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善是世間善業道也是出世間無漏道
十善法在佛教聖典中的重要性,是跟業感緣起的思想信仰有關,業分黑與白兩類,也是惡與善兩種。惡有苦報,善有樂報(注一),是業感緣起的因果論。依一般說法,造十惡業,即墮地獄、畜生、餓鬼的叁惡道。又如《阿毘昙毘婆沙論》卷二五〈不善品〉第一之一則說,起十惡業,墮十惡處:
「佛經說,修行廣布殺生之業,生地獄、畜生、餓鬼中,乃至邪見,亦如是。」
「修行廣布增上殺生之業,生阿毘地獄;小輕者生大熱地獄;轉輕者生熱地獄;轉輕者生大叫喚地獄;轉輕者生叫喚地獄;轉輕者生衆合地獄;轉輕者生黑繩地獄;轉輕者生活地獄;轉輕者生畜生;轉輕者生餓鬼。乃至邪見,說亦如是,是名行十惡業生十惡處。」(注二)
這段論文告訴我們,凡行十惡業中的任何一項,都會招致下墮叁惡道的果報之苦。叁類惡道的地獄道,又依所造惡業之輕重,而有八等,最重的罪報,是生阿毘地獄,又名無間地獄,最輕的罪報是生餓鬼。依據業果思想,果報分有叁類:1.異熟果,即是造惡業墮地獄;2.等流果,即是從地獄還生人間,若殺生報,則爲壽命短促多病;3.增上果,生而爲人中,不僅壽命短促,而且身相醜陋無光。
十善法即是鼓勵人們舍惡業行善業,便可轉黑業爲白業,便可轉墮惡趣而生善趣,由感受罪報及苦報而轉爲感受福報及樂報。一般人修行十善法,便得人天福報,例如:
《別譯雜阿含經》卷一四第二九七經有偈雲:
「如斯衆善法,白淨十業道,悉能修行者,必得生天上。」(注叁)
《雜阿含經》卷二○第五四八經有雲:
「行十善業迹,離殺生,乃至正見,當生何所?……當生善趣。」(注四)
《雜阿含經》卷叁七第一○四八經有雲:
「若離殺生,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得長壽,……不貪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愛欲;不恚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瞋恚;正見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增愚癡。」(注五)
這些經文,雖然多是佛爲比丘弟子所說,但僅示知,修十善得生人間及天上的福報,類此的教說,另在《雜阿含經》卷叁七的第一○五六、一○五七、一○五八、一○五九等諸經,也都曾說:「自行十善、教人令行十善、贊歎行十善功德者,身壞命終上生天上。」(注六)《長阿含經》卷七第七《弊宿經》也說:有十惡者,身壞命終,皆入地獄;行十善者,身壞命終,皆生天上(注七)。
可見,佛陀教化的目的,首重不失人身,同時鼓勵生天。因爲再世爲人是一般人的願望,上生天上,是一般宗教的信仰。然在確保不失人天福報之後,佛陀便提出了更進一步的目標,那便是通過人天福報的十善修行,進入出世間道的聲聞四果。例如《中阿含經》卷叁第十五的《思經》,有如下的說明:
「舍身不善業,修身善業,舍口意不善業,修口意善業,……如是具足精進戒德,成就身淨業,成就口意淨業;離恚、離诤、除去睡眠……正念正智,無有愚癡,彼心與慈俱。……是以男女,在家出家,常當勤修慈心解脫,……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脫,無量善與者,必得阿那含,或複上得。」(注八)
這段經文是說,舍離身口意的十不善業,並且精勤修行正智正念和慈心解脫,便是成就無量的善法戒德,便能獲得聲聞叁果乃至四果。此在《中阿含經》卷四第二○的《波羅牢經》,也說多聞聖弟子,離斷十惡業,而念十善業道,便得「一心」的禅定,「心與慈俱」,「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乃至「遠塵離垢,諸法淨眼生」,並「住果證」(注九)。以此可知,修十善法,對于一般人士的非佛教徒而言,雖屬人天果報的善行,對于叁寶弟子而言,不論在家出家,不論是男是女,其目的應當是在家衆最上要得叁果阿那含,出家衆最高要得四果阿羅漢。可見,十善既是有漏的善業道,也是無漏的正道與聖道。
批注
《中阿含經》卷四五第一七五《受法經》說,行十不善,當來受苦報,行十善,當來受樂報。(《大正藏》一.七一二頁下-七一叁頁上)《大正藏》二八.一八八頁中。
《大正藏》二.四七六頁上。《大正藏》二.一四二頁下。《大正藏》二.二七四頁中。《大正藏》二.二七叁頁上-中;二七五頁中-下。《大正藏》一.四叁頁下有雲:迦葉語婆羅門言:「汝親族知識,十善具足,然必生天。」又于同頁中雲:「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取,嫉妬,邪見者,身壞命終,皆生天上。」此十善之中,插入「不欺」,成爲十一項,其實不欺即是不妄言,故系重複,而非增加。《大正藏》一.四叁八頁上。《大正藏》一.四四七頁中-四四八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