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由易而難的叁聚淨戒
同屬于從《瑜伽論》抽出,由劉宋求那跋摩所譯的一卷本《善戒經》,對于菩薩的叁聚淨戒,稱爲:1.戒,2.善戒,3.利益衆生戒(注一)。在其授菩薩戒問答文中,則有另外的名稱,其內容如下:
(授戒師問:)「汝今真實是菩薩否?真實發于菩提心否?汝今具足叁種戒否?能舍內外所有物否?惜身財否?」
(受戒者一一答:「是。」)
戒師另問:「汝能從我受一切菩薩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利益一切諸衆生戒,是戒如十方叁世諸佛菩薩戒,汝能持否?」
(受戒者答:「能。」如此問答叁遍)(注二)。
由此可知,此經對于叁聚淨戒有兩種稱呼,若將《瑜伽論》、《地持經》及《善戒經》各個所示叁聚淨戒的名目,對照它們的同異,可列表如下:叁聚淨戒《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持經》《菩薩善戒經》律儀戒律儀戒戒一切菩薩戒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善戒攝持一切菩提道戒饒益有情戒攝衆生戒利益衆生戒利益一切諸衆生戒
若根據大野法道氏《大乘戒經の研究》第七章所列諸種大乘經論對叁聚淨戒的標名,多達十四種(注叁)。可見其縱橫流傳于印度及中國的時空面,相當深遠遼闊。
不過,從《善戒經》對于求受菩薩戒者的資曆要求而言,似乎僅有出家的比丘,才能合格。因爲此經將七衆戒及菩薩戒合計分作四層等級:1.優婆塞戒,2.沙彌戒,3.比丘戒,4.菩薩戒。若不具前叁種戒而得菩薩戒者,乃不可能事,並且舉喻雲: 「譬如重樓四級次第,不由初級至二級者,無有是處,不由二級至于叁級,不由叁級至于四級者,亦無是處。菩薩具足叁種戒已,欲受菩薩戒,應當至心,以無貪著,舍于一切內外之物,若不能舍,不具叁戒,終不能得菩薩戒也。」(注四)
將菩薩戒罝于第四層次的最高級數,若非逐級而上,不得受菩薩戒。這等于說,只有出家受了比丘戒者,始夠資格求受菩薩戒。致有現代學者佐藤達玄氏認爲,《善戒經》的菩薩戒,是僅爲出家人受的(注五)。其實此經之中也曾叁度說到,菩薩戒是出家及在家兩種人所受:
「出家在家,若能舍能施,深心立願,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爾時若有同菩提心、同法、同意,能說能教,善知義者,欲受戒人,應往其所(求作授菩薩戒師)。」(注六)
「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六重,出家八重。」(注七)。
「何故名爲一切戒?總說出家在家戒故。」(注八)
由此證明,此經的菩薩戒也是在家出家同樣可受的。此兩段文字與《瑜伽論》及《地持經》所持立場是相同的,只是跟它自己所說「重樓四級次第」的比喻, 互相抵觸罷了。照其原意若將「重樓四級」的比喻,說成:「初登一層樓,可受菩薩戒,若登四層樓,層層可受菩薩戒。」便可解除此經的自相矛盾,也跟《瑜伽論》系統諸經的持論相一致了。
不過,《善戒經》對于菩薩戒所要求的程度,的確難于《瑜伽論》及《地持經》,且舉叁個例子:
菩薩重戒:前二經論,都是四重禁戒,此經則說在家菩薩有六重,與《優婆塞戒經》相同,出家菩薩爲八重,與《璎珞經》及《梵網經》的十重相似而略去酤酒及說四衆過的兩條。
「難戒」第一條的說明,可以表列對照來看:《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持經》《菩薩善戒經》 諸菩薩,現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增上。棄舍如是大財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薩淨戒律儀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戒(注九)。菩薩具足大財大勢力,能舍出,受菩薩戒,是名第一難戒(注一○)。菩薩有大自在,財富無量,悉能舍離,受菩薩戒,是名難戒(注一一)。
以上可知,《瑜伽論》說「棄舍大財大族自在增上」,《地持經》則說「能舍出家」,《善戒經》在此處未說出家,卻在經文第一段要求「菩薩具足(五戒、十戒、比丘戒)叁種戒已」,「舍于一切內外之物」方許得受菩薩戒(注一二)。這無異是說:若不出家受了比丘戒者,便與菩薩戒無緣。
受戒是否須見好相的說明:《瑜伽論》及《地持經》均未說須見好相,始得菩薩戒(注一叁)。《善戒經》則規定于叁番乞戒之後,「十方諸佛菩薩即作相示,當知得戒」;又說要待「諸方有涼風起」始「知十方諸佛菩薩僧,施是人戒」(注一四)。換言之,若不見十方諸佛菩薩作相示,若不見諸方有涼風起,便不能證明此人已得菩薩戒了。
大致來說,菩薩戒是自無而有,由易而難的,從《般若經》、《華嚴經》、《維摩經》、《法華經》等諸經的觀點,菩薩即是以發菩提心、觀無相之空就好。到了《瑜伽論》,方以叁聚淨戒衍生出重戒及輕戒的詳細條文。早期的大乘諸經,無不貶斥聲聞乘,到了《瑜伽論》竟又將舍棄聲聞乘列爲禁戒而須兼學(注一五)。這一點影響到西藏的阿底峽及宗喀巴的菩薩戒思想,使他們均主張菩薩戒律儀當以聲聞戒律爲基礎。在《瑜伽論》卷四一輕戒九條及十條之間,菩薩可爲悲心而開身口七支(十善業的身叁口四)性罪(注一六),到了《地持經》及《善戒經》的相同位置,便將此項開緣刪除。所謂「七支性罪」,是指不論或受戒或不受戒,若以身做殺生、偷盜、邪淫;以口語妄言、绮語、兩舌、惡口者,均有應得果報。所謂「開緣」,是指以戒而言,本不應做,若做即算破戒犯戒,若由于無法克服的困難,以及菩薩爲了大慈悲心,縱然做了也不算犯戒。
批注
《菩薩善戒經》開頭即說:「菩薩摩诃薩成就戒、成就善戒、成就利益衆生戒。」(《大正藏》叁○.一○一叁頁下)《大正藏》叁○.一○一四頁中。《大乘戒經の研究》一八六-一八七頁。《大正藏》叁○.一○一叁頁下-一○一四頁上。《中國佛教にあける戒律の研究》叁五七頁有雲:「《善戒經》が,在家直ちに菩薩戒を受けるてとがごきないという立場を示し。」(《善戒經》表示的立場是在家人無法直接受菩薩戒)《大正藏》叁○.一○一四頁上。>《大正藏》叁○.一○一五頁上。《大正藏》叁○.一○一七頁下。《大正藏》叁○.五二二頁上。《大正藏》叁○.九一七頁中。《大正藏》叁○.一○一七頁下。《大正藏》叁○.一○一叁頁下-一○一四頁上。
《瑜伽師地論》卷四○。(《大正藏》叁○.五一一頁中)
《菩薩地持經》卷五。(《大正藏》叁○.九一七頁上)《大正藏》叁○.一○一四頁上、中。《瑜伽師地論》卷四一。(《大正藏》叁○.五一九頁上)《大正藏》叁○.五一七頁中-五一八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