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宜。
如果時間允許,可酌量延長至四十五分鍾或一小時。在早課之前,晚課之後,亦可增加靜坐時間二十五到叁十分鍾。最好能夠向正統的佛教靜坐老師學習安全的靜坐方法;否則也得把姿勢坐正,身心放松,默念佛菩薩聖號,一心專注,不急不緩。如果不習慣靜坐,也可采用禮拜的方式,以定時或定數禮拜佛菩薩。以無所求之心禮誦和靜坐,是最正確和安全的;否則容易引起幻象、幻景、幻覺,而引發身心的障礙。真正的修行是沒有條件的,當然,它是有目的的;而修行的本身就是目的。
如果僅願把課誦時間加長,而無意靜坐或增加禮拜的次數,則可以在早課的供養、禮拜之後,加誦“楞嚴咒”及十小咒;晚課的供養、禮拜之後,加誦《普門品》或者增加“大悲咒”的持誦遍數至二十一或四十八都可以。
如果居家無事,也可以在白天任何一個固定的時間,禮拜經典。拜經的方法,也是先做供養,然後一字一拜,每拜一字應念兩句拜經詞,例如:拜《法華經》時,每拜一拜,當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如拜《華嚴經》,則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南無華嚴海會佛菩薩”。如拜《金剛經》,則念“南無般若波羅蜜多金剛經,南無般若波羅蜜多會上佛菩薩”。如拜《彌陀經》,則念“南無佛說阿彌陀經,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如拜《普門品》,可有兩種念法:第一因爲它是《法華經》的一品,因此比照拜《法華經》的念法;第二則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如拜《地藏經》及《藥師經》,即可以此類推。
拜的時候,通常是用黃紙條或檀香,用大字的經本,逐字逐字地移動,拜到一定的經文與段落,或者是用筆記下所拜完的經文,或者用紙條夾在那一段、那一個字之處,預備下一次繼續禮拜。但是每次拜完之後,經本必須蓋上,不得散置或敞開。拜完一部經,還可繼續拜同一部經,乃至發願拜上幾十部、幾百部、幾千部,或是終身禮拜同一部經,拜得越多越好。
課誦之前;或者是發願課誦、拜經之前,可以有目的而爲,或是爲了祈求現實或來世的利益,乃至爲了成就什麼功德;做完課誦之後,也可以發願祈求你所希望達成的願望。但在課誦時,應當專心一意于課誦,不得有任何祈求的念頭。最好的態度是,但爲衆生離苦得樂,不爲自己有所祈求,那就是菩薩道的修行態度。其實不爲己求而修行,才是最大的功德。
□消災、延生是可能的嗎?
佛法所講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災難現象的發生或幸福的來臨,就是因果的酬償。善因的酬償是富貴壽考,惡業的酬償是災難病危。所以從佛法的觀點而言,消災、延生的最好辦法,是爲善去惡。
消災、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發願。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後,願心發起之時,未發生的果報也會跟著轉變。這好像犯罪的人,在受審之時,若承認犯行而有悔意,並和法官合作的話,法庭對他的判罪量刑會減輕。古有戴罪立功、將功贖罪,今有判緩刑而不收監執行,有不起訴處分,還有庭外和解等,都是雖有罪行的因,而能轉變了犯罪果報的例子。
祈求消災、延生的人,不會一邊祈求,一邊繼續造惡,這即是忏悔。而且以做佛事的誦經、拜忏、布施、供養來求消災、延生,便是對淪于鬼神道中的宿世冤家債主,用佛法開導,使之心開意解,脫離苦趣,不再索還舊債。再者,由于發願的力量,而將未發事件的因素改變。若繼續做惡,便和災難的原因相應,若棄惡向善,便消弭了災難的因素而遠離災難了。
所以,發願、學佛、修善,能夠改變未來的命運。當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在;經中說,皈依叁寶即有叁十六位大善神來做護持,求願消災、延生的人,既皈敬叁寶,當然也有善神護持。由于無始以來,善惡因果循環不已,而且複雜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錯,誰先欠誰,一般衆生乃至于羅漢都難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護法善神的庇佑,應受的果報,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貴者不會和貧賤之人計較小債而急求償還,當宿世的冤家,超生離苦之後,心頭的怨恨消除了,便不再以冤報冤了,這就是消災和延生的道理。
□加持的功用是真的嗎?
