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常識答問 第五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P2

  ..續本文上一頁親的《釋論》,564年譯出世親的《俱舍論》,566年到567年又重譯《俱舍論》。真谛不僅是翻譯大家,而且是也是一位義學大師,來華日久,擅長中國語言,所譯經論,隨翻隨講,弟子記述成爲義疏,傳習之者稱爲攝論師及俱舍師。真谛到中國後二十余年遭逢兵亂,于顛沛流離中仍能譯出一百數十卷重要經論,形成中國佛教的重要義學派別,是羅什以後玄奘以前二百余年中貢獻最大的譯師。

  15. 問:唐代玄奘是傳譯瑜伽學派的,真谛也是傳譯瑜伽學派的,對比之下,他們譯傳瑜伽學有什麼不同?

  答:據玄奘所傳,戒賢生于公元528年,可以推定護法約生于530年。而真谛生于498年,故真谛長于護法叁十余歲。又真谛譯有陳那著的《無相思塵論》(即玄奘譯的《觀所緣緣論》)和《解拳論》(即義淨譯的《掌中論》),陳那是世親的弟子而爲護法之師,可見真谛是介于陳那、護法之間的佛教有宗大師。玄奘所傳以護法的學說爲正義,其門下傳述以真谛之學及地論師之說爲舊說或舊譯,而稱玄奘所傳爲新譯,古人(唐靈潤)歸納有十四義不同。如舊譯認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新譯則認爲有一分無性(佛性)有情;舊譯認爲佛果理智不二,新譯則認爲理智各別(即分斷、智二果);舊譯于叁性中遍計所執及依他起二性俱遮,新譯唯遮遍計所執;舊譯以緣起之本唯在第八識,新譯則八個識及相應心所皆爲緣起之本。又真谛譯之《轉識論》以阿陀那爲第七識,新譯則以爲第八識。真谛所傳之攝論宗更立第九識,新譯則無此說。總之,新舊兩譯同屬有宗,宗旨相同,因時代先後,各成一家之言,義解稍有差異,也很自然。但真谛所譯傳之學在隋唐之際的中國佛教界曾激起很大波瀾,因而引起了後來玄奘法師到印度去深入研究的動機。真谛來華後至玄奘赴印前的八十余年中(546-627),印度佛學也經曆了劇烈的變化。最初護法和清辨興起了空有之爭,接著月稱和清辨又同室操戈而使空宗分成爲自續、應成兩派,月稱又和月宮進行了長期的論戰,護法的弟子法稱也對祖師陳那的因明進行新的改革。學說總歸是辨析日精後勝于前的,玄奘所承之學大體說來是較舊譯更爲精審的。

  16. 問:你說到印度去深入研究法相瑜伽學的玄奘法師,是不是爲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到西天取經的"唐僧"或"唐叁藏" ?

  答:是的。但"唐僧"、"唐叁藏"用在一個人身上卻是錯誤的。唐是當時我國的國號,這兩個名詞現代語來說就是中國僧人,中國的叁藏法師。對佛教中人,這本來是常識問題,但社會上誤解的人太多了,不能不解釋一下。

  17. 問:那麼他的大概事迹請介紹一下好嗎?

  答:對于人人都知道的玄奘法師,是用不著詳細介紹的了。這一位孤征十七載、獨行五萬裏、足迹遍于西域、印度百叁十國而且留下一部不朽的遊記--《大唐西域記》的偉大旅行家;這一位通達中印文字、洞曉叁藏教理、由留學僧而最後主持當時印度最高學府--那爛陀寺的講席,受到了印度及西域各國國王和僧俗人民歡迎敬重的偉大的佛教學者;他以畢生精力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事業,譯出經論一千叁百叁十五卷(約五十萬頌);他的系統的翻譯規模、嚴謹的翻譯作風和巨大的翻譯成果,在中國翻譯史上留下了超前絕後的光輝典範。他的成就和貢獻不僅在佛教方面,而且在學術方面,都是非常重大的。他不僅比較全面地系統地譯傳了大乘瑜伽有宗一系的經論,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經--《大般若經》二十萬頌也完全翻譯過來;又把小乘說一切有部的重要論典幾乎全譯過來。另外,他又獨得印度一位罕有的佛教天才大師護法菩薩的秘傳之作,如和會空有兩宗的《廣百論釋》和編入《成唯識論》的護法正義,印度都無傳本。由此可見,他實際上已成爲印度佛學發展到最高峰的首屈一指的集大成者。故在戒日王爲他舉行的十八日無遮大會上,他高踞獅座,陳義立宗,無人敢出而與他對揚爭鋒。因此,大乘學者共尊他爲"大乘天"(Mahāyānadeva,即"大乘的神"),爲祖國贏得了當時兩大文明古國間學術上最高的榮譽。百余年後,日本僧人金剛叁昧(公元818年前後在華)遊印時看見中印的僧寺中都畫有玄奘所著的麻履(即麻鞋)及所用的匙、筋,以彩雲烘托,"每至齋日辄膜拜焉"(見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叁及《續集》卷二)。可知印度當時佛教界已把玄奘的麻鞋當作佛的足迹一樣敬重、供養了。一個學者在外國享到這樣高的尊敬,除了各大宗教的教主,曆史上尚無第二人。直到現在日本佛教學者仍然認爲玄奘法師這樣的人才,只有中國這個偉大民族才能産生出來,玄奘法師確實是我們民族的光榮和驕傲。

  18. 問:曆史上象玄奘法師這類人物,可否再介紹一、二?

