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群疑▪P14

  ..續本文上一頁識。修行的層次越高,心眼作用的範圍越廣。凡夫經由父母所生的肉眼,能見的距離、範圍相當有限,太小、太大、太遠、太近,均非肉眼所能見,或太過黑暗或強烈的光度,也非肉眼所能適應。如果能得天眼,便能于物質世界中自在地觀察,而不受距離、體積、光度的限製。

  不過天也有層次:有地居天、空居天和禅定天。地居天就是一般民間所信的福德鬼神以及四天王和忉利天的天神;空居天是指耶摩天至他化自在的欲界天神;禅定天則指色界和無色界的二十二層次。層次越高,天眼的功能越多越大。所謂天眼的功能,是能見肉眼所不能見的事物,除了不受大小、距離、明暗的限製外,也不受遮隔隱藏或通透顯露的限製,它不需通過光影的反映,而是精神力的反射或折射作用。

  天眼有修得和報得的不同。一般的鬼神都有深淺程度不等的天眼,稱爲報得。因爲沒有肉體束縛的鬼神,只有靈力活動,減少了物體障礙。一般的靈媒,也就是爲鬼神所寄托、依附的人,這就是藉鬼神報得的天眼,而能見人所不能見的事物。對人類而言,修禅定或可得天眼;但禅定的目的卻不在于修得天眼,雖另有專修神通的方法,但若修得了天眼,也未必表示已入禅定。

  天眼的功能除了如上所說的以外,尚有能見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件現象。那是由于任何現象的發生,已經有它一定的因果關系,由于造下一定的業力,便會造成一定的果報,往往現象尚未發生,而發生那種現象的力量早已形成,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的加入,那就成了必將發生的事實。所以,具有天眼的人,能夠預知未來。天眼的能力越強,能見的未來越久遠,精確度也越高。

  所謂精確度,就是說明天眼並不可靠,只要一加入其他的因素,未來的事態未必就會産生他的預期結果。這好比兩位圍棋的棋士對奕,段數越高,所見棋目越多;段數越低,所見越少。但還沒有任何兩位棋力相當的棋士可以一上棋盤就已經知道勝負的結果。因爲世事變數太多,定數只是局部和短時間的現象,萬法因緣所生,緣變則變。所以佛法不執著天眼,也不鼓勵人爲了使用天眼而修成天眼。

  所謂五眼,除了肉眼、天眼外,尚有慧眼、法眼和佛眼。慧眼是羅漢所證,見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的征象,所以能出生死輪回,不受身心世界的束縛,離五蘊、出叁界。這和世間一般人所說“慧眼識英雄”、“慧眼獨具”的功能,顯然不同,世人所說的慧眼,是世間智慧,尚存有“我”的觀念,不過比較深澈、明銳、敏捷;而羅漢所具的慧眼是無我、無執的。

  法眼爲初地以上的菩薩所具,能見萬法的本性──法性,親證諸佛法身之一分,乃至多分,絕不是如一般人所說的具有法術之士就是具有法眼;略解佛法者也稱具有法眼。其實法眼和證法身有關,若是僅僅見性,尚不能稱爲具足法眼,而只能夠確信法眼的存在和法眼的功能。

  法身遍一切處、遍一切時,它非色、非無色,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說是,一切都是,也可說,一切都不是。有執著者,一切都不是;無執著者,一切都是。具足法眼的菩薩,稱爲法身大士,非凡夫所能想像。

  無我有兩種,分人無我和法無我。證人無我、離人我執,就是羅漢;證法無我,離法我執,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羅漢離人我執,得慧眼,出叁界;菩薩更進一步,離法我執,證法身、得法眼、雖住叁界,卻不爲生死所困,稱爲法身大士。有些附佛法的外道,動不動就說已得慧眼或法眼,其實他們連天眼都不是,而僅是氣脈運動的反射作用,或是得自鬼神的靈力而已。

  至于佛眼,具足前面四種眼的所有功能,它是智慧的全體,也就是大圓鏡智的本身,又稱爲大圓覺,也稱爲無上菩提。

  □佛教的授記觀念是什麼?

  授記(ryakarana)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是十二部經的一種,它的意思是預告,是佛對于已發心的衆生,預告其必將成佛者。本來在帝王製的時代,國王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多半會被預定爲王位的繼承者,在宣告其繼承的法定地位之時,也稱爲授記;而且,在印度需要取四大海水灌其頂,以召告天下,因此稱爲灌頂王子,這是意味著將來他能統治四海之內全部國土與人民。

  在佛經中的授記是指佛陀爲弟子們預告,親證菩提的時間,比如說《法華經》就有一品稱爲〈授記品〉,爲五百羅漢授記成佛,甚至爲惡名昭彰的提婆達多授成佛的記別。佛法的授記思想,在于證明人人都能成佛,不論何人,如能修行佛道,便可依據各人的根性和修行的法門以及勤惰的態度而判定成佛的遲早。

  誰夠資格接受佛的授記?必定是指位階不退的菩薩,因此,《法華經》中的羅漢,其實是大乘菩薩。不過授記不限于大乘,若修小乘法而證初果以上的聖者,也授必定證得阿羅漢果的記別;就像所謂初果將七返生死而證阿羅漢果,到叁果就住不還天,直證阿羅漢果,不再到人間來。

