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群疑▪P22

  ..續本文上一頁有障的除障,愚疑的增長智慧,煩惱的減少魔障。如果是學禅的人,但能抱定一句話頭、一個公案、一種現行的方法,就能既得現在利益,又得未來利益,如果願生淨土,也能夠必定往生。

  唱誦多半是用之于集體修行,和在經過長時間禅坐之後的一種調劑。如果是個人修行或比較長時間的定期修行,則不一定要有唱誦。在家居士的早晚課誦,能誦就可,專持某一聖號,專誦某一經典,專禮某一部經,專拜某一佛菩薩,都可以稱爲專修,也都可以達成所有的修行願望和目的。如果每天定時持誦、禮拜同樣的幾種經咒與聖號、贊偈,也可以稱爲專修,當然,比之前項的專修,此已有雜修的意味。

  古來有人專門持誦《金剛經》或《法華經》幾千部甚至幾萬部,專門禮佛幾百萬拜,持咒幾百萬遍;像永明延壽禅師,每天持阿彌陀佛聖號,乃至作息、飲食、大小便利、睡眠的時候,都不間斷,那才叫精進專修。一般人不容易做到這個地步,若教他僅持同一經咒和僅念同一聖號,有些人會感到單調,乃至于無聊。所以,每日持誦幾種不同的經咒、聖號和贊偈,比較妥當。但是,切忌今天學顯教,明天改修密教;早晨求生東方,晚上又求生西方。

  □什麼叫做易行道和難行道?

  “易行道”和“難行道”,都是學佛修行的菩薩道。首先出現于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介紹菩薩的修行之道,有難、易兩種。如世間行路,以步行走陸路,比較吃力艱難;乘船行水路,比較省力容易。難行的菩薩道,是指勤行精進;易行的菩薩道,是指以信心爲方便而致不退轉位。

  龍樹所說易行道的修行方法,是稱念善德等十方十佛、阿彌陀佛等一百零七佛,乃至善意等一百四十叁菩薩名號。至中國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卷上,則鼓吹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名號,稱爲易行道,宣揚彌陀的他力本願,乘佛本誓願力,即得往生彼佛淨土,以佛力加持,而入大乘正定之聚。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則將難行道稱爲聖道門,易行道稱爲淨土門。到了日本的法然上人,則標出“自力聖道”與“他力淨土”,來說明難行道與易行道之不同。

  可見,龍樹菩薩所說的易行道,是以稱念諸佛菩薩來求生十方淨土。而中國及日本的淨土行者,則以修行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爲易行道,仰仗彼佛願力,往生極樂淨土。到了彼佛淨土之後,由于所見所聞,都是阿彌陀佛說法教化的設施,耳濡目染,無非念佛、念法、念僧,所以比較容易成就菩提,且能直至位階不退。

  不過若全仗佛的願力往生者,要至不退轉位,必須經過極長的時間。因在彼土無緣修福,但可修慧,修慧能離煩惱,若不修福,便不能成就菩薩功德。故雖容易,卻有迂回之感,必須等到位階不退之後,再到世間廣度衆生,以修足菩薩的福德,福慧圓滿,方能成佛。易行道的殊勝方便,較便利自信不足、罪業深重的怯懦衆生,能使之有得度的希望,並鼓勵他們學佛、念佛。

  所謂難行道,就是以叁大阿僧只劫的時間,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這是修行佛法的通途。叁世一切諸佛都是由于在因地時發了無上正等的大菩提心而成佛。也就是說,發願求成佛道者,通常是要先成就信心。依據《璎珞經》說,修行信心,須經一劫、二劫、叁劫,便得信心不退而入初住位。《起信論》則說:“修行信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然後進入初住位,那才是第一阿僧只劫的開始;至初地是第二阿僧只劫的起點;過七地是第叁阿僧只劫的發端;十地滿足,叁大阿僧只劫修畢,成爲等覺菩薩。何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等,再過百劫即登佛地,這便是難行道。在此期間,舍生受生,做無量布施,修無量供養,親近無量諸佛,在衆生之中,永遠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日積月累,我執漸漸消融,福慧時時增長。當無我的大悲究竟圓滿之時,便是成佛。

    第一阿僧只劫修滿之前,都是凡夫。依天臺宗的解釋,信心成就之前,稱爲外凡,初住至十回向位,是內凡。在凡夫位中的菩薩,是有我的,是有衆生可度的,是有煩惱可斷的,也是有佛可成的。唯其由于對叁寶的信仰堅定,對自己的信心笃實,所以,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如法修行。

  初住位前的十信位中,若遇魔障、業障、煩惱障、種種報障等,尚有退失信心的危險,所以叫做“有退”。經常進進退退,有時信佛修行,有時又離開了佛法。然其一旦曾經發起菩提之心,就已種下了成佛之因,不論此因的力量強弱,總還有機會再度,乃至于再叁再四地從八識田中顯現,使之繼續修學佛法。到了信心不退之後,從成佛的時間上講,已經確定;從受苦受難的程度上講,則風浪越來越強勁,前程越來越艱難,這就是菩薩修行的難行道。中國的賢者、豪傑,不是也有“鼎镬甘如饴”的襟懷嗎?菩薩受苦難,是出乎他們的願力,不是業報。這樣的難行道,對菩薩而言,是正常的修行過程。

