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窮、利益衆生、功德回向,更合乎佛法。喪葬宜力求莊嚴、肅穆、簡單、隆重;否則不是佛事,而是藉亡者的喪葬儀式來顯示喪家的虛榮而已。當然也不宜用貴重的衣物及珍寶陪葬,此對亡者沒有實際的利益,同時也浪費了有用的物資。
□居士可接受寺院的饋贈嗎?
依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而言,若以十方信施所供的常住物品,私自饋贈、取用,不論物件是誰、理由如何,均犯偷盜戒,而且是偷了十方僧物,至少也是現前僧物。所謂十方僧物,是屬于十方所有、一切僧衆所有的。所謂現前僧物,是屬于現在共住一寺的僧衆共同所有,比偷盜個人物品的罪過要大得多。所以出家人,不得私取公物自用,當然也不得私取公物施予居士。
出家人如果爲了取得居士的歡心,希望得到居士更多的供養與護持,而以任何物品饋贈,不論是私有或常住公有,凡是饋贈予居士,都犯了“汙他家”罪。所謂汙他家,是以染汙心,饋贈物品給在家人。
至于居士在兩種情形下,可接受寺院的饋贈。第一、在貧病急難時,接受寺院的布施、救濟。救濟可以分爲兩類,一是物質和金錢的,一是精神和佛法的。既然可接受佛法的救濟,當然也可接受物質的救濟,在接受救濟而度過難關之後,再來供養叁寶、救濟他人。此在中國佛教史上,也曾經盛行過這樣的慈濟組織。
第二、在爲寺院工作並且又必須維持家庭的生活者,當以工計酬;若發心義務爲寺院工作,又不便自帶食物或到寺院自炊,當然可由寺院供給膳宿。中國古大德還特別叮咛:對于在寺院工作的人,要給予較好的飲食,甚至支付較多的工資。通常寺院的生活清苦,恐怕工人由于飲食不慣,而起嗔嫌。至于寺院有多余的物品,既無特定的物件布施,也無法去換取金錢之時,在家居士也當以歡喜心來接受布施,以免造成物品的浪費和抛棄。
因爲中國寺院和印度寺院的生活方式回異:印度寺院沒有廚房,不得自炊;中國寺院自古以來,都是儲糧自炊,特別是遇到法會時,信衆也在寺院中用餐。這種風俗固然與印度的佛教不合,但在大乘佛教的化區,不僅中國、韓國、日本也是如此。參與法會的在家信衆,于寺院中飲食,乃是普遍的現象。此乃有其實際上的必要,最初可能是由居士們自己在寺院中合辦飲食,後來就由寺院主辦,而其經費,依舊是來自在家的信衆。爲了便利信衆起見,這也是佛教大衆化、普及化的形式之一;不過倘若寺院是僅僅供人吃飯,而無佛法可聞,也無佛事可做,變相成了大衆化的素食餐廳,那就本末倒置了。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這是常常被人問起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家學佛需要設置佛堂嗎?如果需要,又應如何設置?
這要看各人的情況而定。如果住處很小,或者住于公家宿舍,與同事、同學等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棟房子,當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時課誦之際,暫以佛經代表佛像,置于相當的位置,不必設置香爐、燭臺,也不必供水、供花、燒香,僅于課誦前後,問訊、禮拜,以表示虔誠、恭敬即可。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當然可以設置共同的佛壇或佛堂;如果僅是自己一人虔誠學佛,則不可由于表現特殊,強設佛壇,而招惹大衆的怨憤。
如果全家之中,僅自己一人學佛,也當比照住于公家宿舍的辦法,否則會引起家庭的口角。不要由于學佛,而使家人對佛教産生惡感、嗔嫌。如果全家信佛、學佛,或者你是家長,或夫婦共同學佛,而家中尚有裕余的空間或裕余的房間,最好能夠設置佛壇或佛堂。
如果設置佛壇,應該選擇客廳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後不可臨窗,應當面對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了然。佛壇是家庭的中心,要能産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于地理師所定的方位可以作爲參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只要不把佛像面對廁所、爐竈或直接面對自己的臥床就好。在設立佛堂時,應選擇一間靜室,不是小孩、貓狗嬉戲出入之處;也不是會客、談笑、宴飲之處,而只是用于禮誦、禅修,不作其他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關公、媽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時,不可由于信佛、學佛而把他們立即廢除,應該逐步進行。先將佛菩薩聖像安于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于兩旁,不必另設香案、燭臺。因爲一切善神、祖先都會護持叁寶且親近叁寶,供設佛菩薩聖像之後,他們也能成爲叁寶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等到下次遷移佛壇和佛堂之時,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視爲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于祖牌可以移置于寺院的往生堂,家中並不需供奉。如果仍要供奉,則可置于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處,改以較佛壇爲小的祖壇,單獨供奉。