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親子關系面對面

  覺情書:聖嚴法師談世間情 

  聖嚴法師

  第叁篇 與生俱來的親情 - 親子關系面對面

  

    親子關系面對面

  

  問:《父母恩重難報經》裏的「十恩」,詳盡描繪親恩的偉大,做子女的是不是也能回報呢?

  

  答:在佛經裏,都是鼓勵兒女要孝順父母,卻沒有強調父母要如何愛孩子,這不是不主張父母應該愛孩子,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條件,是自然的,這份感情是與生俱來的。

  

  但是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態度,往往是小的時候需要父母、倚賴父母,長大以後漸漸學習獨立,開始自己思考,有獨立的行動和生活方式,就不需要父母了!然而,當我們成年獨立時,父母也年老了,這時最需要我們的奉養。

  

  中國儒家中的五倫思想,第一倫就是說到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佛經裏也特別重視孝順父母,比喻說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所生,即使父母沒有養育我們,父母對我們的恩情仍深如海。這是形容無論怎麼報答父母,都沒辦法報答完盡。

  

  另外,還有一個比喻,是要我們把父母挑在肩頭上,一邊是父親,一邊是母親。父親、母親若不能走路了,照顧他們的責任就在我們的肩頭上,我們一輩子、兩輩子,一百輩子都這樣服侍父母,也還不夠報答父母親的生身之恩。

  

  佛法雖然是講出世,但是必須先把「人」應盡的本分做好。不孝順父母的人,可能連做人都有問題。連父母都不孝順,對自己配偶的感情,可能也只是功利性質的愛,不是沒有條件的付出;對朋友之間,可能更是寡情不義。所以,講到道德標准,第一個標准就是親情。

  

  問:我們常聽說孩子出生是來討債的,父母和子女的關系真的是相欠債嗎?

  

  答:這種說法是中國人的一種通俗講法,站在佛教的立場,親子關系是從無量世以來彼此結了緣而成爲一家人,結緣的時候,可能在互動之間有過傷害或幫助,這互相的幫助或傷害,有的多、有的少。若是彼此幫助得多,親情就會相當濃厚。

  

  不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完全一點摩擦也沒有的情形很少,因爲彼此都是凡夫,也都有煩惱,總是會有一些摩擦。雖然彼此之間有幫助,但也常發生摩擦,因此也就會相互虧欠了。在彼此互欠的關系裏,不是哪一個是欠債的債主,或哪一個是負債的人,而是互欠。

  

  當孩子難帶時,我們所付出的苦心更是加倍,此時也最能體會「父母恩重難報」呀!所以,我常常跟父母們說:「孩子難帶,你才知道做父母不容易,也才知道自己小的時候,父母多會帶自己,此時更能感恩父母。」

  

  遇到不好帶的孩子,才知道要感恩父母,當自己也學會很多方法、耐心把孩子帶大,自己也能成長得更多;遇到小孩很好帶,這表示孩子是來報恩的,不用花太大的力氣,他一下子就長大了!這怎麼能說他是來討債的?

  

  所以,從這兩方面思考,孩子都不是來討債的,他們是來幫助自己,是菩薩、恩人,是來報恩的。

  

  問:法師經常在東西方社會奔走傳法,是否曾觀察過這兩種社會裏,親子關系的異同?有沒有可以相互學習的地方?

  

  答:西方社會裏的父母較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譬如在西方,如果父母有很好的職業,而兒女沒有,父母不會擔心;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讀書,孩子不喜歡,父母也不會逼迫孩子一定要讀書。西方父母的態度是,孩子自己覺得生活得快樂就好,要怎麼生活,讓孩子自己負責,父母不會替他們規畫未來,他們自己會找出路。

  

  但中國社會裏的父母有一個優點,就是拚命的要孩子補習,讓他們去學很多才藝,連周末的時間都不放過,這樣對孩子長大出社會以後有一點用處,因爲懂得滿多的!不過這還是有問題,因爲孩子對于自己究竟要選擇哪一條路,可能還是不清楚。

  

  身爲父母,最好能懂得孩子的個性與特質,讓孩子發展出興趣、職業與志向的專長。興趣是爲了娛樂、怡情,職業是爲了未來謀生,志向則是發展理想;藉由觀察孩子並全盤思考、了解以後,可以培養孩子讓他們自己獨立發展。

  

  通常孩子到了十叁、四歲之後,會有個叛逆的階段,有的更早一些,在小學高年級就開始叛逆。這樣的孩子,要好好輔導,跟他們做朋友,了解、發掘他們的潛能是什麼,好好的培養。

  

  以我自己爲例,碰到數學就頭痛,這不見得是因爲沒有數學的才能,只是從小讓老師嚇怕了,時常被老師罵:「笨啊,你連這都不懂!」讓我更是一碰數學就怕,就會去想:「反正我笨,就幹脆不碰數學,天底下還有很多我可以做的事。」

  

  中國儒家講因材施教,在佛教的說法是「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衆生是千差萬別、有不同的類別,每一個衆生都是不一樣的根性,有著不同的根器,要適當的、恰到好處的施以教育,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