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漸次修習,漸次斷證,而入佛位。
在大乘佛法八宗之中,只有華嚴宗和淨土宗最有緣。因爲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最後普賢菩薩爲他說十大願王,而導皈極樂,華嚴經最後指皈也是極樂世界。被尊爲諸經之王的華嚴尚且贊歎淨土,可見修淨土,也等于是修華嚴。但諸經皆爲佛說,如是說修淨土不對,即是毀謗叁寶。且善財、文殊、普賢都是等覺菩薩,他們都稱贊淨土,可見修淨土也是合理合法的究竟法門。
五、天臺宗
北齊慧文禅師讀大智度論“叁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之偈時,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創一心叁觀之法門,傳于弟子慧思,再傳智顗,行法華叁昧時,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名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處而大悟,乃入天臺皈宗法華,判五時八教,以開智解。這就是天臺宗的由來。
此宗所依的經典爲法華,修行的方法是觀心,因此就有次第叁觀和一心叁觀之法的産生。所謂次第叁觀,是以從假入空觀的二谛觀,和從空入假觀的平等觀爲方便,而進入中道第一義谛觀爲究竟。中論雲:“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說“叁智在一心中得”,可見一觀則叁觀具足,故稱之爲一心叁觀。我們要注意的是,既然一觀即具足叁觀,何必又分次第?因爲次第叁觀是一心叁觀的方便;一心叁觀是次第叁觀的究竟。大乘心地觀經的觀心品雲:“叁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永處纏縛。”由此可見觀心之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說修那麼多的觀太麻煩,這是怪我們的根性太差,執著的習氣又太深厚,爲了成就我們修習的方便起見,不得不如此。好比說,修空觀,破見思惑;修假觀,破塵沙惑;修中觀才能破無明惑。修觀的方法和治病一樣,病情複雜,治療的手續就不能簡化。假若你能了解非空、非假、非中和亦空、亦假、亦中的道理,不修次第叁觀,也是可以的。
修觀的方法,除了前面所介紹的以外,還有止觀。所謂止,是止息妄念;觀,是反觀自性。但爲了便于學人修習起見,又分爲叁止叁觀。所謂叁止,即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和息二邊分別止。至于叁觀,即是空觀、假觀、中觀。但修止亦應兼觀,修觀亦應兼止,這樣才能使定慧均等,而且見思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觀而破,這是修觀的妙處。此宗修行的次第,由凡至聖,必須經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由此看來,實在太不簡單,也不如念佛方便。
六、叁論宗:
龍樹菩薩造中論和十門論,後了他的弟子又作百論,故合稱叁論。鸠摩羅什譯此叁論而加以宏揚,遂成爲宗,在隋唐時很興盛,後來受到曹溪宗風的影響,因此就進入了低潮。
此宗是依諸般若經中“無所得,緣起性空”的義理而立宗的,故不立一法,有無俱破,直顯中道。雖然如此,但對如來所說的教言,也不否認,因此立真俗二谛,加以調和。所謂真谛,是指中道實相理體而言,俗谛則是指諸法緣起的作用而言,二者相資爲用,不可偏廢,才合乎中道的實義。
就修行的方法來說,是用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等八不,以破外道的邪見。破毗昙實有的執見,斥成實偏空的情見;更以無所得,破有所得,而顯中道。
至于修行的階位,若就真谛來說,一切有情本來是佛,無迷無悟,湛然常寂。就俗谛來說,迷之與悟,截然不同,但衆生由迷至悟,須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一點折扣也不能打,看起來也是不及修淨土方便。
七、法相宗:
此宗因窮究宇宙萬法之性相而得名的。又因根據唯識論而顯萬法唯心之理,故又名唯識宗。所謂唯識,是說宇宙萬有,是因識別的關系,而産生其存在的價值,否則雖有亦等于無。譬如小孩子手上拿著一枚金戒子和一塊糖,你拿走金戒子,他無所謂,若是拿他的糖,一定會哭起來,這就是識別而産生執著的證明。故此宗以阿賴耶識爲根本而立百法,以說明萬有的因果關系。
阿賴耶識有寄藏衆生一切心法和色法種子的功能,所以也稱藏識或種子識。談到種子,可分爲新熏和本有兩種:所謂本有,是說從無始以來,就具染淨諸法的種子,若遇外緣熏發,即成爲現行,因此就有生死、苦樂、人我、是非、利害等等諸相現前。至于新熏,是說原來什麼種子都沒有,而是以後因染淨二法熏習而有的。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實本有一經新熏,即得增長,甚至現爲現行,現行又複熏習新種于阿賴耶識中,二者相因而成,不可偏廢。