例如寺院規模較大者,都會另設有往生堂,專供往生牌;寺院規模較小者,即以大殿佛壇的兩側供置長生牌和往生牌。如此,既能對祖先表示慎終追遠的孝思,也能顯出對佛菩薩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別于慎終追遠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薩聖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可以一佛代表萬佛,以一菩薩代表一切佛菩薩。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任擇其一即可。如果已經有了佛與菩薩的聖像,則置佛像在正中或後上方,菩薩像在兩側或在前下方,務必要使佛突出,以顯其尊貴。聖像的大小尺寸,應該和佛壇、佛堂的空間位置比例相稱,不可太大或太小。如果聖像很小,且是以七寶所成,則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龛來襯托出佛像的偉大。
請購了佛菩薩的聖像之後,一般人大多崇尚舉行開光儀式。以佛教的觀點而言,開光儀式並不一定是必須之舉。因爲佛菩薩像只是用來當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薩的感應遍在,而以聖像作爲致敬的物件,若無聖像,便無可作爲禮拜、供養和恭敬的物件。通過類此的修行後,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薩的感應;但最重要的是在于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發,不在于聖像本身。所以,聖像是否開光並不重要。
在釋迦世尊住世的時候,因爲佛去忉利天爲母說法叁個月,人間的弟子們思念佛院,所以,爲其塑了像來供養,其中也沒有見到有關開光的記載。至後世,乃以經、像、法物、塔、寺等,代表著佛的住世、化世。不過隆重的儀式能使更多人起敬生信,所以後來漸漸地有了各種各樣的供養儀式,而開光就是其中的儀式之一。因此,迄今,各寺院若新塑佛像,也都集合信衆舉行開光儀式。這猶如學校開學、公司行號開幕、建築物落成時所舉行的開幕剪彩等儀式一般,是爲了慎重地向大衆宣告,所以舉行儀式。
至于個人在家庭供養佛菩薩的聖像時,並不需要昭告社會大衆,所以也不一定需要舉行開光儀式,只要以虔誠心、恭敬心將聖像安置供奉,然後以香、花、水果等供品供養,日日不辍,使其保持新鮮、整齊、清潔,就能顯出聖像所在的神聖氣氛,藉此以引發修行者的道心。
爲了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所燃的香,以精細、清香爲原則,家庭佛堂一次以一炷香爲宜,不要大把地燃燒香燭,以免造成室內空氣的混濁。香類以自然的檀香、沈香爲佳品,不宜用化學香料或動物香料調製的線香、棒香。現代家庭的佛堂,可以電燈代替蠟燭,且應常常清理供桌、香爐、燭臺,換新供品,至少該保持沒有灰塵或枯萎腐爛的花果食物。每天最好應該有定時的早晚課誦,至少早晚也須燒香、供水。外出之前,到家之時,也當先在佛前禮拜,以表示感謝、恭敬、系念之心。
□在家學佛如何課誦?
課誦的原則,以定時做定課爲主。內容應該包括供養、禮拜、禅坐、持名、讀誦、發願、回向等。
所謂供養,是在佛前擺設香、花、燈、果、淨水和食物。如果條件許可,應當每日換新,保持鮮度;否則亦不當有腐爛、汙染、凋謝等的現象發生,以維持佛前的整齊、清潔和莊嚴爲原則。
所謂定時做定課,是指在每天的同樣時段,做同樣的功課。最好是選擇頭腦清楚、身心舒暢的時段做課誦。通常是以清晨起床,盥洗之後,早餐之前;或晚餐之後,休息一段時間,就寢之前,爲最好的兩個時段。兩個時段加起來,每天至少需要一至兩小時;但也不需要超過四小時,否則課誦時間太多,會影響平常的家庭生活及工作。如果情況特殊,也可以選定上午或下午的任何一個時段,來做定時的課誦。
課誦叫做恒課,又叫日課,就是每天必須有的修持活動,不能間斷。它的作用相同于每晨起床後要漱口、洗臉、飲食、灑掃庭院、大小便利一樣,是保持身心平衡,也是修身養性、警策精進的生活方式。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形式,形式卻能夠幫助我們達到身心安定、健康、幸福的目的。除了自我的修練和反省,也有諸佛菩薩和護法龍天的加被與護持。
課誦的專案可多可少,只要每天相同即可。內容可依時間的長短及個人的喜好而有所選擇;但是供水、獻香、禮拜則不能缺少。個人課誦,不一定要用榆磬等法器,亦不一定要會梵呗。若不致打擾他人,可用小榆。在獻供及頂禮叁拜之後,早上誦“大悲咒”叁遍至七遍,“心經”一遍,叁稱摩诃般若波羅蜜,然後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四十八或一百零八遍,再念普賢菩薩十大願或四弘誓願,最後是叁皈依,唱回向偈:“願消叁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然後頂禮叁拜,課誦完畢。
晚課應該是在下午或是晚餐之後,同樣供養、禮拜,然後誦《阿彌陀經》或“忏悔文”一遍,也可以只誦“大悲咒”七遍,念“心經”一遍、“往生咒”叁遍,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聖號四十八或一百零八遍,接著四弘誓願,普賢警衆偈,叁皈依,回向偈:“願以此功德,回向諸衆生,解脫叁界苦,皆發菩提心。”頂禮叁拜,晚課即結束。
因爲課誦的人,進度有快有慢,有的會唱,有的不會唱,除非環境許可使用法器唱誦,否則不用法器,念誦即可。經咒的遍數也以快慢不等而酌量增減,以配合時間爲…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