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51問~100問

  51.普賢菩薩聽了淨土法門以後,就發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嗎?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聽到淨土法門,怎麼能夠發願導歸極樂呢?

  52.淨宗以外的其他經典不去作功課念誦,只作參考,可以嗎?

  修行貴在專一,參考不妨廣博,不專一淨功難以成就,不廣博道理難以明了。一旦選擇了淨土法門,就要矢志不渝地去努力修行,但是淨土是怎麼來的呢?又應該怎麼修行呢?這就需要我們廣博學習佛教經論,沒有叁藏經典作指路明燈,修行就會變成盲修瞎煉,誤入歧途,不可不慎啊!所以念佛與研經同樣重要。

  53.在家人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夫妻之間爲正淫。在發生關系時,竟然聖號浮現于心頭,像一個輪子一樣轉動,這時正是不念而自念。正在叁業不幹淨的地方,聖號突然出現,應該怎樣觀想?像這樣的問題,本來不敢啓問大德,恐怕猥汙佛學問答。但是想到後學有這樣的問題,其他道友也一定有這樣的問題。所以坦率地冒昧求問,請能解答。

  此時此景尚且能夠不忘淨念,可見平時用功之深。爲了避免不恭敬,應該趕快轉念。例如寶樹蓮花、樓閣金池,都可以觀想。這樣雖處穢境而不失淨念,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就不存在不恭敬的問題了。請你仔細體會其中的意思。

  54.做功課時常常遇到自己的孩子吵鬧,念頭不專一,心中起無明火,念完後按情節輕重懲打孩子。像這樣一瞬間的善惡,是否種下了不善的因數。如果不教訓孩子,吵由他吵,我外面雖善但內心動惡,也不是淨念。請問,有什麼好辦法對治嗎?

  念佛本來就是爲了斷除無名,只因爲念頭不專一又起無明,好像陰暗的月亮又添上了一層黑雲,千萬使不得。做完功課後教訓孩子,使他規矩一點,自然是好意,並非惡心,但應該恩威並施,獎懲結合,內心不可真正發怒。要反省自己,子女不守規矩,仍然是自己家教不嚴所致,是自己的業障,要發慚愧心,多責備自己。能夠這樣去觀想,就是調伏的一個好辦法。

  55.現在有兩個人,一個人專一念佛,一個人兼參念佛是誰。如果兩個人的信願相同,那麼誰往生的把握大?

  參念佛是誰,注重相信自己的力量,求生極樂世界;專一念佛,注重相信阿彌陀佛的力量。兩者的信仰已經不同了。既然信仰不同,又怎麼比較呢?能否成功,要看各人的努力程度。千經萬論,指歸淨土,修行淨土法門,是捷徑中的捷徑,還什麼懷疑呢?

  56.晚上睡覺的時候常常在夢中念佛而被驚醒,這是爲什麼呢?

  夢中能夠念佛,是念頭漸漸專一的好現象。

  57.念佛時常常回憶起幾年前或者更長時間以前從來沒有回憶過的事情,這是爲什麼?

  念佛功夫一加深,雜念自然減少,過去的事情就容易覺察了。

  58.正在念佛的時候,怎樣才算得上是信願懇切?

  相信叁界都是火坑,唯有念佛一條路才能走向極樂,可以脫離危險。在念佛這個時候,就是生死關頭,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斬斷,才能奔向極樂,稍一遲疑,就會落到火坑。這樣去觀想,就是信願懇切。

  59.古今的大德都說每天念佛的數目可增不可減,但我身爲軍人,處在戎伍之間,忙閑不定,請問有什麼好辦法方便嗎?

