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並不是壞事,它能夠鼓勵衆人去惡向善,但並不表示有瑞相就是得到解脫;解脫乃在心相,不在物相;物相尚在有相、有爲、有漏的層次,直須到心中無物、無相才能得解脫。《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解脫是離相不著相的;心中既無相,心外是否尚有瑞相已不重要了。
但是也不能說,臨命終時讓人見到瑞相,即表示其未得解脫。比如釋迦世尊最後入涅槃時,即有種種瑞相。曆代的高僧大德圓寂時,通常也有瑞相。這多半不是他們本人的表現,而是護法龍天表示歡喜,表示哀傷;歡喜有人得大解脫,哀傷解脫之人已經遠行。既然瑞相多半出自于諸神的神力顯現,與命終之人雖有關系,但並不重要。而且雖對于他人有生信和鼓勵的作用,但也不能就此肯定即是解脫的表征。
相反的,臨終現惡相,不一定證明是未得解脫。例如目犍連、優陀夷、蓮花色等大阿羅漢,臨命終時是被人打死,或棄于糞坑,這是他們往昔的業報所致,與此生的解脫無關。
□如何辨明臨命終時的魔境和接引?
若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爲實相無相,故有相的淨土都屬于界內,不屬界外,那就是人間的淨土或天國淨土,而不是叁界之外的佛國報土。
所以,古來即有大德以爲西方彌陀淨土,是屬于方便土,或者是凡聖同居土,不是佛的實報土。但是唐朝的善導大師,主張以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所成的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凡夫若無法從有相的修行實證無相而進入實報土,也可因阿彌陀佛的願力帶業進入佛的實報土;只是若尚未證入實相而直生阿彌佛陀的實報土,他將無法親見彌陀的報身,只見化身,亦即在無相的報土,不妨有相的化身。
以佛菩薩接引往生而言,絕對是有相的,既是有相,則屬虛妄,既是虛妄,爲什麼願求往生呢?因爲如不往生淨土,在穢土中難保不造惡業;穢土的環境惡劣,惡多善少,好像孟母叁遷,是爲孩子得到向上的教育環境,求生淨土的道理,也是一樣。
如何知道是魔境的幹擾或是佛菩薩的接引?不在于臨命終時的觀察和認知,而在于平時的願心和修行。平時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且以修善、積福、持戒、修定和聞法等的薰習,成長善根力量,到臨命終時,自然感得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等的化身來臨。相反的,如果,錯將極樂世界認爲是藏汙納垢之所,把阿彌陀佛當作是包庇護短之鬼神,以貪心求生西方,以嗔心厭離娑婆,以愚疑心迷戀現身的妻子、兒女、父母等眷屬及財産、事業、名位等的身外之物,如此之人,臨命終時雖然願求往生彌陀佛國,但他們的本意和彌陀的本願相違,就很可能是魔鬼來臨而現佛菩薩的形相。此時唯一能夠補救的辦法,是請有緣的大善知識予以臨命終時的開導,以期徹底放下萬緣,一心向往清淨的佛國,便可轉魔境爲淨相了。
□什麼是中陰身?
中陰又叫中蘊、中有,就是五陰和五蘊的意思。所謂陰和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五種,乃叁界衆生生命的組合元素。陰是唐以前的舊譯,蘊是唐以後的新譯。叁界衆生稱爲二十五有,所謂有,就是有五蘊;不出叁界是被五蘊所困,解脫生死即是出離五蘊的叁界。
中國民間說:“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把佛教的五蘊改爲中國思想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其實,五行的相生相克僅屬于物質世界。佛教的五蘊之色蘊就涵蓋了全部的五行,其余的四蘊則屬于精神世界。精神與物質的結合,就成爲叁界衆生的活動現象。
根據《俱舍論》第十卷,中陰身有五個名字,分別是:意生身、求生、食香、中有、起,這是依據其性質分的。如:依意求生得化身,因而稱“意生身”;又因其經常喜好尋察當生之處,而名“求生”;依各種喜愛的氣味來維持和營養他們的身體,故名“食香”;因爲是處于從此生的敗壞到另一生出現之間的過渡期,所以叫“中有”;他能夠産生生命過程中的另一個身體,而他本身卻是不藉父母等緣,乃自然而生,因此又稱爲“起”。
有福報的中陰身是以好的香氣爲滋生的食物,無福的中陰身是以惡臭的氣味爲滋生的食物。凡是中陰身都有神通,能夠見到肉眼所不能見到的事物。中陰身的階段究竟能維持多少時間?有不同的說法:有說一直到另一期生命的開始爲止,不論多久都叫中陰身;有說中陰身的生命只有七天,他可以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一次又一次地受生爲中陰身。但是古來佛教所相信的,是根據《大毗婆娑論》所說的,人死之後七七日間爲中陰,因此而有在人死之後七七日內設齋供養,做布施功德,祈禱冥福,超度亡靈等的佛事,相沿成爲一般的佛教信仰。