  佛能見一切衆生心行和修行的曆程,並了若指掌。等修行者已經位階不退,他的前程已經很明白,給予授記,不是預言,也不是猜測,更不是命定,只是像一位導遊爲旅行者從地圖上指出到達目的地的路線、距離以及時限遲早而已。通常學校的老師,對于正常的學生于入學之後,已經可以告訴他們在幾年之後,必將畢業,這其中沒有神秘色彩。

  在中國的禅宗,早期並沒有授記的行爲和儀式,到了晚近的叢林寺院,爲了選拔和預定主持寺院的後繼人選,在遴選之後,也會舉行授記禮式。因爲古代的傳法授記,傳的是心法、以心印心,心心相印,不需要儀式,更不需要文件的證明,接法的人,也不一定會接掌主持寺院的職位。而晚近以來,中國的禅林,授記時,有法卷的頒發,也未必是選拔已有證悟經驗的人,授記之後,目的在于傳承主持寺院的職位。所以,多半只有授記之名,而無授記之實,已經失去了傳法的本意,此不在本文討論之內。

  有若幹具有神秘經驗的修行者,往往好爲他人做授記式的預告,如果僅僅預言日常生活中必將發生的事,那是一般的靈媒、乩童都可以做到的神鬼活計,不足爲訓。如果爲他們的信從者授阿羅漢記或成佛記,那是打的大妄語,他自己非佛,何能爲人授成佛記、成阿羅漢記?如果他們自稱已經是佛,但在佛經中,沒有見到釋迦世尊預告,某人在彌勒菩薩成佛之前的某時代成佛爲人授記。釋迦世尊既然沒有爲他授記,何以他能夠爲人授記?時下有許多人自稱爲佛或大菩薩的再來,他們也能表現出慈悲和救濟衆生的態度,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卻爲大我慢所盤踞,其實是否定了釋迦世尊的教法,並非正信和正統的佛教;正信的叁寶弟子,應當有所監別。

  真正的大修行者,必定以凡夫的身分自許,否則,很可能成爲鬼神及魔道的伴侶。釋迦世尊強調在人間活動並具有人間身的佛,是人性本位的佛,是人格健全的佛,所乙太虛大師提倡“人成即佛成”。

  轉碼注:“授成佛的記別”的“別”應爲草字頭下面一個“別”字轉碼注:“必定證得阿羅漢果的記別”的“別”應爲草字頭下面一個“別”字

  □佛是萬能的嗎?

  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說明佛的智慧和福德深淺大小,“無知即全知,無能即全能”。無知並不等于愚疑,無能並不等于無力。有和無是一體的兩面,有存于無,無含容有;唯“無”能涵蓋全體,“有”則不論是多麼深廣、遠大,都是有限的,不能涵蓋一切。

  佛陀是福智圓滿的人,既是圓滿,便不能以形相來形容,也不能以有無來判斷。從他本身說,他就是全體,以全體的法界爲身,故稱爲法身。法界遍一切處,一切時,法身藏于法界的任何一個時空,已無自我中心的存在,而是以一切衆生善根福德的感應,隨處、隨時,以各種不同的形象、方式現前,那就成爲化身。既然是化身,就是局部的,受時空限製的,不能代表全體;既不是全知,也不是全能,只有具備善根福德因緣的衆生能夠接觸並感受到他的存在。

  但這不是佛的本來面目,而是衆生自己感應而得的結果。所以《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也就是說,以此全娑婆世界的衆生共同所有的善根,而感應到釋迦世尊的降世。

  因此,《法華經》說:釋迦是迹佛。所謂迹佛就是化身,本佛就是法身和報身;釋迦世尊既有生老病死和修道、成佛、入滅等等的現象,當然不是真佛。真佛無形、無相,而即一切形相。他跟泛神論的“神”,相近而不相同:泛神論的神是彌漫于一切時空,能夠被人愛,而不能愛人;法身的佛,彌漫于一切時空,即一切時空而不屬于任何一時空所限,具足一切智慧和福德的力量,能夠接受一切衆生的需求,做恰如其分的因應,而又如如不動,未有任何造作。所以,從法身及報身來講,他就是全知、全能而即無知、無能,從化身來講則不是。

  佛的全知、全能並不是等于神教所說的“萬能上帝”、“萬王之王”,因爲對衆生而言,佛不能改變衆生的業力,只能夠教化衆生自己努力來改變他們的命運,但也需要看衆生本身的條件。這在佛經中也有比喻,佛的慈悲如日光普照大地,不論衆生的根機大小,他是普遍地照耀,衆生所得的利益則千差萬別。與生俱來的瞎子雖然得到陽光照射,但未見過陽光是什麼。終生生于地下的昆蟲和陰暗處的微生物,雖然也能直接或間接受到陽光的利益,但它們也不能體會陽光爲何物。又如釋迦世尊在世的時候,在其遊行的化區,尚有好多人不知佛爲何許人也。叁世諸佛在因地行菩薩道之時,都發願度脫一切衆生;但諸佛已經成佛,還有無量的衆生未聞佛法,所以佛不是全能。

  當佛住世期間,也說過不能度無緣的人,不能轉衆生的定業。所以,在佛陀的祖國遭到鄰國琉璃王滅族的大屠殺時,也無法用神通加以救濟。但是佛能夠以佛法開導衆生,使衆生自己來修善、積福、消災、免難,因此,佛度衆生,實際上還是衆生自度,否則就違背自然的律則和因果的…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