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紀中葉的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極盛時期,在這時期,思想理論有著新的發展,各個宗派先後興起,呈現百花爭豔的景象。
21.問:中國佛教有哪些宗派,可否請簡單介紹一下?
答:過去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現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叁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叁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禅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臺、賢、禅、淨、律、密 八大宗派。
22.問:這八宗各有哪些不同的主要宗義,想請您簡略地分別介紹一下。首先請問,叁論宗爲什麼要叫"叁論"宗,它的主要教義是什麼?
答:此宗主要依據鸠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因爲是依據中觀派叁《論》立的宗,所以叫做叁論宗。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谛爲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爲究竟。
23.問:什麼是真俗二谛?什麼叫中道實相?
答:二谛的"谛"字是真實的意思,從法性理體邊說的叫真谛,從緣起現象邊說的叫世俗谛。從俗谛說事物是有,就真谛說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著重從真空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間染淨諸法緣起無自性,五陰十二處等虛妄不實,徹底破除迷惑,從而建立起無所得的中道 觀,以求實現其無礙解脫的宗旨。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龍樹、提婆中觀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24.問:瑜伽宗爲什麼叫瑜伽宗,它的主要教義是什麼?
答:瑜伽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爲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爲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爲《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爲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爲宗旨。
25.問:什麼叫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
答:五法是:一名、二相、叁分別、四正智、五如如;叁自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五法"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間有爲法皆有名有相,稱爲名相之法;"分別"指人們的主觀能對事物分別認識;"正智"指聖人清淨(無漏)實智;"如如"指如實智所對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淨和主客觀,是以總括諸法。叁自性:一是二取執著,無而謂有,起惑造業,名遍計所執;二是叁界心法,依他緣生,名依他起;叁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顯二空真如爲圓成實。事物的性質不出此叁種,所以叫叁自性。八識:"識"是了別認識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個有情都有這種心意識的認識作用,共有八種,就是前面列舉的八種識。二無我:每個有情或衆生都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即一般所說的自我或靈魂)叫人無我;客觀事物也沒有恒常不變的實體(即自性或絕對的真實)叫法無我。二無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義深入分析諸法性相,闡明心識因緣體用,修習唯識觀行,以期轉識成智,成就解脫、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26.問:天臺宗的主要教義是什麼?
答:此宗是以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爲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爲創始人智,住在浙江天臺山,所以叫天臺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爲總綱,以一心叁觀、叁谛圓融爲中心思想。
27.問:什麼叫五時?
答:此宗把釋迦如來所說的經教,劃分爲五個不同的時期,稱爲五時教,就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五時的名稱都是佛經的名稱,主張佛陀所說的經教不出這五個時期的範疇,所以叫五時。
28.問:什麼是八教?
答:此宗從教理的內容上把佛教分爲淺深不同的四個級別,就是藏教、通教、別教、圓教,稱爲"化法四教"。藏教是聲聞小乘教;通教,通前小乘,通後大乘,通大小乘的大乘初級名爲通教;別教是純大乘教,但分別諸法各別有礙名爲別教;圓教是大乘圓融無礙、圓滿無缺的法門稱爲圓教。藏、通、別、圓就是以從淺至深爲次第的四教。此宗又從佛陀說法的機感不同,將佛的教法分爲頓、漸、秘密、不定四種,稱爲"化儀四教"。
29.問:什麼叫一心叁觀和叁谛圓融?
答:叁觀是修行的觀法,即空觀、假觀、中道觀。此叁觀可以于一心中獲得,名爲一心叁觀。叁谛圓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叁谛;此叁谛舉一即叁,雖叁而常一,說叁說一是圓融無礙的,所以叫圓融叁谛。一心叁觀,叁谛圓融是圓教的教義,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臺宗以自宗爲圓教,別的宗屬前叁教。此宗總結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將佛教教義加以精密的調整,發展了大乘圓教理論,展示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30.問:賢首宗的主要教義是什麼,爲什麼名爲賢首宗?
答:此宗以《華嚴經》爲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闡發,是在前人(叁論、天臺、慈恩、地論 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叁觀爲它的中心思想。
31.問:五教是哪五教?
答:一是小教,即聲聞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開始初級階段的教義;叁是終教,即大乘終極階段的教義;四是頓教,即大乘中頓超頓悟的法門;五是圓教,即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理論。此宗把佛教分作淺深不同的五種教義,比前天臺宗多加一種頓教,所以稱爲五教。
32.問:什麼是六相?
答: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既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
33.問:什麼叫十玄門?
答:十玄門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叁、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這十玄門總的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于一切事物純雜(染淨)無礙、一多無礙、叁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
34.問:什麼叫叁觀?
答:一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叁是周遍含融觀。六相、十玄、叁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叁觀是約能觀之智說的。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于《華嚴經》,而實際爲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35.問:禅宗的教義是什麼?禅是什麼意思?
答:禅是禅那(dhyana)的簡稱,漢譯爲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禅,所以名爲禅宗。禅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禅、有菩薩禅、有次第禅、有頓超禅。禅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禅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禅。
36.問:此宗是否也有典籍依據?
答:相傳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的。過去說:禅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稱爲"教外別傳"。但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于二祖慧可作爲印心的准繩,弘忍、慧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這樣,《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經典依據。以後更有《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不能說禅宗沒有經典依據。
37.問:我曾見到過一些寺廟,都叫作某某禅寺,是不是禅宗在中國很興盛?
答:是的,禅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在八世紀間,此派曾分爲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 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 主張頓悟,後世尊爲六祖,弘傳甚盛。從唐到宋,南宗的禅師輩出,在此叁、四百年中又分爲五家七派,可想見其興旺的景象。此宗和淨土宗一樣,一直是中國流傳最廣的宗派。
38.問:南宗後來的五家七派是哪五家七派?
答: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嶽懷讓(667-744) 和青原行思(?-740) 兩大支系,由這兩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外沩仰宗,次又分臨濟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叁派: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由兩系分爲五宗,以後又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爲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衰絕不傳了。後來的禅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興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孫,都是臨濟、曹洞兩家後代。
39.問:聽說參禅打坐可以健康身體,卻病延年,是這樣的嗎?
答:佛教在修習禅定的過程中,有一些調身調氣、息心靜坐的方法,是有強健身體、卻病延年的作用的,但這不是佛教參禅靜坐的目的。佛教修習禅觀(包括各宗的修觀),是爲的製心一處,參究真理,以期顯發智慧,徹見法性,此即所謂明心見性,解脫自在。至于靜坐氣功,只是修禅的形式或基礎,卻病延壽,也不過是修習禅觀實踐中的副産品,佛教並不專門提倡這些並以之爲目的。但初學靜坐的人必需懂…
《佛教常識答問 第五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