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紫柏老人說:“須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否則雖盡形壽念到臨終時,卻又何用?
這是講功夫純熟的程度,醒來是這樣,夢中也是這樣,並不是教人去作夢。念到一心的人,醒時能作主,夢中也能作主。如果夢中進入欲塵,是夢中不能作主。夢中不能作主,死時就更不能作主了。
452.我聽人說要消除業障才能往生,又說帶業往生,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淨宗叁根普被,有業盡情空而往生的人,也有帶業往生的人。必須依照經典去做,不要聽人傳說。差之毫厘,缪以千裏。帶業往生,經典說得清清楚楚,還用什麼懷疑呢?
453.不能做到一心不亂能夠往生嗎?
往生分九品,且有邊地,一心者就生上品,其他就按程度分出各種等級。但要往生,就要作最有把握的打算,所以要向上品看齊。
454.愛不重不生娑婆,有愛就會障礙往生。但如果斷絕情愛,世俗人就會說你太不近情理,怎麼去對待大家呢?
“愛不重不生娑婆”這句話中的愛是講的私愛,是小我範圍的愛,有這種愛,就有欲望,就永遠也不能擺脫生死輪回。佛教講慈悲,慈悲是本性的流露,把小我的愛變成了大我的愛,正是灑向衆生盡是愛,與今天講的博愛有點相似。既然走上了學佛的道路,就不要再把自己類同于凡人。世人不能擺脫小我的愛,就只能永遠在生死海中輪回。但學佛也並不是不近人情,學佛者對家庭、父母、子女、國家都要盡自己的義務,表現出自己的愛心。這就叫做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不相分離。
455.聽說往生淨土,神識是從頂門而出,是不是可以先開頂,臨終往生時就比較容易呢?
先開頂門,密宗淨門有這種辦法。雖然開頂,久而不修,頂門再閉。修法時叁密齊備,若有幹擾,必將法身修起,觀想持咒,都有次序,很不簡單,不如淨宗單刀直入。學佛學到深處,法法都能互相融通,不要起分別心。但法法都妙,不能全修。如果念佛念到臨終佛來接引,怎麼會用擔心不開頂門呢?
456.了生脫死,一生成就,是不是只有念佛一條路?
禅、密都可以一生成就,但實行起來很難,有一個條件不具備,就不能出離。淨宗九品往生,高低都能成就,而且憑借佛力接引,不擔心會走歧路。正如古代大德所說:“萬修萬人去。”
457.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是不是就叫做一心不亂?
念和聽都清楚,是修淨的一個辦法,是求一心的正途和前因,一心不亂是修得之果。聖號和念心如果能夠針鋒相接,不再搖動,就是專一了。要知道功夫淺的人,雖然念與聽都很清楚,但不能保證不起其他念頭。
458.沒有皈依叁寶而念佛,效果怎麼樣?
既然念佛,就是從內心裏皈依叁寶了,當然有功德,如果有機會,從儀式上皈依更好。儀式上的皈依,主要是能使自己從思想上真正認爲自己是叁寶弟子了。但是,若不能從思想上約束自己,儀式上的皈依並無作用。若從思想上真正約束自己了,沒有條件實行儀式上的皈依也是不要緊的。
459.念佛前要作什麼准備?
不用什麼准備,只求至誠清潔,隨力隨分焚香供花就可以了。
460.念南無阿彌陀佛爲什麼包盡了八萬四千法門?
修行的工具,不外乎經文、咒語、佛號。經是貫穿的意思,就是說貫字爲句,貫句爲篇章。一個“阿”字便是一切字的種子字,是一切教法的根本,如果沒有這個字就沒有一切經典了。咒是秘密真言,六字洪名都是梵音,沒有翻譯,即使一個阿字,就有息災、增益、降伏、攝召的用途,合六字就更多了,是最簡最真的咒。佛號雖多,但偈說:“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古德說念這一個聖號,就等于念一切佛的聖號。修行的辦法,可用止觀統一歸納,念佛憶佛,即止即觀,善念的人,不求離外境,而境自離,善憶的人,不求止內亂,而亂自止。不必作各種觀想,不必修各種禅定,念到一心不亂,即能徹底解脫,不到一心不亂,也能九品往生,所謂“不用叁劫修福慧,只憑六字出乾坤”。所以說一句佛號包盡八萬四千法門。還要提醒的是,這是贊歎淨宗的殊勝,不要去排斥其他法門。
461.念阿彌陀佛有結手印的方法嗎?
兩手都以大拇指和食指相接,作一個園形,掌平手心向上,右掌加在左掌之上,兩園相靠。樣子與定印相似,但有圓圈。
462.念佛是淨宗,念咒是密宗,聽說淨宗也要念咒,爲什麼不淨密雙修呢?
密宗法門很多,如果雜修,就不能專一。念佛一法,亦禅亦密,但要依教奉行,不要自作主張。
463.淨宗以念佛爲專功,如果再念咒,不知是否破淨?
咒類很多,各有專用。修淨的人,念往生咒,是古德定下來的,當然可以,如果夾雜其他的法,就會受影響。
464.《楞嚴經》中說:“持咒臨命終時,十方國土,可得隨意往生,更不墮落。”念佛往生與念咒往生有什麼區別?
