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群疑▪P15

  ..續本文上一頁秩序。

  以佛的全知來講,他知道十法界一切衆生的叁世因果及因緣的關系,因爲佛不像衆生有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狹,他以任何一個時間、空間的點上,都知道全體的一切,因爲他的任何一點,對衆生而言,都即是全體的時空和空間;對佛而言,則非任一時間和空間所屬。

  衆生通過記憶而知道過去;神通乃憑感應而知道過去和未來;佛以全體的實證而知道一切,但不能在同一時間用語言加以說明。佛所見的空間和時間是全面的、整體的,沒有距離遠近和體積大小的,所以佛說任一衆生的過去和未來,佛都知道;但是雖以無量無數恒河沙劫,也說不能盡,所以,除了少數的例子,在佛經裏頭,並未逐一加以追溯。

  佛不多說過去和未來的事,只要掌握著當下的一念,實際上就是涵蓋著從衆生到成佛爲止的曆程,以及他活動空間的全部。因此,他以心爲理體,掌握理體原則,開發心的智慧,就能達到全知的目的。雖然全知,但不必說是萬能,因爲佛的境界叫做不可思、不可議,不可以用心意去思考、不可以用語言去議論。

  轉載注:“迹佛”的“迹”應爲ㄔㄨㄛ\部上一個“亦”

  □成佛以後也要受報嗎?

  是的,成佛以後也要受報,這從世間的聖人和偉人來看,也都有許多的不如意事可知。比如耶稣被他的門徒出賣,最後釘死于十字架;孔子絕糧于陳、蔡;文天

  祥受誅;美國的林肯和印度的甘地被刺身死;中山先生在倫敦蒙難等。因此,在釋迦牟尼佛成佛前後,也有好多魔難,比如六年的雪山修行以及最後的樹下降魔;另外托缽不得食,風寒而背痛,女人誣陷,他的弟子提婆達多落石傷其足;以釋迦族遭受滅亡而頭痛;臨涅槃前因誤食有毒的野菌而腹痛如絞等。佛的弟子更不用說,證得阿羅漢以後,也有受報的記錄,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和蓮花色比丘尼都是被人活活打死。

  這從東西方的宗教看,各有其理論和說法,所以聖人受難,正表現其偉大人格和偉大事業的成就之不易;基督教說耶稣是爲了人類贖罪,佛教則有不同的理論依據。這可以從兩個方向說:一是法身示現,以做爲凡夫的榜樣,表示凡夫也能成佛。佛由人成,所以,人類所有的苦、樂、禍、福,示現爲人間身的佛,也同樣有;雖他自己本身沒有苦、樂、禍、福的障礙,爲了誘導正在苦、樂、禍、福中的衆生走上修行佛法的大道,所以,方便示現同于一般的人類。

  人在人間必定有他的身體,有身體必定會遇到身體的所需和所忌,兩者産生沖突,就會發生魔難。所以,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如果不假辛勞而獲得佛果,不遇魔難而成爲佛,那就沒有修行的必要,也顯現不出聖人之偉大。所以,在佛成道之後,雖具足六通,圓證叁明,他還是在人間托缽、遊行,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同于人,生活所需也同于人,弟子向佛問訊的時候,也會說到:“衆生難度嗎?”“身體健康嗎?”確少見到佛陀使用神通來解決衆生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只是用智慧,以人間通用的方式,解決人間的問題。

  二是從最後身的菩薩或最後身的羅漢來講,他們從此以後,不再受到叁界中生死的約束和苦難的左右,因此,必須要把無始以來凡夫位中所造的一切不善業全部清理償還。這也等于佛世的時代,規定俗人,若發心出家,必須在清償了所有一切債務、責任和義務之後;若是犯罪、負債、父母不允、妻子或丈夫不許者,均不得出家。到目前爲止,要來我們寺院出家的人,也要求他們首先把所有一切世俗的錢財關系、感情關系,徹底清理之後,才可進入我們的寺院,而成爲走上出家身分的第一步。所以,在成佛之前的最後身菩薩,固然要接受往昔的業報,初成佛時,雖然心得自在,不再受到煩惱的困擾和苦樂的影響,但是他在沒有進入稱爲無余涅槃之前的身體,還是在人間活動,還是會受到物質世界的影響,那就是最後果報的承受。

  不過心得解脫的佛,身體雖然跟一般的常人一樣地受到痛、養等種種反應,但是不會因此而生起喜、怒、哀、樂的煩惱,所以,佛的受報和常人的受報迥然不同;受報是對因果負責,解脫是從煩惱得到自在。如果大乘羅漢、菩薩以及諸佛,乘願來到世間救濟衆生,那是化現,不是受報,從凡夫看他們,也有生、死、衰、老、病痛等的現象,他們卻未受到這些現象的困擾。

  □先度衆生還是先成佛?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閻浮衆生業感品〉的記載,地藏王菩薩在無量劫以前,曾爲一小國王,與其鄰國的國王爲友,當時兩國的人民,多造衆惡而不修善行,二王計議,廣設方便,救濟他們。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然後度脫如是衆生;另一國王發願先度此等罪苦衆生,令得安樂,至于菩提,然後自己成佛。發願早證佛道的國王,就是後來的一切智成就如來,已在距今無量阿僧只那由他不可說劫之前成佛;另一國王就是後來的地藏王菩薩,以迄于今,尚未成佛。

  由這兩個例子,所以有人要問:“究竟是先成佛道好?還是先度衆生好?”

