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結論
佛戒分爲兩類:聲聞比丘律儀及菩薩叁聚淨戒。聲聞律儀是佛住世時代親口所製,佛滅之後,既無人敢增亦無人敢減,所以,在原則上是固定的,縱然各部派所傳的律本也有出入,卻未曾跟著時空的變遷而常常增減,以致僅能在本無原除十種不善。」並且列舉《攝波羅蜜多論》、《十地經》及月稱論師語,證明行十善業道,斷十種不善,是「生善趣解脫路」,「此(十善)爲攝盡屍羅本」(注二)。受叁聚、行十善,也值得參考。
我們讀禅宗《少室六門》的〈第二門破相論〉,見到其主張:由持叁聚淨戒而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雲何成佛?乃以叁聚淨戒製貪瞋癡的叁類毒心,而成無量善聚。由于菩薩摩诃薩在因地時發叁條誓願:1.「誓斷一切惡」,故常持戒,對治貪毒;2.「誓修一切善」,故常習定,對治瞋毒;3.「誓度一切衆生」,故常修慧,對治癡毒。叁毒除則心垢淨,心淨則國土淨。如此則叁聚淨戒能夠成就,即是佛道成就(注叁)。
禅宗好從簡便扼要,故亦以叁聚淨戒爲攝心淨心、頓悟成佛之法,據說,當日本道元禅師來中國天童寺求法,如淨禅師即以叁皈、叁聚淨戒、十重禁戒等共計十六條戒,傳授給他,他也以之傳回了日本,成爲彼國曹洞宗傳授菩薩戒的定式(注四)。這也值得我們參考。
我們讀六十卷本《華嚴經》卷一八及八十卷本《華嚴經》卷二七,均謂住于離殺等五戒,是爲「安住如來叁種淨戒」,是爲「菩薩摩诃薩住叁聚淨戒」(注五)。
除十種不善。」並且列舉《攝波羅蜜多論》、《十地經》及月稱論師語,證明行十善業道,斷十種不善,是「生善趣解脫路」,「此(十善)爲攝盡屍羅本」(注二)。受叁聚、行十善,也值得參考。
我們讀禅宗《少室六門》的〈第二門破相論〉,見到其主張:由持叁聚淨戒而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雲何成佛?乃以叁聚淨戒製貪瞋癡的叁類毒心,而成無量善聚。由于菩薩摩诃薩在因地時發叁條誓願:1.「誓斷一切惡」,故常持戒,對治貪毒;2.「誓修一切善」,故常習定,對治瞋毒;3.「誓度一切衆生」,故常修慧,對治癡毒。叁毒除則心垢淨,心淨則國土淨。如此則叁聚淨戒能夠成就,即是佛道成就(注叁)。
禅宗好從簡便扼要,故亦以叁聚淨戒爲攝心淨心、頓悟成佛之法,據說,當日本道元禅師來中國天童寺求法,如淨禅師即以叁皈、叁聚淨戒、十重禁戒等共計十六條戒,傳授給他,他也以之傳回了日本,成爲彼國曹洞宗傳授菩薩戒的定式(注四)。這也值得我們參考。
我們讀六十卷本《華嚴經》卷一八及八十卷本《華嚴經》卷二七,均謂住于離殺等五戒,是爲「安住如來叁種淨戒」,是爲「菩薩摩诃薩住叁聚淨戒」(注五)。
批注
寂天造,陳玉蛟譯注《入菩薩行》五八-七五頁。宗喀巴造,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一.叁一二-叁一叁頁。《少室六門》的〈第二門破相論〉。(《大正藏》四八.叁六七頁下)鏡島元隆氏「禅戒の成立と圓頓戒」,被收于日本佛教學會編《佛教にあける戒律の問題》二七八頁。參考前「四、彈性的叁聚淨戒」之注叁及注四。《大正藏》二五.叁九叁頁中。《大正藏》二五.叁九五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