  作課有定散的分別,定課指早晚有一定儀規的功課,散指沒有一定的儀規,行住坐臥,一句佛號時刻記在心頭。戎伍之間,有時候固定念佛的時間少,散念的時間多,有時候固定念佛的時間多,散念的時間少,這都可以方便通融。

  60.近年我總爲念佛不能做到一心不亂而苦惱,現在我住進了醫院,我就抓住機會免了一切應酬,不再讀書,整天念佛,動也是佛,靜也是佛,時刻不忘佛號。這樣過了一個月,心中大爲輕松。現在每次念佛總覺得不想停口,越念越有味道,真是法喜充滿。請問這樣是否合乎佛法的要求?

  法喜充滿不論是修那種法門,都是需要的。

  61.念佛念到心境平靜時,常常發出至誠恭敬心,雖然在行動,但也好像在作五體投地的大禮拜。念佛貴在一心不亂,請問這種現象是否亂的現象?

  這是好現象,也是初步應存的念頭,現在暫時不要去唱高調。

  62.念佛時可以看著佛像或者西方嗎?還是眼睛閉著或者半閉著?

  不必拘泥,只是根據各人的情況,看那種方式最能收心,就采取那種方式。

  63.做完功課以後,念南無阿彌陀佛和念阿彌陀佛,那種功德大?

  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恭敬一些,念阿彌陀佛在方便的時候用。

  64.念佛漸漸能夠覺察心中動靜,但時有時失。淨宗成就是否靜存動無,就是心佛合一?

  念佛時能夠覺察動靜,在佛法裏面叫做寂而能照,失念就是不寂即不照。靜存動無,當然是好現象,但向更深一層來說,還是妄念罷了。

  65.就寢後,有時思潮起伏,難以入睡,只有念佛最爲理想,不知是否可以念?

  只宜默念。

  66.念佛的姿勢必須恭敬,有跪念和坐念等方式。但我作爲一個軍人,在軍隊中使用坐念的方式,別人就會感到奇怪。即使不使別人知道我在念佛,但我坐的姿勢與平常不同,也會發覺。如果保持平常姿勢,就難以使心境專一。如果躺著念佛,就沒有這些顧慮,心境也比較平靜,但又恐怕不恭敬。請問有什麼方便的辦法嗎?

  淨宗功課行住坐臥都可以實行,你到外面找個地方,按時散步念佛也可以。

  67.近四個月來,我對念佛忽然感興趣,除了做買賣以外,就專心念佛。現在連書本我也懶得看了,認爲多看書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專心讀書,而想專心念佛。這樣是否可行,還是二者都要看重?

  念佛和看書同時進行最好,修行要行解相應,行即是實踐,解即是理解,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既要有實踐,又要懂理論,理論是行動的指南,實踐必須與理論相結合。果然沒有時間,只要信願不退,單念佛也可以。一心念佛,信願不退,即合道妙,即是行解相應。凡夫念佛,不達一心,容易退心,所以必須多看書,以增強信心。世有所謂愚夫愚婦念佛,並不識字,一心念佛,同樣往生。此實際是有大善根因緣,雖不識字,卻能一心念佛,無分別心,即達一心不亂,怎麼能不往生呢?但世上這樣的愚夫愚婦又真正有多少呢?所以,末法時代不看經聽經,欲得解脫,無有是處。

  68.念佛功德無量,不念出聲,只在心中默念,是否和出聲功德相同?另外一個問題是,今天的人念佛可以往生西方,那麼佛陀之所以成佛念誰呢?如果誰也不念,那麼他又是怎麼成佛的?

  念佛沒有出聲不出聲的分別。佛度衆生,有無量法門,念佛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方法。居士所說的“誰也不念”,叫做“無念叁昧”,正是佛法,但一般人做不到。念佛念到最高境界,也是“誰也不念”的“無念叁昧”境界。這個“誰”就是“一切”的意思。

  69.常常聽說念佛人著魔,心裏很生疑惑,難道佛不加持嗎?

  魔由自心生,這一定是念不如法,或者是心不清淨。有了這兩個原因,就與佛産生了隔離,佛怎麼還能加持呢?但是見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然消滅,不能爲害。以後功夫反而更進一層,所謂不受魔難,難以成佛啊!