  不過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也不全然是信心薄弱者所修,依據《觀無量壽經》所示,九品蓮花往生,上品往生的條件,即有修叁福業及發菩提心的菩薩行,故也不是全賴彌陀的他力往生。唯有下品往生,是全仗阿彌陀佛本誓願力的他力救濟。

  □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叁度,“度”是度過煩惱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確也有忍氣吞聲的意思。比如《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也說:“雲何忍辱?謂由叁種行相應知:1、不忿怒,2、不抱怨,3、不懷惡。”另《大智度論》卷六亦雲:“衆生種種加惡,心不嗔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是爲衆生中忍。”同書卷十五也有:“忍諸恭敬供養衆生,及諸嗔惱淫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嗔惱欲法,是爲法忍。”在《優婆塞戒經》卷七也另示如下:忍有兩種:第一是世間忍,就是能忍饑、渴、寒、熱、苦、樂;第二是出世間忍,即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忍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嗔、疑等,能忍難忍,能施難施。

  從以上所引經論內容看來,忍辱二字的涵義甚廣,有拒受諸樂而接受諸苦之意。無理的侮辱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拒絕美女的投懷送抱,也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而信受佛法中的種種法門,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辦得到的。一般而言,若與自己無關的事,大致能夠忍受;若與切身的名利、眷屬、男女等相關諸事,那就不容易忍了。

  佛法不僅爲個人忍,也要爲衆生忍。到達無诤的程度時,就成了八風吹不動,即對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八種現象,無一不能忍的境界。所以,解脫的菩薩稱爲已得無生法忍。對于內六情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不著,于外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能不受,即稱爲法忍。如能遇迫害而不嗔,受供養而不喜,既無能受的我,也無使我接受的他,能達如此,則稱生忍。此不僅是聖位菩薩的境界,也是修行佛法的目的。能忍就能安己安人、和衆共濟,所以忍辱是建立和樂人間的最佳准則。

  根據這樣的標准,好像忍辱就是忍氣吞聲,一切的冤枉、侮辱、毀謗、打擊,都應該全部接受,沒有反抗的余地似的。然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必須注意,如果不是出于智慧的忍辱,很可能造成更大的災難,因此透過智慧的觀照,應當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說,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製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缪,設法避免,來減少傷害、損失。業報是要正面接受它,但也可以經過努力,來改變業報的程度和方式。

  所以,若對雙方無損並且有益的事物,那是必須接受的;如果對他有益,于己無益,也應考慮接受的;若對雙方都是有害而無益,那就需要設法避免或轉變它了。例如:明明知道對方是醉象、瘋狗、狂人,見人就咬、逢人就殺,就當然要設法製止,因對方已經不幸,切莫讓他再製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著「以牙還牙”的報複心態,應是基于慈悲的原則,自己時時加以反省和慚愧忏悔。對于喪失理性的人,應該通過製約、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們得以恢複正常。這對他們自己本身,以及整個社會,乃至所有的衆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學禅若終生不悟怎麼辦?

  禅宗所說的悟,是擺下萬緣、心無執著,既無可求、亦無可舍。一念能夠擺下萬緣,此一念就在悟中。頓證、頓悟是沒有漸次、不假階梯的,所以也沒有必要顧慮到臨終時悟與不悟的問題。

  禅的修持,切忌將心求悟、以心待悟。求悟不得悟,待悟即是迷;因爲企求和等待都是妄念、執著、攀緣、放不下。所以、真正的禅者,知道有悟這樣東西,但並不以悟境的貪求爲修行的目標。悟境是在修行之前的一種觀念,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將此觀念擺下,才能真正得力。所以,禅者修行,重視過程不重視目的。在修行過程中依照明師的指導,用正確的方法,精進不懈、勇往直前。所謂一掴一掌血,一步一腳印,貼切著每一念,不容瞻前顧後,念念不斷、絲絲入扣、綿綿不絕,功夫自然得力。得力之後,始知悟與不悟、生死與涅槃,和修行了不相關。

  但是一般初學佛者,雖已知道生死是苦海、涅槃是彼岸,但卻不知生死和涅槃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所以要畏生死而求涅槃,認爲未悟之前是爲煩惱所縛、爲生死所苦、受衆苦煎熬,但若一旦開悟,就能了生脫死、得大自在。殊不知這是方便說,是爲迷人說,不爲悟者說,以此誘導迷人來修學佛法。一旦進入佛門,生信起修,就要告訴他們,修行不爲目的,悟境也是執著,除執著才能開悟,才能離開生死的煩惱。如能有此認識,即不會再有求悟、待悟之心。

  倘若一生修行,都不得力,也就是自始至終,無法體驗舍執、離執的功夫。經常都在畏生死…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