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叁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 五、涵攝的叁聚淨戒

  五、涵攝的叁聚淨戒

  從印度傳譯成漢文的經論之中,敘述叁聚淨戒的戒相條文而能具體化的,應該是《瑜伽論》,以及從其中抽拔異譯的《地持經》及《菩薩善戒經》(略稱《善戒經》)(注一)。所以也是中國漢、藏兩傳菩薩戒的主要根源,因爲此叁經論是綜合了大乘戒學,而以叁聚淨戒作爲叁大綱領,統攝全部。

  釋迦佛陀住世之際,除了爲七衆製戒律,並未特爲菩薩製戒,釋迦佛陀所製七衆戒律,被後人結集成爲毘奈耶藏,以示有別于經藏。至于條文的菩薩戒,起初散見于各種大乘經典,後由彌勒菩薩爲無著菩薩綜合說出叁聚淨戒,屬于《瑜伽論》的一小部分,由譯經大德抽譯爲漢文,即以經名,如《地持經》。此在《瑜伽論》卷四○以及《地持經》卷五即有明示:

  「此事起菩薩戒,佛于處處修多羅(經)中說,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菩薩律儀戒攝。此是菩薩藏摩得勒伽(論)和合說。」(注二)

  因爲《地持經》的原本是《瑜伽論》,我們不妨先從《瑜伽論》所介紹的叁聚淨戒,予以探討。

  《瑜伽論》的「戒波羅蜜」共有九種戒相(即是九種內容故有九種名稱)(注叁),其中第二戒相的「一切戒」項下,廣說菩薩戒而雲:

  「雲何菩薩一切戒,謂菩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略說叁種: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注四)

  這裏已點出了叁聚淨戒是在家出家均能應分受持的菩薩戒。至于何謂「律儀戒」?

  「謂諸菩薩所受七衆別解脫律儀,即是苾刍(舊譯比丘)戒、苾刍尼戒、正學戒、勤策男(沙彌)戒、勤策女戒、近事男戒、近事女戒。如是七種,依止在家出家二分。」(注五)

  何謂「攝善法戒」?

  「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爲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名爲攝善法戒。」(注六)

  何謂「饒益有情戒」?

  共有十一條(注七),其實即是《地持經》四十叁條輕戒的後面十一條(注八),因此而出現唐代的道倫所著《瑜伽論記》卷一○下,將四十叁條輕戒分作前後兩類而謂:「初犯叁十二輕,障于六度攝善法戒。後犯十一種輕,障于四攝利衆生戒。」(注九)

  因爲七衆別解脫戒,僅爲菩薩叁種戒藏之中的一聚,故其受戒功德無法與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出家之人相比,因其即是受了一切戒的無量大功德藏。所以要說:

  「如是菩薩所受律儀戒,于余一切所受律儀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一切別解脫律儀,于此菩薩律儀百分不及一,……邬波尼殺昙分亦 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功德故。」(注一○)

  前面所說《瑜伽論》的戒波羅蜜共有九種戒相,然在其〈戒品〉之末段部分,強調九種屍羅爲叁種淨戒所攝(注一一)。並謂叁種菩薩淨戒,能成就菩薩叁種事:

  「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注一二)

  《瑜伽論》中另一特色,是菩薩律儀的授戒之時,戒師先應爲受戒者說四種「他勝處法」,通常名爲四重禁戒,其重要性類似比丘戒的四根本戒(殺、盜、淫、妄),內容則迥異,那便是:1.自贊毀他,2.悭財法不施,3.忿恨不舍怨結,4.謗菩薩藏。于中隨犯其一,便不堪于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資糧,若數數現行他勝處法,便舍菩薩淨戒律儀(注一叁)。從此四條重戒,可以顯出菩薩戒的宗旨在以他爲先,而且比《璎珞經》更爲嚴格,彼經的菩薩戒有受法無舍法,且可分分受持。此論乃受則全受。若于四種他勝處法,隨犯其一,即名爲舍。不過可由兩種因緣,舍菩薩戒:

  「略由二緣,舍諸菩薩淨戒律儀,一者棄舍無上正等菩提大願;二者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注一四)

  依據以上兩點原因舍菩薩戒的可能也是不多的,若非有人受到外道邪說的惑亂,自動棄舍成佛的誓願是相當少的。至于上品纏犯他勝處法,須要「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注一五)。准知類似的情況,若非有人邪見狂亂,也不致于此。

  因爲此論的菩薩戒,在家出家之七衆,都能受持,其受戒的要求應當分別如下:

  菩薩優婆塞及優婆夷,受五戒及四重戒;以叁誦叁聚淨戒受。

  菩薩沙彌及沙彌尼,受十戒及四重戒;以叁誦叁聚淨戒受。

  菩薩正法女,受六法及四重戒;以叁誦叁聚淨戒受。

  菩薩比丘及比丘尼,受二百五十戒或五百戒及四重戒;以叁誦叁聚淨戒受(注一六)。

  批注

  《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其本地分中菩薩地之一部分,由北涼昙無谶譯爲《菩薩地持經》,通常稱爲《菩薩戒經》,也有人稱之爲《菩薩地持論》。又由劉宋求那跋摩譯爲《菩薩善戒經》。討論叁聚淨戒的四重四十二輕戒者,乃爲《瑜伽師地論》卷四○-卷四二的〈戒品〉。

  《瑜伽師地論》卷四○。(《大正藏》叁○.五一一頁上)

  《菩薩地持經》卷五。(《大正藏》叁○.九一七頁上)《瑜伽師地論》的九種戒相是:自性戒、一切戒、難行戒、一切門戒、善士戒、一切種戒、遂求戒、此世他世樂戒、清淨戒。(《大正藏》叁○.五一○頁下)《大正藏》叁○.五一一頁上。《大正藏》叁○.五一一頁上。《大正藏》叁○.五一一頁上。饒益有情戒共有十一條,參閱《瑜伽師地論》卷四○。(《大正藏》叁○.五一一頁中-下)《菩薩地持論》卷四。(《大正藏》叁○.九一○頁中-下)

  《瑜伽論記》卷一○之下「論本」卷第四十一。(《大正藏》四二.五叁八頁中)

  佐藤達玄著《中國佛教にあける戒律の研究》叁五五頁引用此項資料。《大正藏》叁○.五一五頁上。《大正藏》叁○.五二二頁下。《大正藏》叁○.五二叁頁上。

  《大正藏》叁○.五一五頁中-下。《大正藏》叁○.五一五頁下。所謂上品纏犯他勝處法,該論的說明是:「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大正藏》叁○.五一五頁下)參考佐藤達玄著前引書叁五一頁所列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