  70.信佛的人,時常要有慈悲心,沒有時間靜修,觀像默念,是否能夠成就?

  行住坐臥默念一句佛號,淨念相繼,就會成就。

  71.念佛是高聲好,還是低聲好?

  高聲治昏沈,低聲治散亂,各有好處。做功課時,可以靈活選用,不必拘泥。

  72.我們佛教徒,在念佛時往往不能記住念了多少數目,用什麼方法能夠確定?

  拿念珠計數念佛。

  73.念佛已經念到心念心聽的程度,可以在念佛時再增加觀想西方叁聖嗎?

  果然能夠做到心念心聽,就已經漸漸專一了,何必還要另開爐竈呢?愚人念佛,不太老實,總想要發現什麼新方法。一心念佛,莫換題目。

  74.念佛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的用意是什麼?

  可用可不用,佛珠就是用來計數的。

  75.在專心念佛,不知爲什麼雜念突然出現,有什麼好辦法清除嗎?

  這是功夫問題,只要按照發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印于心的辦法,持之以恒,自然有雲開月現的日子。

  76.念佛時感覺心酸想哭,不知是什麼緣故?

  這是心誠的表現,所謂感激流涕啊!

  77.平時念佛必須一心稱念佛號,才能感應道交。如果臨終的時候,六神無主,雖然能夠念佛,但做不到專一,是否有礙往生?

  平素果然念佛得力,臨終自然能夠作主。雖然做不到專一,但只要不失正念,就不會阻礙往生。

  78.平素精神散亂,不能安定,默念佛號,又起妄想,請問有什麼好辦法嗎?

  念佛必須是從心發起,口出佛號,耳聽佛聲,如此周而複始,清清楚楚,久而久之,思想就能集中到一處了。

  79.唐朝大詩人白樂天寫的淨土頌中說:“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這叁個“達”字應該怎樣解釋?

  “達”就是通達的意思,達人就是心胸學問,一切都很開明的人。

  80.“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句話有兩個問題,一、念佛是不是方便?二、心開是不是明心見性?

  念佛法門,既可說真實,又可說方便。經上說“無有定法”,又說:“此法非實非虛”。專心念佛是如來最好的方便法門,以念佛一門深入,所以不借其他方便法門。心開即是回歸如來本性,也就是明心見性。

  81.念佛怎樣才叫做“過分著相”?

  念佛有入門和深入的區別,有事念和理念兩種念法。事念適宜于初機,理念適宜于深入。事屬于相,理屬于性。事從理起,全事即理;相從性生,全相即性。念佛從事和相上著手,就很容易深入下去。是否著相,都是方法,不要固執。

  82.過分著相念佛有什麼弊病?

  過分就是全分,過分著相就是全相即性。所以不要把過分著相理解錯了,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不執著念佛,叁心二意,何日才能成就?真正全心投入念佛,什麼都忘了,正是全相即性,真如本性即全體顯露。

  83.我對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和阿彌陀佛相好光明,日夜思念,非常羨慕,是不是也叫做過分著相?

  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性”與“理”即是所謂“空”,“相”與“事”即是所謂“有”,“空”與“有”是辯證統一的,空不是什麼也沒有,真空妙有,萬事萬物都起源于空,又回歸于空。念佛即是“有”,日夜思念,什麼都忘了,即是“空”。“空”即是叁昧境界,即是與佛感應道交。

  84.念佛的時候,常常生起悲哀的感覺,這是什麼境界?

  這是心誠所感,慈悲的流露。雖然是好現象,但是也應該用定力控製,使心情輕松安詳。

  85.念佛念到清淨大海衆菩薩的時候,應該怎樣觀想?

  依照所念的內容觀想。

  86.放下萬緣,不生喜怒哀樂,不知道生起來的時候,應該怎樣辦?

