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帝選中的人能被召至天國,其他的人都將被丟進煉獄,愛與罰、善與惡,不是基于人類的道德,而是出乎上帝的大能或權威,基督教強調信者得救,倫理的矛盾與否,對他們不能構成問題。
佛法不是如此,佛能救濟衆生,這是誘導、啓開衆生自己來去惡向善,再自有漏善而至無漏善,也就是從不造叁惡道的因爲起點,繼續努力則修人天福報,成爲有漏善。再修菩薩道乃至于佛道,成爲無漏善,即是徹底滅罪。
經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罪是由于造作惡業所成,又叫做煩惱垢和罪垢。罪的完成必須有叁個條件:有心犯罪、知道是犯罪、確已犯了罪。比如殺人,預謀殺人、知道是殺人而真的殺人,如缺其一,便不成爲重罪或不成爲犯罪,其中最主要的是意念。若未預謀殺人,也不知道是殺人,而人被殺了,不算犯殺人戒。比如心狂意亂,失去理智的人,雖殺人不犯殺人罪。
念佛的人,心向于佛,只此一念已超叁界;如果第二念忘掉了念佛,則仍在叁界。念佛心與佛相印,則遠離無量罪業,念念念佛,念念離無量罪業,永遠念佛則不受叁界果報。
滅罪的意思,第一層次是遠離罪惡的業因,第二層是不受罪的果報。所謂不受果報,也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已得解脫之人,雖受叁界身,不以爲苦,所以,等于沒有果報;第二是罪業種子久久沒有機會受報,就如植物的種子置于石頭之上,曝于烈日之下,久了自然失去發芽的功能。
□帶業往生等于逃債嗎?
所謂帶業往生,是淨土行者的觀念,但在淨土經典裏面,不曾出現過這樣的名詞。所以,數年前曾有密教的瑜伽士和顯教的淨土行者之間,發生了一場“消業往生”和“帶業往生”的論戰。不過,根據《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中說到,凡夫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仰仗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大誓願力,雖曾造大惡業,也能往生彼國。因此,中國淨土行者就倡出帶業往生之說。
以通途而言,菩薩以願力來世間救度衆生,凡夫以業力來世間接受果報。在接受果報的同時又再造業,不論造的是善業或惡業,均不能出離叁界。造大惡業則下墮叁塗受罪報;造大善業則上升天界享天福;若既造善業也造惡業,則生人間和神道,既受苦報也享福報,且苦多樂少。唯有修行清淨的解脫業,也就是除了五戒、十善的善業外,再加上修定和慧,直至煩惱斷除爲止,才能出離生死、永出叁界。
而淨土法門是殊勝方便,可仰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而橫出叁界;凡是能夠深信而發切願,願生彼佛淨土者,縱有生死重罪、無數惡業,亦能往生彼佛的極樂世界。其後繼續薰聞佛法、增長菩提。到了彼佛國土,由于環境殊勝,不但沒有再造惡業的機會,且經過長期的薰聞,使先前所造的惡業種子,也逐漸萎縮,不再發芽、生長而接受果報了。以上就是“帶業往生”的理論。
當然在西方淨土,修到位階不退,證得聖果,再還入娑婆,現種種身相,度種種衆生,其可托胎化生,可變化化生。若托胎化生,一樣得接受和凡夫衆生相同的身體和環境,一樣會受到衆生所受的種種苦痛交迫、煎熬。此對衆生而言,乃屬業報,但對這些乘願再來的聖者而言,雖然也是受報,卻不以爲苦。所以,雖帶業往生,卻未曾逃債,雖身受果報,卻與凡夫衆生大異其趣。
可見,如不往生淨土,便將永遠流轉于生死苦海之中,一再地造業受報,受報造業,循環不已,稱爲流轉。若能往生淨土,帶業而去,消業而還,再來世間受報,已經沒有苦果的實質,而僅有類似于果報的現象。因此,我們也不妨相信帶業往生、消業受報的觀念。但這和造業受報的凡夫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爲一個是自主的,以願力來度衆生;一個是受業力牽製的,不能自主,是出于苦果和苦因的循環再循環。
不過,密教另有一套理論,認爲可以修持密法,或以某一大修行者的加持力,能即身消除一切業障,而以清淨無障之身心,往生佛國。看來相當迷人,實則此乃與一神教的神力贖罪、代罪、消罪、免罪的觀念有點相似,與根本佛法的因果觀念不甚相應。
□何謂念佛至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這句話,出于《阿彌陀經》,在《遺教經》中也說到“製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不亂的意思是屬于修定的法門之一,又稱念佛叁昧,或稱般舟叁昧,或稱一行叁昧。在晉譯《華嚴經》卷四十六〈入法界品〉中,列有二十一種念佛叁昧;而《阿彌陀經》則說若一日乃至七日,專持“阿彌陀佛”名號,能得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心是對散心說的。若一方面口中念佛名號,一方面心中還有種種妄想,那是散心念佛;如果念佛念到心口一致,沒有雜亂妄想,只有佛號的相續,念念之間,只有佛號,不念而自念,這便與《楞嚴經》所說,“淨念相繼”的功夫吻合。
根據明末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所示,一心可分爲“事一心”和“理一心”。所謂“事一心”也就是心無雜念、心口相應,念念是佛號。自己知道在念佛,而且有佛號可念,便是一心念佛,或稱全心念佛。由于專心念佛,即能達成禅宗所謂“功夫成片”的層次了。再深一層說,才是叁昧或定的程度,也就是忘我的覺受現前。
所謂“理一心”即是與理相應,親見阿彌陀佛的法身,彌陀即是自性,西方不離方寸,那就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境界現前。“事一心”屬于禅觀、禅定的層次;“理一心”則是禅悟的層次,這都是禅淨雙修的結果。以淨土的念佛爲入門,達成叁昧及了悟解脫的目的。
通常所說的一心不亂,應該是指專心一意的意思。于念佛時,心系佛號、口持其名、耳聞其聲、心無二用,即爲一心,則臨命終時,即能往生。
□念佛的人見到瑞相怎麼辦?
