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451问~500问

  451.紫柏老人说:“须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否则虽尽形寿念到临终时,却又何用?

  这是讲功夫纯熟的程度,醒来是这样,梦中也是这样,并不是教人去作梦。念到一心的人,醒时能作主,梦中也能作主。如果梦中进入欲尘,是梦中不能作主。梦中不能作主,死时就更不能作主了。

  452.我听人说要消除业障才能往生,又说带业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净宗三根普被,有业尽情空而往生的人,也有带业往生的人。必须依照经典去做,不要听人传说。差之毫厘,缪以千里。带业往生,经典说得清清楚楚,还用什么怀疑呢?

  453.不能做到一心不乱能够往生吗?

  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就生上品,其他就按程度分出各种等级。但要往生,就要作最有把握的打算,所以要向上品看齐。

  454.爱不重不生娑婆,有爱就会障碍往生。但如果断绝情爱,世俗人就会说你太不近情理,怎么去对待大家呢?

  “爱不重不生娑婆”这句话中的爱是讲的私爱,是小我范围的爱,有这种爱,就有欲望,就永远也不能摆脱生死轮回。佛教讲慈悲,慈悲是本性的流露,把小我的爱变成了大我的爱,正是洒向众生尽是爱,与今天讲的博爱有点相似。既然走上了学佛的道路,就不要再把自己类同于凡人。世人不能摆脱小我的爱,就只能永远在生死海中轮回。但学佛也并不是不近人情,学佛者对家庭、父母、子女、国家都要尽自己的义务,表现出自己的爱心。这就叫做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相分离。

  455.听说往生净土,神识是从顶门而出,是不是可以先开顶,临终往生时就比较容易呢?

  先开顶门,密宗净门有这种办法。虽然开顶,久而不修,顶门再闭。修法时三密齐备,若有干扰,必将法身修起,观想持咒,都有次序,很不简单,不如净宗单刀直入。学佛学到深处,法法都能互相融通,不要起分别心。但法法都妙,不能全修。如果念佛念到临终佛来接引,怎么会用担心不开顶门呢?

  456.了生脱死,一生成就,是不是只有念佛一条路?

  禅、密都可以一生成就,但实行起来很难,有一个条件不具备,就不能出离。净宗九品往生,高低都能成就,而且凭借佛力接引,不担心会走歧路。正如古代大德所说:“万修万人去。”

  457.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是不是就叫做一心不乱?

  念和听都清楚,是修净的一个办法,是求一心的正途和前因,一心不乱是修得之果。圣号和念心如果能够针锋相接,不再摇动,就是专一了。要知道功夫浅的人,虽然念与听都很清楚,但不能保证不起其他念头。

  458.没有皈依三宝而念佛,效果怎么样?

  既然念佛,就是从内心里皈依三宝了,当然有功德,如果有机会,从仪式上皈依更好。仪式上的皈依,主要是能使自己从思想上真正认为自己是三宝弟子了。但是,若不能从思想上约束自己,仪式上的皈依并无作用。若从思想上真正约束自己了,没有条件实行仪式上的皈依也是不要紧的。

  459.念佛前要作什么准备?

  不用什么准备,只求至诚清洁,随力随分焚香供花就可以了。

  460.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包尽了八万四千法门?

  修行的工具,不外乎经文、咒语、佛号。经是贯穿的意思,就是说贯字为句,贯句为篇章。一个“阿”字便是一切字的种子字,是一切教法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字就没有一切经典了。咒是秘密真言,六字洪名都是梵音,没有翻译,即使一个阿字,就有息灾、增益、降伏、摄召的用途,合六字就更多了,是最简最真的咒。佛号虽多,但偈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古德说念这一个圣号,就等于念一切佛的圣号。修行的办法,可用止观统一归纳,念佛忆佛,即止即观,善念的人,不求离外境,而境自离,善忆的人,不求止内乱,而乱自止。不必作各种观想,不必修各种禅定,念到一心不乱,即能彻底解脱,不到一心不乱,也能九品往生,所谓“不用三劫修福慧,只凭六字出乾坤”。所以说一句佛号包尽八万四千法门。还要提醒的是,这是赞叹净宗的殊胜,不要去排斥其他法门。

  461.念阿弥陀佛有结手印的方法吗?

  两手都以大拇指和食指相接,作一个园形,掌平手心向上,右掌加在左掌之上,两园相靠。样子与定印相似,但有圆圈。

  462.念佛是净宗,念咒是密宗,听说净宗也要念咒,为什么不净密双修呢?

  密宗法门很多,如果杂修,就不能专一。念佛一法,亦禅亦密,但要依教奉行,不要自作主张。

  463.净宗以念佛为专功,如果再念咒,不知是否破净?

  咒类很多,各有专用。修净的人,念往生咒,是古德定下来的,当然可以,如果夹杂其他的法,就会受影响。

  464.《楞严经》中说:“持咒临命终时,十方国土,可得随意往生,更不堕落。”念佛往生与念咒往生有什么区别?

