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內容和佛教經籍
1. 問: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答:我前面說過釋迦牟尼當初出家的目的是爲了尋求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當時印度許多教派都是有最後解脫的理想的。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稱集谛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谛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谛(Cattqri-ariya-saccqni,谛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wiccasamuppqda)。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
2. 問:緣起是什麼意思?
答:"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簡單地說,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對)的互存關系和條件,離開關系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因(Hetu)、緣(Paccaya),一般地解釋,就是關系和條件。佛曾給"緣起"下了這樣的定義: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系。
3. 問:什麼是同時的互存關系?
答:舉一個簡單例子來說明。如師生關系:有老師則有學生,有學生則有老師,無老師則不成其爲學生,無學生則不成其爲老師。這是同時的互相依存的關系。
4. 問:什麼是異時的互存關系
答:如種子和芽的關系:因爲過去先有了種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因爲今天有芽生,過去的種子才名叫種子,這是異時的互相依存的關系。從另一方面看,種子滅的時候也正是芽生的時候,芽生的時候也正是種子滅的時候,在這裏,芽和種子的生與滅現象又是同時的互存關系。總之,無論其爲同時或異時,一切現象(法)必然是在某種互相依存的關系中存在的,沒有任何一個現象可以說是絕待(絕對)的存在。
5. 問:異時的互存關系是否就是因果關系?
答:照佛教的說法,所謂互存關系,都是因果關系。從異時的互存關系來說,種子是因,芽是果,這是異時因果。從同時的互存關系來說,如以老師爲主,則老師是因,學生是果;如以學生爲主,則學生是因,老師是果,這是同時因果。這當然是簡單地舉例,其實因果關系是極其錯綜複雜的。從這一個角度看,這樣的因産生這樣的果;從另一個角度看,同是這個因會産生另外的果。如某甲,從師生關系看,他是乙的老師;從父子關系看,他是丙的父親;從夫妻關系看,他是丁的丈夫。以甲爲因,則乙丙丁和其余一切都是果,由此而看出一因多果;以其余一切爲因,則甲是果,由此而看出多因一果。實際上,沒有絕待的因,也就沒有絕待的果。世界就是這樣由時間上無數的異時連續的因果關系,與空間上無數的互相依存關系組織的無限的網。
6. 問:聽說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磚上和露盤上刻有經文,都是講緣起的教義的,是嗎?
答:是的。那是遼代建的塔。磚上刻著一首緣起偈(偈,是偈陀Gāthā的簡稱,意思就是詩或頌):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露盤上刻的是這首偈的梵文。其實,不只是這座塔,古代佛塔一般都刻著這首偈當作舍利供奉。因爲佛說過"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所以這首偈被稱爲法身舍利偈,這也是說明緣起教義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緬甸近年拆修一座古塔,磚上也刻著這首偈的巴利文:
Ye Dhammq Hetu-ppabhavq,
Tesa/ hetu/ Tathqgato qha;
Tesa/ ca yo nirodho,
Eva/ vqd] Mahqsamazo.
7. 問:緣起偈是誰作的?
答:是佛的弟子阿說示(Assaji,最初五比丘之一,意譯是"馬勝")說出的。有一天馬勝比丘在托缽行乞的時候,遇見了婆羅門大學者舍利弗。舍利弗看見他容貌威儀,不同常人,便問他向誰學道,教義如何。馬勝比丘便說出了這首偈,舍利弗聽了很歡喜,回去向目犍連說了,兩個人便一起歸依了佛。這首偈我國有幾種譯文,偈中"吾師大沙門",是指釋迦牟尼。沙門(Samaza),簡單地意譯就是出家修道者,當時婆羅門教之外各教派的出家修道者都稱爲沙門。
8. 問:在當時各教派中,緣起論是不是佛教特有的教義?
答:是的。佛經中說緣起有十一個意義:(1)無作者義,(2)有因生義,(3)離有情義,(4)依他起義,(5)無動作義,(6)性無常義,(7)刹那滅義,(8)因果相續無間斷義,(9)種種因果品類別義,(10)因果更互相符順義,(11)因果決定無雜亂義。這些意義都是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教義的。
9. 問:可否請你把這十一義簡單解釋一下?
答:十一義歸納起來,有四個重要的論點:(一)無造物主,(二)無我,(叁)無常,(四)因果相續。
10. 問:無造物主是什麼意思?
答:是否定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即十一義中的"無作者義" 。因爲既承認"諸法因緣生",就不能承認有個獨立的造作者。任何一個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個緣都是緣起的,因又有因,緣又有緣。從豎的方面推,無始無終;從橫的方面推,無邊無際。由此而得出結論:沒有絕待的一個因。緣起論者,不僅應當否認"從口生出婆羅門"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應當否認作爲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從另一方面說,緣起論者固然不承認有一個絕待的第一個因,但同時又反對認爲一切出自偶然的觀點。他主張任何現象的生起,都不是無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這便是"有因生義"。
11. 問:照你這樣說,佛教很像是無神論,但是何以佛教寺廟中又供有很多的神呢?