念佛法門是屬于有相的。《觀無量壽經》的出現,就是因爲釋迦世尊時代的惡王阿阇世,篡奪王位,幽禁他的父王頻婆娑羅及母後韋提希。韋提希在被幽禁處,祈禱釋迦世尊前來慰問說法,釋尊應其所感,而以神通于韋提希夫人面前示現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夫人特選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佛陀便爲她說了求生彼國的十六種修持法門。于是韋提希夫人和她的五百位侍女,均證得無生法忍,而得以往生彼國。
該經介紹的往生西方淨土,共分爲九個等級。于臨命終時,則不論生何等級,均有見佛菩薩、, 見蓮華臺等瑞相現前。故在念佛過程中,若見到諸佛菩薩示現各種瑞相或淨土的依正莊嚴時,乃屬正常。
在《地藏經》所說的地藏菩薩在因地爲光目女時,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並設像供養,即夢見佛,放光開示,又親聞佛示現相告。另又在地藏菩薩作婆羅門女時,爲度其母,乃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形象,即聞彼佛于空中相告,囑其回家端坐思惟,系念彼佛名號,經一日一夜,即親至地獄。也說到,由于忏罪而能見覺華定自在如來,即是滅罪的瑞相。
如果平時念佛,不以求見瑞相爲目的,而是瑞相自現的話,那可能是好,也不一定是很好。見到瑞相能夠使人增長信心,因爲他有身曆其境的體驗,即有真實的感受。倘若僅爲求見瑞相而念佛,念佛的心便不夠純淨,瑞相的出現就可能是心神恍惚所産生的幻象了。
在心理受到刺激、頭腦過分勞累或迫切期待、追求靈驗的情況下,很容易會産生幻象。輕者成爲神經質,嚴重則成狂亂的魔障,那時,就需要相當小心了。又由于虔誠心的感應或企求心的真切下,也可能出現瑞相的幻境;也有可能是由于知見不正、心態不清,所以引來魔擾。
因此,從正信的佛法而言,念佛的目的不在求其瑞相的現前,如果見光、見華、聞香、聞聲,例如見極樂勝景、見諸佛菩薩,只要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只管一心念佛,這樣是最安全的。
又若臨終見相,不是出于想像,而是自然感得,此將在下一篇談到。
萬一念佛時常出現瑞相,這並非好事,因爲會使得念佛者無法專精念佛,甚至誤導使其離開佛法而成爲鬼神用來做爲表現異能、宣說外道思想的工具。如果自己無法辨明邪正,那就不去理它,只要把注意力隨時置于佛號,瑞相自然會消失;如果被它緊纏不放,無法擺脫時,最好去請教高僧大德居士們,依據正信的法義予以開導。
□臨命終時見瑞相就表示解脫嗎?
可能是解脫,但多半不是。所謂臨命終時顯現的瑞相,是指奇香彌漫、天樂鳴空、光環、光束、光團的顯現,佛菩薩影像現形、鳥獸齊鳴、香花乍開、草木變色、風雲變化、雷電交作、遺體柔軟,乃至火化後出現舍利子等。這些都是由于修善、積德的福德相。在生之際,爲人正直,多行布施,死時即有可能出現瑞相,死後就成爲大福德的鬼神。
如果罪神並行,而福多于罪,貪嗔未除,即成爲大力的鬼;如果貪嗔輕微、福德增上,就生爲欲界的天神;如果修行佛法,戒、定、慧叁學並重,縱然不出叁界,也會生爲欲界的忉利天和色界的五淨居天。在生天以後,依舊能夠見佛聞法,供養十方一切諸佛,常和諸大菩薩聚會一處,漸漸而得出離叁界、解脫生死。如果受持叁皈五戒,精進念佛,一心向往極樂世界,命終之時,即得往生彼國。當然十方世界有無量諸佛,求願往生,均有可能。
由以上可見,只要能夠在人間積福、修善就能夠不墮叁塗,而能生于人間、天上,命終之時,多少會有些瑞相;縱然生于鬼道,由于福德之力,于臨命終時,也能發生若幹瑞相。有的瑞相只是亡者命終時的自見,有的瑞相能讓多人共見乃至衆人皆見,甚至可用攝影、錄音等所需的工具、設施錄置下來,如此一來,則更可産生令人起信的效果。
至于身體柔軟、面色如生,當然是屬善相,可得生天。但也有可能是大力魔神,藉此顯露其神異,而非亡者本身的功德。其主要目的,是爲了表現他們本身大勢、大能的神力,以吸引更多的信徒來崇拜、敬仰他們。至于其他的瑞相,即可以此類推。
從原則上說,瑞…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