  初学佛法的人,不明教理,就要有个下手方便处,学哪一宗就从哪一宗下手。明白一宗后,再研究其他宗的书籍。你既然修净宗,就要先把净土三经贯通,疑问自然就少了。《楞严经》是禅宗经典,内容深奥,不是初学所宜。十方国土随意往生,不是你的境界,老实念佛则总有一天会见到本来面目。

  465.修净土的是供奉释迦牟尼佛像,还是供养阿弥陀佛像?

  两者都宜供奉,释迦牟尼佛为佛教本师,阿弥陀佛为净土本宗。如果地方狭窄,就只供奉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为净土本宗,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供奉他,遵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就是供养释迦牟尼佛的心,等于已经供奉二尊。

  466.佛说净土法门,是哪些经典说的?

  净土一法,在经中有专说和散说。专说就是净土三经,散说见于各种大乘经典。

  467.助念人数少,中间休息时可用答录机暂时代替吗?

  这个办法未尝不可,但以不使往生者知道为妙,他一知道,引起分别心,就坏事了。

  468.我家建立一个念佛道场,早晚课诵都念《阿弥陀经》,没有念其他经典,是否可以?

  家庭念佛道场自然不能与丛林、寺庙相比,既然是自修,早晚课诵可以自定,如果专修净业,诵《阿弥陀经》就可以了。但开诵和结束种种仪式,如回向、礼拜等等,还是要如法进行,否则就欠庄严恭敬。

  469.念佛要做到一心不乱,但有首偈子说:“弥陀一句法中王,杂念纷纷亦无妨,万里浮云遮赤日,人间处处有余光。”这不是说不一心也可以吗?

  一心不乱是佛语,是圣言量,怎能不遵守?有杂念没有关系,是祖师方便说法,另有苦心,不可片面理解。它的原意是普劝念佛,怕人难求一心而退转,所以说出这首肯念就好的偈子。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心念佛就一生成就,乱心念佛就多生成就。只要能念佛,就种下了善根,久久熏习,就成一心了。能一心者,很好很好;不能一心者,念总比不念好,有了金刚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470.西方及二十八天是否真的存在?

  从现象来说,真实存在。如我们居住的地球,五大洲、六大洋,历历分明。从本质来说,我们这个世界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唯心而造,都是存在的假像。初学的人,从现象著手,容易觉悟本质,净宗就是这样的法门。

  471.莲池大师说:“怕事就关起门来念佛,不一定要入寺听讲。”这句话是否说不要宏法度生,也可以往生?这样不就趋向小乘了吗?

  不是大师教人趋向小乘,这是大师为小乘根器方便说法。寺中讲经人多,怕生是非,在家也有眷属、邻居、亲友,怎么办呢?随缘度化,劝大家念佛,不仍旧是度生吗?没有知识,没有口才,不要紧,只要常发惭愧心、慈悲心,往生就不会有障碍。

  472.极乐世界有化城,它有色相,有饮食,有六根作用,与三界不是一样吗?

  极乐世界有四土,即寂光、实报、方便、同居,寂光真实不变,其他三土都为应机度众而现。如果没有前三土,怎么能够进入寂光净土呢?凡事都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473.念佛人多拜神,会障碍临终往生吗?

  佛法平等,六道普度。只要念兹在兹,三轮体空,常与神接触,而不落印象,就不会有碍往生。如果是初学的人,经常接触,就难免不落印象,佛的种子还没有生根,先已进入了神的种子,自然有碍净业。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我们可以遵守。

  474.阿弥陀佛寿命无量,为什么观音菩萨还会继承佛位呢?

  经上说弥陀以后,是观音主教,观音以后,是势至主教。这是新旧交替,与寿命无关。好像旧总统下台,新总统主政,与他的寿命有什么关系呢?

  475.佛的法身既然遍满虚空,那么向虚空礼拜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向西方礼拜呢?

  无相念佛或实相念佛是最高功夫,它的本质就是即心即佛,念而无念,不是初学所宜。佛的法身遍满虚空是从本体上来说的,初学难以理解。经上说从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极乐世界,是真实不虚的,初学者依教奉行,自然能明了宇宙真相。从本质上来说,方位都是相对的,时空都是相对的,开悟的人明了万法皆空的宇宙真相,就无所谓向何方作礼的问题了。一般学者,不宜从此下手,还是依教奉行为好。

  476.罗汉和菩萨还有隔阴之迷吗?

  七地以前还有。

  477.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释迦牟尼佛八十八涅槃,其他或千或万,为什么佛的寿命有长有短呢?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不久住世间普度众生呢?

  佛有三身,众所周知。报身有始无终,应身有始有终,法身无始无终。佛不久住于世,是因为时间一久,众生就无难遭遇的想法。再说没有缘分,住世也无用。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城东老母,不想见佛。因此不是佛不想救度众生,而是众生自己不想解脱。

  478.有一位有修有证的老和尚,他说念佛念不…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451问~500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