  答:再舉法顯和義淨法師。前面提到,法顯法師于公元399年,以六十五歲高齡發迹長安,涉流沙、逾蔥嶺,徒步數萬裏,遍遊北印,廣參聖迹,學習梵文,抄錄經典,曆時多年,複泛海至師子國(今斯裏蘭卡),經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亞)而後返國。時年已八十歲,仍從事佛經翻譯。他著有《佛國記》,成爲重要的曆史文獻。義淨法師稍晚于玄奘,取道南海去印度求法,經時二十五載,凡曆叁十余國,尋求律藏,遍禮聖迹。回國後翻譯經律五十多部二百多卷,撰有《南海寄歸傳》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法顯、義淨和玄奘法師一樣,都是以大無畏的精神,爲法忘身,冒九死一生的艱險,爲求真理而百折不撓,魯迅稱贊他們爲中華民族的脊梁確非過譽。他們爲我們偉大民族爭得了榮譽,爲燦爛的東方文化增添了異彩,爲佛教的發揚光大建立了不世出的奇勳。他們是不朽的翻譯家、思想家和旅行家,他們對祖國文化的發展和提高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19. 問:除前面所講的幾點之外,曆史上曾有許多人從事佛典的翻譯弘傳,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

  答:中國漢語系佛教翻譯事業持續了十個世紀(二至十一世紀),翻譯過來的經律論叁藏共有一千六百九十余部,六千四百二十余卷,著名的本國和外國來的譯師不下二百人。除前面提到的諸人之外,如印度的昙無谶、佛馱跋陀羅、菩提流支,巴基斯坦的那崛多和施護,阿富汗的般若,柬埔寨的曼陀羅仙和僧伽婆羅,以及斯裏蘭卡的弘傳密教的不空叁藏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通過這樣多的人持久不懈的辛勤努力,把佛教的聲聞乘、性、相、顯、密各系統的學說都介紹到中國來,從而形成了中國佛教的巨大寶藏。1954年中國全國文學翻譯工作者會議上,作家協會主席茅盾在他的報告中說:"我國的翻譯事業,是有悠久曆史和光榮傳統的。我們的先輩在翻譯佛經方面所樹立嚴謹的科學翻譯方法,及其所達到的卓越成就,值得我們引以爲驕傲,並且奉以爲典 範"。毫無疑問,中國古代的翻譯事業,給燦爛的漢民族文化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在世界上是無可匹敵的。它是我們足以自豪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但是,我們還必須指出常常容易忽略然而非常重要的另外一面。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各個兄弟民族在創造全民族的文化中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和出色的成績,在佛教方面尤其如此。西藏在吐番王朝時期,由于文成和金城兩公主的下嫁,引進了盛唐文化和佛教的信仰,並創製了通用至今的文字。到持松德贊時期,迎請了印度當時最著名的顯教學者寂護、蓮花戒和密宗大師蓮華生等建寺立僧,從事系統的翻譯;同時又由沙州和向唐朝請去漢僧傳授禅宗,講經說法;到赤熱巴中(即巴黎可足或彜泰贊普,815-836在位)時,又迎請印度大德多人和西藏學者一起厘定譯名,校正舊有譯文,補譯大量經論。公元十世紀以後西藏開始了佛教後弘期。直到1203年印度超岩寺及各大寺被入侵軍破壞,叁四百年間印度和西藏兩地傳法求法的大德往來不斷。舉其最著名者,如出生于孟加拉的阿底峽尊者(982-1053),是印度當時學德最高的大師,于1042年應請至藏,創立迦當派。其學說爲後來宗喀巴大師(1357-1419)所繼承,創立了格魯派(即黃教),遍傳藏、漢、蒙廣大地區。又西藏的瑪爾巴曾叁度赴印學法,創立了迦舉派(即白教),此派在明代曾長期掌握西藏地方政權。世界知名的西藏聖人彌拉日巴即此派的第二代祖師。其余譯經傳法的大德難以備舉。自公元八世紀中葉至十叁世紀中葉五百年間,西藏譯出的叁藏經籍就已收入甘珠、丹珠兩藏計算,部數五千九百余種,分量約合叁百萬頌,約當漢譯一萬卷。在藏譯藏經中重譯甚少,故實際內容大大超過漢譯藏經。其中尤以空有兩宗的論典以及因明、醫方、聲明的著作和印度晚期流行的密教經論,數量龐大,爲漢譯所未有。由于藏文翻譯照顧到梵語語法的詞尾變化和句法結構,因而極易還原爲梵語原文,所以受到現代佛學研究者的高度重視。另外,在清代曾進行滿文大藏經的翻譯。近代還發現西夏文大藏經以及回鹘文佛經的殘卷。還有,我國的傣族文化一向不爲人所知,解放後才發現傣族有非常豐富的傣文著作,其中即包含有南傳巴利叁藏的傣文譯本。由此可見,我國各族文字的大藏經是人類文化史上極爲罕有的巍峨豐碑,其中凝聚了多少世代人的聰明智慧和辛勤勞動,體現了我們民族的堅韌精神和偉大氣魄,這是我們可引以自豪的無價的精神寶藏。現在我國決定校勘出版《大藏經》作爲整理古籍的重要項目之一。這是我們佛教界值得引以爲慶的大喜事,也是國際文化學術界所衷心仰望、企盼已久的大喜事。

  

  (二)佛教各宗派的興起

  20. 問: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弘揚和傳播,有哪些發展變化,又有哪些學術成就?

  答:隨著大量經論的傳來,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與我國民族文化相接觸,經過長時期的吸收和消化,獲得了創造性的發展。公元六世紀末至九世…

《佛教常識答問 第五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