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
一、前言
戒在佛法中,分有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的叁等。別解脫戒,離欲界纏;定共戒,離色界纏;道共戒,離叁界縛。又謂別解脫戒是欲界凡夫,受持戒相,持戒清淨,則可別別解脫;定共戒是住在四禅八定之人,自然不會犯惡行造惡業;道共戒則已證學與無學的聖道,已離煩惱,已斷生死,無漏智慧現前,根本不會再有犯淨戒造惡業的可能。
欲界凡夫,若不受持別解脫戒,縱然想要返生爲人都非常難,何況解脫生死乃至成等正覺。既已皈信叁寶,必須受持淨戒。依在家出家及大衆小衆的不同,別解脫戒分爲兩大類:一是聲聞七衆別解脫戒,包括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二是大乘菩薩戒。七衆戒是叁皈戒、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是依五部大律或稱四律五論的律藏(注一)。菩薩戒則沒有成套乃至專門的菩薩律藏,而自古以來中國先賢都是從《菩薩璎珞本業經》(略稱《璎珞經》)、《梵網菩薩戒經》(略稱《梵網經》)、《菩薩地持經》(略稱《地持經》)、《瑜伽師地論》(略稱《瑜伽論》)、《菩薩善戒經》(略稱《善戒經》)、《優婆塞戒經》等摘出戒相條文而成戒本(注二)。菩薩戒的基本精神,則在于叁聚淨戒的能收能放(注叁)。叁聚內容是:攝律儀、攝善法、攝衆生。
在中國佛教史上,菩薩戒的授受,一向采用《梵網經》,因其主張「孝名爲戒」,頗能迎合中華民族重視孝道的美德。又因其對于受戒者的資格要求,非常寬大,不僅未受七種聲聞戒的人類可以受持,乃至但能聽懂法師語的異類衆生,也都能夠受菩薩戒(注四)。可是《梵網經》的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有許多條是我們無法遵行的,有許多條則因時代環境及風俗習慣的變遷,已經不切實際,故在中國雖然形式猶存而精神空虛。因此,我在拙作〈從叁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的文末主張:「今後我們在叁聚淨戒的原則下,如何來考慮菩薩戒的時空適應,而予簡化並且認真實踐。」(注五)同時我也發現日本天臺宗創始祖最澄,設立圓頓戒,以「授圓十善戒,爲菩薩沙彌」(注六)。《入中論》所舉的菩薩律儀是十善道(注七),《大智度論》則說:「十善爲總戒相。」(注八)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說:「此(十善)爲攝盡屍羅本。」(注九)這使我覺得叁聚淨戒與十善,都是菩薩戒的根本。故在寫完叁聚淨戒之後,就考慮要寫這篇論文了。
批注
參考拙著《戒律學綱要》第一篇第二章第二節。(東初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七版)參考拙著《戒律學綱要》第七篇第叁章。參考拙作〈從叁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一九九叁年七月《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已收入本書第二篇)
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卷四有雲:「菩薩摩诃薩,若欲受持菩薩戒者,先當淨心受七種(衆)戒者。」(《大正藏》叁○.九八二頁下)
鸠摩羅什譯《梵網經》卷下雲:「若受佛戒者……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大正藏》二四.一○○四頁中)本書第二篇〈從叁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二八頁)本書第二篇〈從叁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同上一叁頁)本書第二篇〈從叁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同上一二頁)《大智度論》卷四六雲:「佛總相說六波羅蜜,十善爲總相戒,別相有無量戒。」又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大正藏》二五.叁九五頁中)本書第二篇〈從叁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二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