答:我前面說過,佛教並沒有否定婆羅門教的神祇,只是看做是一種衆生,後來有些神祇被吸收到佛教中來成爲護法神,這是一方面情況。另一方面,也應當承認到後來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實。但是根據佛教教義,佛不是造物主,他雖然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禍福,佛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
12. 問:什麼是"無我"?
答:"離有情義"、"依他起義"和"無動作義",都是說明無我的道理的。"有情"的巴利語是"薩埵"(Satta),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羅門教和其他各派主張一切有情都有一個常住的(固定不變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Atta,意義與"靈魂"相當)。緣起論則認爲所謂"有情",無非是種種物質和精神的要素的聚合體。從身體的組織來說,有情是由于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六種元素)所構成的,依借前五大而有身體的機關及其作用--地爲骨肉,水爲血液,火爲暖氣,風爲呼吸,空爲種種的空隙;依借後一大(識)而表現種種的精神活動。再從心理的要素來說,有情的組織分爲色R[pa、受Vedanq、想Sa``q行Sankhqra、識Vi``qza五蘊。蘊(Khandha)就是堆,把種種不同的現象分類,每類做爲一堆,這就是蘊。簡單地解釋,"色"就是各種物質,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覺器官)和色、聲、香、味、觸五境(境就是感覺對象)等都屬于色。受、想、行、識四蘊包括重要的精神要素:受是感覺(感覺苦、樂或不苦不樂等);想是印象(攝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黃、赤、白,是長、短、方、圓,是苦是樂等);行是思維(思維是推動身心活動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識是了別(對于所認識的對象,予以判斷和推理)。佛教根據以上兩方面的分析,說明有情不是固定的單一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的聚合體,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緣而生滅著的,所以找不到一個固定的獨立的"有情"在支配著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這便是無我的簡單解釋。
13. 問:請允許我插一句。照你所說佛教關于有情的組成要素的說法,它是不是二元論?
答:大體來說,佛教把組成有情的要素分爲精神和物質兩類,兩者結合便是有情的成立。佛教對此有一個專門術語叫做"名色Nqmar[pa"。名,是精神的要素,即五蘊中受、想、行、識四蘊,也就是六大中的識大;色,就是地、水、火、風、空物質的要素。地水火風空諸要素,都不能單獨生起,而必須是互相結合變化的。簡單地說,"名色"就是身心合成的存在。從這方面看,有人說它是二元論;有人說它是一種平行論(即心理生理平行);也有人說佛教認爲精神物質諸要素都沒有獨立的單元,所以與二元論和平行論都有所不同。究竟應當怎樣看,可以研究,但是它不是唯物論則是明顯的。
14. 問:"無動作義"如何解釋?
答:"無動作義",就是不承認因果之間有來去。緣起論者承認由因生果,而反對因變成果的說法。譬如以燈傳燈,是乙燈的火由甲燈焰生,而不是甲燈的火跑到乙燈去。根據這個道理,佛教雖然也講六道輪回,但是不承認有個靈魂從這個有情的身體投入另一個有情的胎裏去。這個道理是從無我的教義引伸出來的,以後還可以談。
15. 問:什麼是"無常"?
答:宇宙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相待的互存關系,其間沒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現象,它的性質是無常的,表現爲刹那刹那生滅的。這就是十一義中"性無常義"和"刹那滅義"。佛經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就是這個意思。"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行"是遷流變動的意思,一切現象都是遷流變動的,所以叫做"行"。這個字的本身就包含了無常的意義。"生滅"二字,實際上包括著"生、異、滅"叁字或"生、住、異、滅"四字。這裏每個字表示著一種相狀:一個現象的生起叫做"生";當它存在著作用的時候叫做"住";雖有作用而同時在變異叫做"異";現象的消滅叫做"滅"。刹那(K2aza)是極短的時間,佛經中說彈一下指頭的時間有六十刹那。刹那生滅,就是一刹那中具足生、住、異、滅。有人問,一個人的壽命一般有幾十年,怎麼是刹那生滅呢?佛教把人的一生從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刹那刹那相續而有的。對一個人的整體來說,他有一期的生住異滅,即生、老、病、死;但從他的組成各部分來說,則是刹那刹那的生住異滅。佛經說人的身體每十二年全部換過一次。一個物體的生住異滅,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實際都是刹那生滅相續的存在。照佛教的教義,一切現象沒有不是刹那生滅的。佛教把主張"有常恒不變的事物"的見解叫做"常見",認爲是錯誤的。
16. 問:請允許我插一句,佛教本身是不是也受"無常"法則的支配?
答:是的。根據佛說,佛法分叁個時期:一是正法時期,即佛教興起時期;二是像法時期,即演變時期,這時期開始有佛像,所以稱像法;叁是末法時期,即衰壞時期,佛並且曾經說過將來法滅時的情況。"諸行無常",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常識答問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內容和佛教經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