  此與各人的本願有關,一切智成就如來,在因地作國王時所發誓願,只說早成佛道而度衆生,未說先成佛道後度衆生。也就是說,願他于菩薩道的圓滿之時,即成佛道,成佛之後,還度衆生,他在成佛後的壽命,長達六萬劫,當然被他所度的衆生,不可計量。當地藏菩薩,在因地做國王時,所發誓願是:不願早成佛道,而願先度一切衆生,故迄于今,仍是菩薩身分。未願遵循通常菩薩道之叁祇百劫的時限,這是出于他個人的悲願,不是說衆生成佛,都要像地藏菩薩,或者都要像一切智成就如來。

  菩薩依願力受生,衆生依業力受生,菩薩爲救度衆生而往來于叁界,衆生是爲接受罪報和福報而流轉于叁界。菩薩雖在叁界,卻是已得解脫的自在之身,衆生是被生死業報束縛的可憐愍者,聖位的菩薩,既是自由自在,那麼對于先成佛道或先度衆生,已沒有不同了。所以,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在諸大菩薩之中,悲願第一。至于其他的菩薩成佛,依照通途乃是經過叁大阿僧只劫菩薩道之修行。

  所謂菩薩道,即是發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所以不是說不度衆生,就能成佛。《地藏經》所說的一切智成就如來,發願早成佛道,也沒有說不經過叁大阿僧只劫的修行及度衆生的階段。只是比起地藏菩薩尚在無量劫中行菩薩道,一切智成就如來是早成佛道了。據此可知,早成佛道救度衆生與度盡衆生方成佛道,二者皆系出于諸佛菩薩不同的悲願。

  □佛爲什麼要度衆生?

  《金剛經》說:“彼非衆生,非不衆生。”又說:“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又說:“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所謂度衆生是佛在發成佛大願的時候,所立的誓願,也是在沒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中心的時候,所抱持的心願,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薩,是有衆生可度的。

  可是,在成佛之後,既沒有了衆生,也沒有佛,否則便是對立。既然有能度與被度的關系,便不圓滿,並沒有親證法身的全體;因爲一旦親證法身的全體,那就無內、無外、無彼、無此。例如任何一滴水從海而來又回到海中去,從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屬于全體的,只當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霧。所以《金剛經》又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未成佛時的發心菩薩,都要度衆生,故有衆生可度。因從菩薩的立場來說,一定有衆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薩,雖已經知道沒有衆生可度,但他還要度衆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則是自然運作度衆生,自己卻已經不再度衆生。成佛之後,便不度衆生,無衆生可度,只是衆生自度,以其善根、福德、因緣的多少,而能感得佛與菩薩的化現而做救濟;那是衆生心中的佛與菩薩,不是佛與菩薩的本身。

  所謂善根是衆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養,不會增長、顯現,越是努力精進求法,越能感應諸佛菩薩的慈悲攝化,所謂自助而人助,唯有衆生有求,才能感得諸佛菩薩的應化。佛教常以如人撞鍾爲喻,輕輕地撞就小聲地響,重重地撞就大聲地響;鍾有響的功能,如果無人去撞,它不會自響;所以,衆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長善根,雖然佛的法身遍在,也不會幫到你的忙。

  所謂增長善根,就是要發菩提心,也就是說衆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感應;當自己成佛之後,就接受一切衆生的感應,而非佛去感應衆生。所以,一切諸佛成佛之後,他是全知、遍知的,因此名爲正遍知覺,有求必應──衆生有求,諸佛必應。

  佛度衆生不是以知識度衆生,所以佛的全知,並不是說佛需要知道衆生所具備的一切知識,也不需要通過衆生經驗中的邏輯理念等的思想,因爲他是整體的,衆生是局部的、個別的,他能給衆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學習衆生的東西,而是衆生需要的,他就直接給予。因此,種種根器的衆生,就能得到種種佛法的利益。人間所謂的分析以及歸納,這都是從個體、局部爲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體,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見去解釋、衡量佛的正遍知覺。

  人間所見的佛,比如說釋迦牟尼,從理論上講是化身佛,在人間像人,在天上像天,至地獄中像地獄,在任一類的衆生當中,就像那一類的衆生。他是有形象的、局部的,需要經過學習,才具備人類所有知識,用這些做爲度衆生的工具,而使得衆生受益。他同時可以在無量無數的地方,顯現無量無數身,度無量無數衆生,而他本體法身是不動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說,由于化身的佛有生有滅,就說法身的佛有來有去;也不可以說,化身的佛需要具備人類的知識,而法身佛就因此而有限;其實化身的佛,也就具備正遍知覺,因爲他不離法身,可是不能夠說,正遍知…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