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戒指要
自序
當我于一九六五年撰成《戒律學綱要》而寫〈自序〉時,即說︰「因爲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這是我學習戒律的動機。」
古人弘揚戒律,多半是講說戒律、批注戒律,我則是消化相關于戒律的龐大文獻,提出問題、理清問題。
我從事大小乘戒律的研探著作,已曆叁十多年,目的是在通俗、簡易、實用。既不落于古人的陳軌,也不脫離古人的芳範;既希望使得讀者易看易懂,也要保留提供原始資料的根據。也就是說,我是做的溫故知新及推陳出新的工作,便利今人,古爲今用。在普及推廣的原則下,仍不失其有學術基礎的內涵。
自從我深入律藏以及古人的戒律注疏以來,知道以今日的時代環境,墨守完成于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境內的戒律條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若無佛製的戒律,作爲佛教徒的生活准則,清淨身口意叁業的目的,也就很難達成。因此,我是注重佛陀製定戒律的精神,不主張死守其全部的戒律條文。
我對于戒律的探索,自始迄今,雖沒有間斷,我的戒律學作品,卻不是很多,成書出版的,除了《戒律學綱要》,僅有《佛教製度與生活》、《學佛知津》兩書,收有戒律的文章。到了一九九叁年《法鼓全集》編成時,即將此二書中與戒律問題相關的各篇,集成一冊,名爲《律製生活》。所以,本書應算是我研究戒律學的第叁種專著了。
本書的特色,是著眼于大乘菩薩戒的弘揚,以往的治律大家,多半是對僧尼的出家戒律下工夫,若注意到菩薩戒,便是對菩薩戒本或菩薩戒經做講解注釋的工作。我則是經過數十年的醞釀,待因緣成熟時,把菩薩戒做了全體整合與條理的工作。
因爲從曆史的資料及現實的環境,使我們發現,比丘、比丘尼的出家戒律,既不能全盤遵守,菩薩戒又是僅在少數人之間的文字流傳,總得找出一條可以行走的路來才好。所謂「因緣成熟」,是指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于一九九○年及一九九二年,召開了兩屆的「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其主題是「佛教倫理」及「傳統戒律」的現代化,討論的目的,便是爲了如何活用實用佛教的戒律精神于現代社會。我在會中發表及提供參考的論文,便是本書一、二、四、五的四篇,均收入在一九九叁年版《法鼓全集》叁之一的《學術論考》之中。
我在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于紐約的東初禅寺,爲東西方信衆八十八人,試辦了一場菩薩戒傳戒會,反應良好。複于一九九叁年二月十八日及二月二十一日,一九九五年二月六日及二月九日,于農禅寺舉辦了兩屆四梯次的菩薩戒會,共計一千八百多位法鼓山的會員參與受戒。爲了使得我們的菩薩戒傳戒理念更爲明確、更有學理依據,我又于一九九四年冬撰寫了另一篇文章,那便是本書的第叁篇。
爲了鼓勵大家來受易學易持、可深可淺、適應時空的菩薩戒,我也寫了兩稿,那便是本書的第六、七兩篇。
傳授菩薩戒,必須使用傳戒儀軌,因此而編成了菩薩戒及幽冥戒的兩種簡易儀範;一九九五年春,菩薩戒會圓滿日我們成立了菩薩戒會,鼓勵每半月誦戒一次,故又出現了誦戒儀。這便是本書的叁種附錄。
到此爲止,我對于弘揚菩薩戒所做的准備工作,大致已經完成,所以彙集相關的各篇文稿,編成本書,名爲《菩薩戒指要》,便利我們自己使用,也有助于讀者的了解參考。看完本書,最好也看《戒律學綱要》第七篇〈叁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菩薩的身分,是從最初的新發心,到最後的金剛後心;菩薩道的修行,是從初機的凡夫開始,以無上菩提的成等正覺爲目標。因此,菩薩戒的內涵,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若幹條文,乃在以清淨的身心,增長慈悲的功德及智能的功德。故從叁藏聖典及漢藏兩系的古今佛教著述中,探明菩薩戒的心要,端在于僧俗四衆都能通用的叁聚、十善、十無盡戒。以叁聚淨戒攝盡一切淨戒、一切善法、一切濟世利物的全體佛法;十善法爲一切淨戒的基礎,當然也是菩薩戒的總綱;以《梵網經》的十無盡戒,爲盡未來際永恒不渝的菩薩戒准繩。本書弘揚的,便是這種可大可久,遇淺即淺,遇深即深,在凡即凡,在聖即聖,而且一律以清淨叁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爲其根本精神的菩薩戒法。一九九五年六月十八日聖嚴序于紐約東初禅寺
自序
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
一
二
叁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從叁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
一、佛戒的起源
二、菩薩戒的重點及其人間性
叁、由約而繁的菩薩戒
四、彈性的叁聚淨戒
五、涵攝的叁聚淨戒
六、既難且易的叁聚淨戒
七、由易而難的叁聚淨戒
八、有收有放的叁聚淨戒
九、結論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
一、前言
二、十善法與大小乘諸經論
叁、十善是世間善法的常軌
四、十善與五戒都是佛法的正道
五、十善是世間善業道也是出世間無漏道
六、由十善正行道而成爲十善律儀戒
七、十善依據五戒四波羅夷而做適應性的調整
八、消極的十善法升華爲積極的菩薩行
九、十善是凡聖同歸大小兼備的菩薩戒法
一○、以十善法爲菩薩戒是印漢藏諸大論師的共識
一一、結論
明末的菩薩戒
一、梵網菩薩戒的源流
二、雲棲袾宏的菩薩戒
叁、澫益智旭的菩薩戒
四、其它叁位菩薩戒學者
明末中國的戒律複興
一、前言
二、明末戒律的著作
叁、明末的在家戒
四、明末的出家戒
五、明末的受戒法
六、明末的戒律環境
適應時空的菩薩戒會
勉勵「萬行菩薩」都受菩薩戒
附錄一傳授菩薩戒儀範
附錄二菩薩戒會誦戒儀
附錄叁傳授幽冥戒儀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