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所以修了人天善法,總比由于專門作惡而招地獄、餓鬼、畜牲的叁類惡報要好得多。
不過,人間壽命很短,最多百年左右;天界壽命雖較人間爲長,仍難免報盡而死。以佛教所見,天分叁類:最上無色界,其次色界,均系修得禅定者所生;最下欲界,乃系修福行善者所生。欲界天人的壽命,從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到他化自在天,一共六個層次,一天比一天更長。最低的四天王天壽命,即以人間五十年,爲其一晝夜,壽長五百歲。向上依次遞增,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以人間的一千六百年,爲其一書夜,壽長一萬六千歲。不過當他們天福享盡,即從天上壽終,還回人間,乃至下墮惡道。
享受人天福報,猶如仰天射箭,當其勢盡力竭,即下墮地面,此乃因其未出生死輪回。羅漢則已出叁界生死;菩薩雖出世間,而還入世間,廣度衆生。唯菩薩入叁界,不同于凡夫的輪回生死,正像犯人入監獄是爲服刑,司法人員及教化師雖然也進監獄,他們卻是自由之身。
羅漢永遠脫離生死;菩薩雖處于生死及煩惱的衆生群中,卻不受生死的束縛及煩惱的煎熬;而佛是菩薩所成,羅漢也有轉爲菩薩的可能。凡夫倘若以菩薩爲榜樣,那就是見賢思齊,發心修學菩薩的法門,即成爲菩薩道的實踐者。
七、正信的佛教
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僅使信仰者求取神的救助,並未能使信仰者由自身起而自救救人。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者有求必應,更能使信仰者淨化自己、強化自己,也能效法救人助人的菩薩與佛,更能成爲菩薩與佛。中國是大乘佛教的化區,信仰佛教稱爲學佛、修法、敬僧的“叁寶弟子”,“佛”是菩薩道的究竟圓滿者;菩薩行是“佛法”化世的軌範;“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
民間信仰的宗教行爲,確有其存在的功能和流行的價值;唯其既無教義的依准,也無教團的約束,更無教師的誘導,僅靠靈媒、乩童等的操作,好則可以配合善良風俗,否則也能破壞善良風俗,腐蝕人心。佛教則不然,既有悠久的曆史,也有層次分明的教義和教儀;既有二千六百年前出生于印度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也有代代相承的教團及教師。釋迦牟尼世尊,是曆史明載的佛寶;佛教教義和教儀是法寶;佛教的教團和教師是僧寶。唯有信仰叁寶及歸依叁寶,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那麼請問:您是正信的佛教徒嗎?
□怎樣辨明佛經的真僞?
佛經真僞的問題,可以分成兩個方向說:一是翻譯史上無法查證其時代和譯者的經典;另一是從鸾壇或者乩童以降神托夢的方式,傳授出來似是而非的佛經。第一類是正式的經典,與佛法不相違背;第二類是假冒的經典,實質是民間信仰的産物。
早期的印度佛教史上,學者間就有大乘非佛說的論調,因爲大乘經典的出現和流傳,是在佛滅之後數百年。但是大乘佛法有其原始佛教的根據,只不過把思想的層面提高,予以哲學化,使它更博大、精深、玄妙,從人間推廣而至于無限,所以說,原始的經典是以人間爲物件,而大乘經典則是以菩薩爲物件。
可是,大乘經典絕對沒有離開原始佛法的基本原則,據因緣法而講空、無,講實相無相,據因果法而講有、真有、妙有。其實這是一體的兩面,空和有本不相離,這是因緣、因果基本法則的極致。所以,大乘佛法不論是否爲佛說,或者菩薩說,或者其他衆生說,都不可以真僞來做取舍,只要符合佛法的原則就好。
至于第二類民間信仰的産物,是由附佛法外道的鬼神所傳授,利用有人在修行之時,或者某一神鬼特定的場所,化現佛菩薩的形象,以民間大衆所熟悉的語句,說出一部一部的短經,比如說《高王觀世音經》、《血盆經》、《太陰經》、《太上感應篇》等。有的近于佛,有的近于道,有的是儒、釋、道叁教合流。以人間道德標准來勸化、教善、教孝、教恩義,都有它一定的作用,所以,雖爲僞經而非真的佛經,民間的佛教徒們,都在傳誦,沒有不良的後果。
另外,也有屬于第二種的流類,雖稱是佛經,爲佛說,但內容卻違背因果的原則和因緣的觀點。講空便否定因果,講有即戀著于世間,將佛菩薩和神道混爲一體,平等對待,所謂五教合流、叁教平等、佛佛同道、道道相通等的理論,其實非佛、非道、非儒,亦非耶教與回教。他們雖用佛經,也解釋佛經,但他們自己各有其神示的所謂“真經”爲其根本,這種以假冒佛經爲名的書籍,當然不是佛經。
尚有一類,由于某些人的盲修瞎練,獲得一些神秘經驗,感應魔道降示和鬼神的附體。爲了建立他們的教化根據,達到廣招徒衆的目的,也看佛經,解佛書,不過他們是以自己的所見,或似是而非的定境,或魔道鬼神的指示,用屬于自己的語言、意象,任意解釋經句和經義;類似的書籍,雖以佛經的注解爲名,其目的則在于離經叛道,毀謗正法,損傷慧命。這就是古來祖師所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的例子。
據此判斷,如果稱爲佛經而無法確定是佛經或非佛經時,最好的辦法是查對藏經的目錄,如明載于目錄,雖被列爲“疑僞”部類,仍屬可信、可讀;若在經錄所無,就要考慮是否和佛法的基本原則相背。再有,除了解經用經義,引經名,述古大德的發明,如孔子所說:“述而不作”的態度所寫的佛書之外,最好少看爲安全。
□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所謂民間信仰,是跟民俗相關的宗教行爲,也是原始型態的宗教現象,自從人類文化開始以來,即已普遍地發生在各個民族之間。那是爲了疏解心中的困擾、家庭和社會的糾紛、自然環境的折磨,在一時間無法以人的體能、智慧所能解決的情況下,唯有訴求于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濟、保佑,利用求簽、問蔔、降靈、牽亡、扶鸾、犧供、許願等方法,以達到與鬼神溝通的目的。這種行爲,在一神教的立場看,乃是異端的迷信和邪術,佛教也不主張類似的行爲。