初學佛法的人,不明教理,就要有個下手方便處,學哪一宗就從哪一宗下手。明白一宗後,再研究其他宗的書籍。你既然修淨宗,就要先把淨土叁經貫通,疑問自然就少了。《楞嚴經》是禅宗經典,內容深奧,不是初學所宜。十方國土隨意往生,不是你的境界,老實念佛則總有一天會見到本來面目。
465.修淨土的是供奉釋迦牟尼佛像,還是供養阿彌陀佛像?
兩者都宜供奉,釋迦牟尼佛爲佛教本師,阿彌陀佛爲淨土本宗。如果地方狹窄,就只供奉阿彌陀佛,因爲阿彌陀佛爲淨土本宗,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供奉他,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教導,就是供養釋迦牟尼佛的心,等于已經供奉二尊。
466.佛說淨土法門,是哪些經典說的?
淨土一法,在經中有專說和散說。專說就是淨土叁經,散說見于各種大乘經典。
467.助念人數少,中間休息時可用答錄機暫時代替嗎?
這個辦法未嘗不可,但以不使往生者知道爲妙,他一知道,引起分別心,就壞事了。
468.我家建立一個念佛道場,早晚課誦都念《阿彌陀經》,沒有念其他經典,是否可以?
家庭念佛道場自然不能與叢林、寺廟相比,既然是自修,早晚課誦可以自定,如果專修淨業,誦《阿彌陀經》就可以了。但開誦和結束種種儀式,如回向、禮拜等等,還是要如法進行,否則就欠莊嚴恭敬。
469.念佛要做到一心不亂,但有首偈子說:“彌陀一句法中王,雜念紛紛亦無妨,萬裏浮雲遮赤日,人間處處有余光。”這不是說不一心也可以嗎?
一心不亂是佛語,是聖言量,怎能不遵守?有雜念沒有關系,是祖師方便說法,另有苦心,不可片面理解。它的原意是普勸念佛,怕人難求一心而退轉,所以說出這首肯念就好的偈子。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一心念佛就一生成就,亂心念佛就多生成就。只要能念佛,就種下了善根,久久熏習,就成一心了。能一心者,很好很好;不能一心者,念總比不念好,有了金剛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470.西方及二十八天是否真的存在?
從現象來說,真實存在。如我們居住的地球,五大洲、六大洋,曆曆分明。從本質來說,我們這個世界和叁千大千世界都是唯心而造,都是存在的假像。初學的人,從現象著手,容易覺悟本質,淨宗就是這樣的法門。
471.蓮池大師說:“怕事就關起門來念佛,不一定要入寺聽講。”這句話是否說不要宏法度生,也可以往生?這樣不就趨向小乘了嗎?
不是大師教人趨向小乘,這是大師爲小乘根器方便說法。寺中講經人多,怕生是非,在家也有眷屬、鄰居、親友,怎麼辦呢?隨緣度化,勸大家念佛,不仍舊是度生嗎?沒有知識,沒有口才,不要緊,只要常發慚愧心、慈悲心,往生就不會有障礙。
472.極樂世界有化城,它有色相,有飲食,有六根作用,與叁界不是一樣嗎?
極樂世界有四土,即寂光、實報、方便、同居,寂光真實不變,其他叁土都爲應機度衆而現。如果沒有前叁土,怎麼能夠進入寂光淨土呢?凡事都必須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
473.念佛人多拜神,會障礙臨終往生嗎?
佛法平等,六道普度。只要念茲在茲,叁輪體空,常與神接觸,而不落印象,就不會有礙往生。如果是初學的人,經常接觸,就難免不落印象,佛的種子還沒有生根,先已進入了神的種子,自然有礙淨業。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我們可以遵守。
474.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爲什麼觀音菩薩還會繼承佛位呢?
經上說彌陀以後,是觀音主教,觀音以後,是勢至主教。這是新舊交替,與壽命無關。好像舊總統下臺,新總統主政,與他的壽命有什麼關系呢?
475.佛的法身既然遍滿虛空,那麼向虛空禮拜就可以了,爲什麼要向西方禮拜呢?
無相念佛或實相念佛是最高功夫,它的本質就是即心即佛,念而無念,不是初學所宜。佛的法身遍滿虛空是從本體上來說的,初學難以理解。經上說從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一個極樂世界,是真實不虛的,初學者依教奉行,自然能明了宇宙真相。從本質上來說,方位都是相對的,時空都是相對的,開悟的人明了萬法皆空的宇宙真相,就無所謂向何方作禮的問題了。一般學者,不宜從此下手,還是依教奉行爲好。
476.羅漢和菩薩還有隔陰之迷嗎?
七地以前還有。
477.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釋迦牟尼佛八十八涅槃,其他或千或萬,爲什麼佛的壽命有長有短呢?釋迦牟尼佛爲什麼不久住世間普度衆生呢?
佛有叁身,衆所周知。報身有始無終,應身有始有終,法身無始無終。佛不久住于世,是因爲時間一久,衆生就無難遭遇的想法。再說沒有緣分,住世也無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城東老母,不想見佛。因此不是佛不想救度衆生,而是衆生自己不想解脫。
478.有一位有修有證的老和尚,他說念佛念不…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451問~500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