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 二、十善法與大小乘諸經論

  二、十善法與大小乘諸經論

  有關十善法的經論記載,極其豐富,這是人天善法,也是聲聞、緣覺乃至成佛基礎的五乘共法(注一),故從原始佛教聖典到近人的佛教著作,多多少少,多有關于十善法的提倡及討論。依據日本現代學者大野法道博士的代表作《大乘戒經の研究》第十五章,介紹與十善法或十善戒相關的大小乘經典,分作二十一個項目(注二),舉出大小乘經典共計有:四種阿含部六項五十一例,大乘經十五項四十叁例,合計九十四例(注叁)。

  我們發現,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運用十善法,從《雜阿含經》開始,十善法即有戒律、業道、善行、正道行、真實法、涅槃解脫法的功能。大乘經中的十善法,功能更多,例如菩薩道必修的六波羅蜜之中,第二戒波羅蜜,即用十善法爲其內容者,有《維摩經.佛國品》、《大品般若經》卷五〈問乘品〉及卷二○〈攝五品〉、《成具光明定意經》、《十住經》及《十地經》的離垢地、《華嚴經》的〈十地品〉第二地、《密亦金剛力士經》、《寶雲經》卷一、《大菩薩藏經.屍羅波羅蜜品》;以十善法作爲菩薩戒的有《大乘十法經》、《未曾有因緣經》、《優婆塞戒經》、《受十善戒經》、《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卷上、《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等;以十善法作爲戒與業道兼顧者有《小品般若經》卷六〈阿惟越致相品〉等;以之作爲菩薩道及菩提行的有《大方廣十輪經》卷七〈遠離譏嫌品〉、《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大菩薩藏經.屍波羅蜜品〉;以之作爲往生淨土之要行者,有《大般涅槃經》卷一九〈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大阿彌陀經》卷下、《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叁、《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中等;以之作爲無上正真道之本者有《海龍王經》卷叁;以之作爲招致善果的功德者,有《十善業道經》、《佛爲峯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大集月藏經》等(注四)。印順法師也在其《成佛之道》第叁章列舉《海龍王經》,所以說十善法是人天衆生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的根本依處(注五)。

  至于在大小乘諸論典之中,提到十善法的,也極豐富,例如南傳《清淨道論》第一〈說戒品〉(注六)、漢傳《舍利弗阿毘昙論》卷七、《阿毘昙心論經》卷二、《阿毘昙毘婆沙論》卷二五〈不善品〉第一之一、《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一二業蘊第四的惡行納息第一之一、《阿毘達磨俱舍論》卷一六及卷一七〈分別業品〉、《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二二〈辯業品〉第五之五、《成實論》卷八、《發菩提心經論》卷上、《攝大乘論》卷下依戒學勝相第六及《攝大乘論本》增上戒學分第七、《攝大乘論》世親釋卷八、《攝大乘論》無性釋卷七、《瑜伽論》卷四○〈菩薩地品〉第十之一、《十地經論》卷四離垢地第二之四、《十住毘婆沙論》卷叁〈釋願品〉之余、《大智度論》卷四六〈釋摩诃衍品〉第十八、藏傳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五及卷一一等,均有相當多的文字,闡述十善法及十善法與菩薩戒的關系(注七)。

  批注

  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第叁章〈五乘共法〉,便以十善法與叁福業(布施、持戒、修定)、五戒、八戒等,次第列爲是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一切善行的根本。(《妙雲集》中編之五.一一叁-一一六頁)大野法道著《大乘戒經の研究》叁七○-叁七二頁,東京山喜房佛書林,昭和叁十八年七月八日第五版發行。《大乘戒經の研究》叁七○-叁七二頁。同上注。《成佛之道》一一六頁。覺音論師造《清淨道論》第一〈說戒品〉,葉均譯,一九八一年中國佛教協會發行,四○頁。

  日本學者大野法道的《大乘戒經の研究》一書,雖不厭其煩地例舉與十善法相關的大小乘諸經典,然未論及與十善法相關的大小乘諸論典。另一位日本學者荒木典俊以唯識思想爲主而寫的「菩薩行と戒」,收于日本佛教學會編印的《佛教にあける戒の問題》(京都平樂寺書店一九六七年發行),所論者,亦僅依據《法句經》、《十地經》、《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攝大乘論》的增上戒學分。由此可知,光是就十善法與菩薩戒,從大小乘諸論典中所見資料,已經極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