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常識答問 第五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P4

  ..續本文上一頁得這些調身調氣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狀態,避免禅病的發生,才能保證修習禅觀的順利進行。

  40.問:淨土宗的宗旨教義是什麼?

  答:此宗是依《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爲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爲淨土宗。此宗分佛陀說的法門爲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並說別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萬行,需經叁大阿僧祇劫爲難行道;說修淨土法門一生至誠念佛,臨命終時,仗承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安養淨土永不退轉爲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張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

  41.問:此宗有哪些特點?

  答:此宗的特點,簡單易行,普能攝受廣大群衆。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衆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淨土法門在中國得到特殊廣泛的流行。

  42.問:律宗,顧名思義是著重學習和研究戒律的宗派吧?

  答:是的,律宗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叁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

  43.問:戒律都有哪些內容?

  答:簡單的說:戒律有聲聞戒、有菩薩戒,這裏所講的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這些在前面己經敘述,這裏不多重複。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製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因爲時代的關系,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馳不行了。菩薩戒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如《梵網戒經》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菩薩戒如《優婆塞戒經》有六重二十八輕戒。又總攝菩薩戒爲叁聚,叁聚是叁類的意思,稱爲叁聚淨戒。一是攝律儀戒,是戒相,是"諸惡莫作";二是攝善法戒,是"衆善奉行";叁是饒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衆生"。中國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這裏也簡單提一提菩薩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內容。

  44.問:四分律是聲聞戒,八大宗裏爲什麼有小乘宗?

  答:四分律雖屬小乘戒,但其文義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說法。中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出家菩薩叁聚淨戒中的攝律儀戒就是是以聲聞戒爲基礎的。如殺、盜、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對于律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開、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條中,本來是不得觸犯的,但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開許,這叫開;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得違犯的,就叫遮。在某種情況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還是犯戒,這就需要研究律學,律師根據律藏分辨清楚確定開、遮、持、犯的界限。在聲聞戒中除四根本戒(殺、盜、淫,妄),或者還加十叁僧殘(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殘)必須嚴格遵守,不得違犯外,其它絕大部分的戒條,在特殊情況和必要情況下是可以開許的。例如"非時食"這一條戒,即通常過午就不許吃東西,而在勞作以後就允許吃東西。但如何開許,要依戒律來判定。可見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靈活性的。

  45.問:密宗的教義是什麼?

  答: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叁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爲密宗。

  46.問:什麼叫叁密瑜伽?什麼叫本尊法?

  答:本尊(istadeva)是學者選擇自己最敬愛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薩或者一位明王,作爲學習成就的對象或榜樣,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習叁密瑜伽法。叁密就是身、口、意叁業,瑜伽(yoga)譯爲相應。叁密瑜伽,就是叁業相應。與誰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叁業相應。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叁業與本尊的叁密相應,名爲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這只是舉一個例證。此宗最高理論還是以性空無相的法性理體爲基礎,所謂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義。

  47.問:聽了您的介紹,我對佛教八宗有了一點簡單的了解。八宗以外,還有哪些別的學派?這既稱爲八大宗派,是不是還有什麼小宗派?

  答:八宗以外還有以《俱舍論》爲主的學派叫俱舍宗;專講《成實論》的學派稱成實宗。成實、俱舍都屬小乘教,唐以後不甚流行。八宗之外若加這兩派便成十宗。此外,還有弘揚《涅槃經》的涅槃師,專講《攝大乘論》的攝論師,專講《十地經論》的地論師。這些學派初興都曾盛極一時,但爲時不久便失去傳承,或者彙入其它宗派。

  48.問:各宗派興起後,在弘傳的過程中有些什麼樣的曲折變化?