民間信仰是諸神雜糅的,宋以後即有儒、釋、道叁教並收,神、仙、佛、菩薩不分之勢。清末民初以來,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謂五教同源的民間宗教,通過靈媒、術士、鸾壇、乩童,以及靈簽、筊杯等的人員和道具,請到自稱爲是某神、某仙、某聖、某賢、某菩薩、某古佛的無名鬼神,來爲祈願的民衆抉疑指點,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漸漸地,佛教也開出了若幹方便法門,以適應民間信仰的需求。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導,修善積福、忏悔誦經,來達到祈求的目的;民間信仰則以盲目的依賴及媚神的行爲來達成他們的希望。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也有類似的目的和作用,不過卻是以唯一的神,做爲祈求的物件。民間信仰也將各宗教的教主等,當作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儀、教團的傳承;民間信仰則是東拉西扯、七並八湊的多神崇拜。
從人類文化史的考察而言,民間信仰雖屬于原始民族的宗教型態,卻爲人類身心弱點之所需;歐美社會經基督教近二千年的洗刷清理,迄今仍有民間信仰的蹤迹在到處活動。所以站在佛教的立場,也宜有適當程度的容忍。不過如果爲了投合民間信仰的要求,而降低佛教信仰的層次,甚至將民間信仰的各種鬼神,提升爲佛菩薩的化身和權現,就會爲佛教帶來名存實亡的命運,也會遭受到理性的批判和指責。所以,正統的佛教寺院不應設置簽筒、鸾壇、筊杯,也不供奉各種地方色彩的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間信仰的色彩,而被誤爲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間信仰的流類。
佛教如何因應社會大衆,對民間信仰需求的滿足?此應著重對于信仰諸佛菩薩功能的提倡,或者對于某些常用經咒效驗的闡揚,比如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的靈驗,是無微不至、無遠弗屆、無時不應的。觀世音菩薩稱爲廣大靈感、救苦救難、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稱爲無上醫王,又名無量壽及無量光。這些佛菩薩,能夠使人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智慧得智慧。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的千百億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導師、長夜的明燈、苦海的慈航;一切諸佛,均能于一切時一切處,接受到任一衆生的呼救,具備救濟衆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諸大菩薩也都具足六種神通,隨時、隨處、隨類攝化,普應一切衆生的合理祈求。那麼人人只要選定一佛,或一菩薩,或一特定的法門和經咒,就可輕而易舉地達到民間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況尚能更進一步,由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解脫自在的境界。
佛教內的密教有種種不同目的及不同層次的修練法,中國的天臺宗乃至華嚴宗,也編有各種禮忏儀軌及修證儀軌,依之修持各經所宣示的法門,此已不同于民間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頭,並無多樣化的儀軌可求。佛說無量法門,而其任何一法,只要專心修持,就能成爲一切法的總持,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任一法門就等于一切法門,具足一切法門的功用。《維摩經》更加開示出不二法門,否則,容易和民間信仰混淆,與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層說,做爲一個佛教徒,如果爲了滿足不同的願望,而經常變換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物件,便會失去中心的目標。正信的佛教徒,信仰叁寶是爲學佛、修法,是學佛的慈悲與智慧,以佛法的正確指導,修行專一的法門,以達成持戒、修定、發慧等一貫的目標。只要不離叁寶的原則,日複一日地,以看佛書、做佛事、持戒、布施、禮誦、忏悔等爲日課,縱然不求現實利益,現實的利益也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通常,初學佛的人,必須要有厭離心,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要厭離什麼呢?是對于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系、自然環境的種種矛盾、摩擦,而引起的許多煩惱、痛苦。如果能夠轉變,那麼對這些現象的感受就不須厭離;無物可厭,也就無處可離了。所以,厭離是…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