  放下萬緣就是心不跟隨外面的境界轉動,喜怒哀樂是心隨外境轉動而産生種種分別的感情。您說放下萬緣,但是又依境而轉,産生喜怒哀樂種種不同的感情,粗略的來看,已經叁轉境界。明白了這個情況,就應該在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迅速斬斷攀緣的心理,這樣就回歸到寂靜了。

  87.念佛以什麼方式爲好,到底是高聲念好,還是默念,或者金剛念好?

  這個問題不必拘泥,要靈活機動。昏沈的時候,就采取高聲念的方式,用以振奮精神;散亂的時候,就采取金剛念或默念的方式,用以集中思想;止靜、睡眠或大小便的時候,就采取默念的方式,以便適應環境。

  88.念佛的方法有追頂念佛、反聞念佛、數十念佛等等,目的都是在于達到淨念相繼,一心不亂。應該選擇哪一種方法才容易達到這個目的呢?

  應該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自靈岩大師以來,多采取數十念佛的方法。

  89.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只在心中?

  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雖然在心中,卻又實有其事。同樣,娑婆世界,也不離開一心而存在。

  90.印光大師往生後,拜墊上留下了大師的影子(《永思集》有記載),這是什麼道理?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例如古樹鋸開以後,曾經發現了佛菩薩的像。

  91.怎樣才能達到念佛叁昧境界?它的表現和效用怎麼樣?

  只有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持之以恒,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日子。它的表現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效用就是一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92.念佛念到叁際念斷是什麼境界?

  這就叫做無念叁昧。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正常《金剛經》所說的境界。

  93.禅宗修行,如果出現外相,就都叫做魔境。淨宗念佛出現外相,是否也是魔境?

  所修和所得必須相應,才不會出錯。禅宗悟心,真如無相,若有所見,都是虛妄。淨宗依照經典念佛觀佛,若有現相,與經相合,就是相應,不能稱爲魔境。如果與經典相違背,才能稱爲邪境。

  94.憨山大師說:“一心稱名,當然是正行。但輔以觀相,就更加穩密。”印光大師說:“專一持名,不必觀相。”這兩種方法,應該選擇哪種方法?是否兩種方法都可以呢?

  你喜歡哪種方法,就采用哪種方法。

  95.書上說:禅是淨土的禅,淨土是禅的淨土。如此說來,淨土屬于禅嗎?

  這兩句話是一反一正的理論,爲融彙禅淨立言,不能單念一句,若疑下句是淨屬于禅,上句難道不是禅屬于淨嗎?它說明了禅與淨的辯證統一的關系。佛法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路線有所不同,而方向是一致的。

  96.《阿彌陀經》說“一生補處”,不知是什麼意思?

  處是指佛位,補就是候補。其他世界,證到佛果,候補佛位,必須經曆多劫,極樂只須一生,就能證到候補佛位。

  97.什麼叫做開靜?開靜是個什麼境界?

  繞佛坐念以後,忽然止聲靜默,就叫做止靜,再引磬開念,就叫做開靜。

  98.觀經說:“觀像時,先觀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轉……”,經仔細沈思,始終不明白八棱旋轉成什麼樣子,請指教。

  例如觀丈六金身時,兩眉中間的白毫,像大拇指粗的繩子,不作圓形,作八棱的長繩想,再想此繩向右盤旋,結作珠形,就是佛頂珠。

  99.念佛止靜應該怎樣去做?

  念佛止靜有觀想的辦法,古代大德也有主張淨念只管相繼。因爲妄念止于口,但並沒有止于心,所以不取一念不起的辦法。淨念相繼,本來是有念,如果強迫無念,只這一用力,就又是妄念了。只要念得清楚,妄念自然漸漸消失。

  100.念佛時雖聲音很細微,但聽起來好像是鍾鳴,這樣是不是貪戀靜境?

  這是高度入靜的表現。

  

  

《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51問~100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