佛教的教法可以涵蓋許多不同內容的層次,從民間信仰的層次、高級宗教的層次、哲學的層次以及到達實相無相的層次。
若從實相無相的層次而言,這是佛教的根本,也是佛教的基礎,因爲佛法主張離欲、無所求、無所依、無所執著才是解脫;不執著有無、善惡、嗔愛、得失等任何一邊,故稱爲佛法無邊,稱爲究竟自在;所以,也就無須求取加持或給予加持。
但是人間屬于凡夫的世界,雖然以知識能夠理解無求、無欲的解脫境界才是究竟自在;然一旦遇到身心的病障、家人的災難、事業的不順,就會自然而然期待外力的支援、神力的加持、佛菩薩的救濟。因此,加持雖非佛法的究竟,佛教爲了接引方便,和適應大衆的需要,並不否定和反對加持的信仰和作用。
加持的功能,來自咒力、願力和心力。持咒功力深厚的人,咒的本身産生了感應力,能夠感通鬼神,協助並加持人;願力強的人能夠以發願心感通諸佛菩薩以及護法龍天的護持和救濟;心力強的人可以直接影響被加持者的心向,加強他們的意志,轉變他們的觀念,所謂逢凶化吉、消災、治病,都是以精神的心力爲主宰。
加持的力量,即是轉變被加持者的心,也就轉變了他們的力量。所謂神力的加持,主要在于幫助被加持者安心、安身而度過難關,加強他們的勇氣和毅力面對現
實,不是叫他躲債、逃債、逃避現實。當然,可由加持力來緩和、緩沖當面的壓力和沖擊,然後借力化力,以化解沖擊和壓力于無形。
從民間信仰的層次而言,加持力屬于他力而非自力,那就是以加持者的心力、願力及咒力直接來解除被加持者的問題,這是一般人所共同企求和信仰的。因爲不須自己的修持,不須付出相對的代價,就能解決重大的危機,這也是民間的鬼神信仰普遍的原因。可是,累次的加持,只能阻擋禍患于一時,不能解決問題于永久;好像托庇于權威人士的勢力,而逃避黑社會或債主的追索,當庇佑的勢力消失或失勢之時,災難會再度降臨,再且變本加厲。
佛法則不然,如爲冤孽、宿債所困擾、障礙,則以加持者的慈悲力和修持力來感化、疏導那些冤家、債主的仇恨、執著、報複之心,使之脫離委屈而轉生善道,被加持者也就因此而得到消災免難、吉祥如意的效果。不過事後,必須歸依叁寶、修持佛法、造福衆生;否則會再造惡業,重受苦果。
有人持大悲咒于水中,有人以咒願力或祝福加予念珠、法物乃至于普通的物品上,而使之成爲有治病、避邪、安宅、降福等的靈物。這是由于咒願力以及加持者的修持力、福德力、心力,而使被加持的物品産生力量。但是依加持者的功力深淺,使得被加持物的時效有長有短,屬于感應的範圍,只要如法修持,就能做到,是純他力的。但如果被加持者自己不修行,就等于向銀行貸款,受過加持之後,雖有一段時間的幸運,過了不久,問題更多,債務更重。因此,加持只是一種方便,不是根本辦法。
□大修行者能代衆生消業嗎?
是的,有人作如此說,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緣的衆生受報。比如有人說,虛雲老和尚遭受雲門事件,拷問毒打,遍體鱗傷,幾乎致死,是代全大陸的中國人受難。又有說某某大喇嘛或轉世者因害某種痛苦的疾病死亡,是爲了替代全人類消業。或者某某大修行者,以種種苦行,如冬天雪中臥,夏天烈日下坐;或用其他的人爲方式,來折磨肉體,爲了祈求某些人或人類大衆的平安、健康。其實這都是似是而非的見解,不是佛法的正見。
佛法所講的因果,是衆生共同的,各自造作不同的別業受別報,多人造作相同的共業受共報;造惡業受苦報,造善業受福報。例如衆人都吃飯衆人都能飽,衆人不吃飯衆人皆饑餓;一人吃飯不能使得衆人皆飽,一人不吃飯也與衆人的饑飽無關。所以說,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罪業各人消,正如《地藏經》說:“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大修行者的修行力量,的確能夠影響其他的人:在某地有一大修行人,那地方的大衆都會受到益處;某時出了一大修行人,那一時代的人都會受到幫助,那是大修行者行持力的感應及其言行的感化,使得大衆趨善避惡,使得鬼神調柔護持;但這也是由于當時、當地衆生的福德所感,而有大修行者出現,不是大修行者能代衆生消業。
如果大修行者也發生災難、惡疾,那有兩種可能:一是聖人示現凡夫相,視同凡夫,受災受難,是爲了能接近凡夫大衆,感動凡夫衆生;二是因爲大修行者本身的業報所感,最後身的佛及羅漢還要受報,何況是一般凡夫階段的大修行者。有的是因精進修行,使天魔恐懼,或往昔的冤家債主現生于神鬼道中者發愁,唯恐大修行人,出離生死之後,不再受其控製,無法索取所欠的債務,因此而有種種的大魔難、大疾病,紛紛降臨。也有由于大修行力,使得應墮地獄、畜牲、餓鬼的罪報,而以人間的災難、疾病來抵償,稱爲重罪輕報。所以大修行者的災難、疾病都是好現象,不過不是爲了代衆生消業障。
至于代受果報、代消業障的觀念,是沿襲神教的思想而來。比如,耶稣基督是代世人贖罪而死于十字架上;中國的民間信仰也相信菩薩能夠代衆生消業障,比如,相信藥師佛既號稱“消災延壽”,必能代衆生消業,或認爲地藏菩薩入地獄度衆生,也就是爲了代衆生消業;更有人爲了父母及親人的消災、延壽,而有發願自己吃素、出家,或者減壽、借壽等的信仰,這些觀念和做法雖出自一片好心,但和根本佛法的因果律卻不相應。
我們只能以行善、持戒以及大修持的功德力量回向衆生,使衆生獲益;就像是用鏡子接受到陽…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