其實,人死之後,在另一期生命的出生之前,叫做中陰。叁界、六道所有衆生,死此生彼,都經過中陰的階段;但無色界衆生是定境,沒有色蘊,所以沒有中陰。以《大寶積經》第五十六卷〈入胎藏會〉所說,由地獄衆生而轉的中陰,容貌醜陋,如燒焦的枯木;由傍生而轉的中陰,其色如煙;由餓鬼所轉的中陰,其色如水;欲界的人及天所轉的中陰,帶有金色;色界衆生所轉的中陰,形色鮮白。因此,中陰身的形狀有兩手、兩腳、四腳、多腳,或者沒有腳,都是隨著他們生前的形相,而顯出同類的身相。又根據《俱舍論》第九卷說,欲界中人的中陰,身量像五、六歲的兒童。欲界的菩薩之中陰則如壯年人的身量且相貌傑出,當其入胎投生時,必有光明照耀。而色界天人的中陰,則形量圓滿和他生前相同。
根據《大乘義章》第八卷說,欲、色二界衆生一般皆有中陰身,唯上善及重惡衆生,死後立即往生淨土,轉生善類,或直墮地獄及餓鬼趣,所以沒有中陰。以重惡衆生的業感而言,唯造五逆罪者沒有中陰。
又根據《釋淨土群疑論》卷二,也有兩種見解:一說往生淨土,不經中陰,因爲命終之時,即生于蓮花中,所以不應有中陰;另一說則是,往生淨土之人,從此穢土而生彼淨土,是死此而生彼,在這中間當有中陰,不過雖經十萬億佛土,僅如彈指頃,沿途以諸佛國土的香飯之氣滋養其中陰身。這些說法雖不盡相同,但都表示了中陰身的存在。
從以上的經論資料所見,凡是衆生,若在欲界與色界,除了大善大惡能于死後直升直墮之外,都會經過中陰身的階段。他不屬于任何一道,當他所待投生的因緣成熟,就會以入胎和化生的方式確定投生的類別。
在未投生之前,可有轉變其投生類別的方法。例如得聞佛法,或親屬爲其祈福供養,做種種佛事,便能影響這一中陰身的前途上升;如果由于積怨難消,再加上親友和仇敵的幹擾,也會使得中陰身改變方向而墮于惡道。所以西藏密宗特別重視中陰身救度法;即在顯教,也主張臨終的助念和七七的超度。以佛法來救濟中陰,是召請中陰身來聽聞佛法,化解心結,減輕煩惱,也以佛法的力量使得有緣的鬼神歡喜,以此爲其結善緣的功德達到超度的效果。
至于上善與極惡之人其所以沒有中陰身的原因,是在于他們沒有等待因緣的必要。就好像有人在大學還沒畢業時,已經辦好出國留學的手續,或已被公司、行號、機關預聘,畢業之後,不需要等待工作機會,或到處找工作,這也許是他們的家庭背景或學業成績優于一般學生所致。相反的,如果出生便爲豬、牛、羊等的家畜,表示出生以後,已經決定了他們被人宰殺,做爲食物的命運。因此,如果積極修行、努力爲善、信心深厚、願力堅固,就沒有墮落叁塗的恐懼。只要以信願和修行的力量自利利人,上求下化,便會依信心往生淨土,依願心修菩薩道,不論生于佛國,或生于娑婆,都是直來直往,毫無旁徨、等待的現象,所以,對信願具足的佛教徒而言,並沒有中陰身的過程,也不必要他人以中陰身救度法來超度。
□嬰靈作祟之說有根據嗎?
近幾年來,臺灣,乃至其他華人地區,流行著一種嬰靈信仰的傳說。所謂嬰靈,包括人工流産、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即夭折的嬰兒靈魂。據說,如果不予超度,他們便會以種種方式或現象,來危害其親屬以及跟他們有冤的人,以致造成家庭的不安,社會的恐懼等。這些都是由于節育,以及婚前懷孕或非婚懷孕等的風氣,所帶來的精神負擔。
因而有某些人士,于報刊連續登出“嬰靈供養”的大幅廣告,宣稱能夠爲人超度嬰靈,解救嬰靈造成的困擾問題,並引《長壽經》爲證。又有人傳出,能以符咒將嬰靈練成嬰兵,以嬰兵來探聽他人的隱私,傳遞消息。甚至能夠驅使嬰兵殺人于千裏之外,而不留下一絲痕迹。類似的傳說,當然不是佛教的主張,也不是任何一個曆史時代和特定的地區,所流傳過的信仰。
自從嬰靈之說流傳以來,除了人工流産過的父母與家庭受到困擾外,一般人遇到一些物質和精神上的意外現象,也會疑神疑鬼,認爲是嬰靈作祟。好像我們生活的空間,到處都有嬰靈正等待機會,對人下手似的。其實以佛法的觀點而言,衆生是平等的,人的生命雖然有長有短,死亡之後卻都相同,成人死後是中陰身、嬰兒死後也是中陰身。經過四十九天之後,他們已經轉生,或生人、天,或爲鬼神,或爲地獄和傍生中的衆生,不會老是以嬰兒的靈體在人間作祟的。
的確也有一些人杯弓蛇影,認爲發現了嬰靈附身,糾纏不休,冤魂不散的現象。但這多半是出于心理的因素,即使真有外在的靈力幹擾,也不能說就是來自嬰靈。總之,不論是否受到鬼神靈力的幹擾,都不能肯定說是出于嬰靈的作祟。
人們對于嬰靈之說的恐慌,可能是從幼兒心態的觀點來看。如有些幼兒不可理喻,嬰兒更是無知,他們吵鬧不休的時候,父母只有哄他們。尤其遇到難帶的嬰兒,終日哭鬧,整夜不眠,不是爲了肚子餓,也不是爲了不舒服,就是要人陪著他、注意他和照顧他。因此,一旦認爲是受到嬰靈的困擾時,也就束手無策;並認爲,即使爲他們誦經、替他們說法,他們也聽不懂,所以不受感化。
…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