷谀谄,表裏相應,心性仁和,奉佛法衆,不失叁寶,愍哀叁界,皆欲度脫。」(注六)

  從上舉二經,所見大乘菩薩的十善戒,是非常積極的,不僅止于不做十種惡業道,而且必須遵行以慈悲憫哀之心利益廣大的衆生。

  不殺生,不僅不殺人,也不殺一切微細動物;不僅不殺動物,而且要隨其水中陸上,及時救生、放生、護生。不僅不偷盜,當行救濟貧乏,惠衆窮困。不僅不邪淫,而且要對自家妻室之外的一切女性,視如母親、如姊妹、如女兒那般地憫哀保護;如淫煩惱起,則正好可以不淨觀的修行法來藉境修觀。不僅不妄語,而且要常說佛法佛經。不僅不兩舌,更要爲他人和解诤訟。不僅不惡口麁語傷人,還當以柔軟慈和的佛法,安慰他人。不僅不雜言穢語,而且要言行相符,不違佛教。不僅離貪欲、離瞋嫉、離邪見,而且要心習智慧、思惟生死、深入菩提道品,如魚在水;常懷慈憫之心,常念欲濟一切衆生;見善則勸,善成則代喜;恒以正見,信奉佛法僧叁寶,皆欲度脫叁界衆生。這已不是素樸的十善法,而是菩薩行的菩薩戒了。

  批注

  例如《中阿含經》卷一五第七十的《轉*輪經》。(《大正藏》一.五二叁頁上)《長阿含經》卷九第十的《十上經》。(《大正藏》一.五七頁上)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二。(《大正藏》二七.五七八頁上-五八一頁上)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一六及卷一七。(《大正藏》卷二九)同上注。《大正藏》一五.四五叁頁上。《大正藏》一○.四六五頁下-四六六頁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