  答:各宗的發展情況是不平衡的,發展變化也不一樣。有的宗派初興起時流傳很盛,而後來漸衰,這就是叁論宗。此宗經過陳隋興皇法朗和嘉祥吉藏的大力弘揚,在隋、陳、初唐時,流傳之廣,幾乎遍及全國,但以後便逐漸衰落。有的起初流傳不廣,後來卻很盛行。如天臺宗,此宗在天臺智者和章安成宗之後,流傳地區僅限于浙江東南一帶,師資傳承不絕如縷,一百多年後到荊溪湛然始號稱中興。有的宗派一直在發展流傳,從未有衰歇過,這便是禅宗。此宗有大成就的人多住在山林中,自耕自食,對于社會的依賴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的典籍,所以雖遭會昌之難,影響不大,一直傳承下來,並有很大的發展。有的宗派絕而複蘇,很多的宗派都是這樣,在會昌滅法之前,各宗先後都已興起,相比之下,雖各有興衰的不同,但都同時流行于世。到九世紀後期唐武宗會昌(845)年間滅法,所有的經書佛像毀壞殆盡,各宗的章疏典籍大都丟失無存。十世紀時天臺宗的著作又從朝鮮傳回來,賢首宗的典籍也恢複一部分。所以從五代以來,天臺、賢首二家又算複興。其余中觀、瑜伽以及密宗的許多著作流傳域外,到了清末,性相二宗的章疏才由日本重返故國。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講說,有複蘇的趨勢。總觀諸宗曆史,隋唐是各宗興起和極盛時代,會昌法難後,除禅宗外,是諸宗衰亡時代。稍後有天臺、賢首的複興和禅宗的大發展,這可算是佛教複興的時代,但也沒有初唐中唐那樣的盛況。自元代起西藏佛教傳入內地,很受朝廷的崇奉,但未普及民間,而漢地原有佛教則不及宋時興盛。明清一代,漢地佛教沒有什麼起色,僅可保持原有的余緒。

  49.問:唐末已來,佛教逐漸衰落,直到清代還是如此,但從清已來,佛教似乎有複興之勢,出了不少人才,不知近代佛教有哪些著名人物?

  答:近代的佛學提倡者首推楊仁山(1837-1911)。爲了培養人才和擴大佛典流通,便利佛學研究,他用了幾十年的光陰,致力于講學和刻經事業。他所創辦的金陵刻經處曾經刊印了由日本取回的我國已經遺失的性、相諸宗的重要著作,因而使性、相兩宗的教義得以複興。金陵刻經處同時又是講學場所,譚嗣同、章太炎等都在那裏聽過他的講,在他的培育影響下産生了一些佛教學者,其中特出的是歐陽竟無居士,專治法相唯識之學,他在南京舉辦的支那內學院,成爲當時法相學的重要研究場所。與歐陽齊名的法相研究的提倡者有北京叁時學會的韓清淨居士。

  50.問:聽了上面的介紹,了解這幾位德高望重的居家大士對于近代佛教的貢獻確實巨大,是值得後學稱贊學習的。但同時在出家菩薩中有哪些著名高僧弘傳佛教?請略爲介紹。

  答:近代高僧中著名人物有月霞、谛閑、印光、弘一、虛雲等,他們分別弘揚賢首、天臺、淨土、律宗、禅宗。還有積極從事整理僧伽製度,提倡僧伽教育,宣揚大乘精義,發揚佛教文化事業最有力的是圓瑛法師和太虛法師。圓瑛是一位宗說兼通,禅淨雙修,精研《楞嚴》的大德,他熱愛祖國、熱愛佛教,一生講經、建寺、興辦各種福利事業,獎掖引導後學,不遺余力。太虛是一位教海淵深的佛學通家和弘揚佛教的積極活動家,在他的倡導帶領下,湧現了一大批弘法的僧伽人才。他們對我國近代佛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國佛教自唐武宗毀法(844)以來義學凋敝,達千余年,經過近百年中僧俗大德學者的努力而漸有起色,這是值得慶幸的。但是,和目前國外的佛教學術研究事業的興旺情況相比,我們還有很多工作亟待進行。如何恢複我國佛教在盛唐時期波瀾壯闊聲華騰蔚的光榮地位,以與祖國當前的偉大時代相適應,還需要佛教界有識有志之士發大願心,繼承先德未竟之業,作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以上就是中國漢族佛教各宗的興起、弘傳和盛衰變化的大概情況。

  

  (叁)少數民族地區的佛教

  51.問:聽了您的介紹,知道了漢地佛教的大概輪廓,不知我國西藏佛教是什麼時期傳入的,是經什麼人弘揚起來的?

  答:我國藏語系佛教開始于七世紀中葉。當時的西藏松贊幹布(srox-bstan sgam-po)藏王,在他的兩個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毗俱胝(Bhrikuti,藏名尺尊khri-btsun)公主共同的影響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叁菩提(thonmi sambhota)等十六人到印度學習梵文和佛經,回來後創造了藏語文字並開始翻譯了一些佛經,到了八世紀中葉藏王持松德贊(k…

《佛教常識答問 第五章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演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