至于藏識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東西?沒有辦法拿給你看,只好請問你,我們所讀的書,和已經知道一切事物的印象,在什麼地方?如說在腦子裏,是不對的,因爲醫生用愛克司光透視,並沒有發現這些東西,既然如此,這些東西究竟在那裏呢?我的答覆是在藏識裏,因爲這個東西其體無形,所以看不見,其用(量)至大,能藏一切諸法。如用現前的事物來說明,只好說像個人的安全資料,專門記載各個衆生無始以來的善惡行爲,然後成爲種子。但種子不能自生,當某一件事物的種子成熟時,須有第七識的執著,和第六識的分別,前五識的攀緣,才能成爲現行,因此才有人我、是非、生死、苦樂等等的感受,這就是識心所招來的果報。然而識心如水,可覆舟,亦可載舟。也就是說,造惡業的是它,造善業的還是它。因此此宗轉八識成四智的目的,就是爲了要把前五識取境的功能,轉爲度生的力量,叫做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的計度分別心,爲觀察衆生的根性,以便因機施教,使其入聖超凡,謂之妙觀察智。轉七識的執著人我差別爲怨親平等,謂之平等性智。第八識原來好像垃圾桶一樣,以致明鏡無光,必須除去叁毒的汙垢,斷盡無明,則鏡光自顯,十方世界,影現其中,故名之爲大圓鏡智(即佛智)。
唯識觀是此宗修持的方法,由粗而細,分爲五重:
l.遣虛存實觀:即是排除一切虛妄計度,存全依他起有,和圓成實性的理體。
2.舍濫留純觀:舍棄一切雜濫的外境,護存純淨的內識。
3.攝末歸本觀:停止見分攀緣工作的機能,而皈順自證分的理體。
4.隱劣顯勝觀:隱藏心所的劣點,而顯心王的優點。
5.遣相證性觀:排遣萬有的差別事相,證入諸法平等的性海。
以上五項,稱爲五重唯識觀。
總而言之,唯識之學,博大精深,難以窮究,而在佛法中卻又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不然怎會說“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呢?若就行的方面來說,不懂唯識倒無所謂,如果是求解,那就非懂不可,因爲宇宙萬有,離了識的作用以外,就無法開口。故此宗是以研識爲方便,以轉識爲究竟。所以說學佛的人,不管學那一宗,對于唯識多少總要懂一點,在行持上是很有幫助的。
八、密宗:
佛陀爲了度生的方便,所說的言教故有顯密之分。所謂顯教,是應身佛釋迦如來說的大小乘一切教典,因爲文相易于了解,故稱顯教。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內證真言教法,文理難知,故稱密教。顯教好比是普通文件,一看就懂,故稱之爲顯;密教如電報的密碼,非專業者不解,故稱密。
毗盧遮那佛,在摩醯首羅天的金剛法界宮,爲金剛薩埵諸大菩薩說真言法,金剛薩埵錄出後,藏于南天竺的鐵塔中,後來有位龍猛菩薩,見金剛薩埵面授大法,後即將此法傳于弟子龍智,再傳于善無畏,及金剛智,以後他們和金剛智的弟子不空于唐玄宗時,來中國宏傳密法,後稱開元叁大士,這是我國密教的由來。
此宗所根據的佛經,有大日經、金頂經、蘇悉帝經、瑜只經和略出念誦經等五部;在論典方面,有菩提心論、釋摩诃衍論。經論所說的內容,是說我們的體相,和大日如來一樣,因無始來,一念不覺,而使身口意叁業不淨,墮入六道,受生死輪回之苦,現在要想回複本來面目,而使叁業清淨,必須手結印,口持咒,意觀想,藉叁密加持的力量,才能使叁業清淨,以了脫生死之苦,即身成佛。這裏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所謂即身成佛,是理即,欲至佛位,仍須努力。若論階位,只能和羅漢相等。密宗修持的方法很多,但最終的目的還是成佛,而頗瓦法和淨土宗的念佛是相應的,因爲他的目的也是極樂世界,但是修習的方法,卻不及念佛簡便了。
曾經有幾位朋友和我說,修密有神通,某人修密如何如何,又某某人如何如何。可見他們學密的目的完全是爲了得神通,藉以顯衆,爭取名聞,如此用心,殊堪憐愍!其實神通是修行的副産品,只要成了佛,則六通具足,受到人天恭敬,不是比什麼都好嗎?何必專修?就以甘蔗板來說,是製糖的副産品,如果專用甘蔗來做甘蔗板,未免太可惜!
說實在的,我不但沒有學密,對其他各宗的教法也是外行,當然就不夠資格說別人的長短,但是有人問及此事,又不得不把個人對各宗表示一點意見,作爲初學的參考。
九、禅宗:
禅是梵語禅那的簡稱,譯爲靜慮。所謂靜即是定,慮即是慧,定慧均等曰禅那。此法在我國行之已久,但一向是依教修行的,若以修習的方法來說,可分爲安般禅、五門禅、念佛禅和實相禅四種,此外還有一種祖師禅,因在經教之外,故稱教外別傳。此禅始于達摩,自其東渡來華,面壁少林寺時,即傳法于慧可,後立爲宗。
關于宗門禅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在靈山,一在祇園”,現在以祇園爲根據,相傳當年佛在靈山會上說法完畢,百萬人天的聽衆還未離開時,佛就拿起一朵金婆羅花向大衆說:“我雖然說了四十九年法(方便),可是未曾說著一字(究竟)。”當時大家聽了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有迦葉尊者破顔微笑。因此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學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诃迦葉。”在這樣平凡的因緣之下,就産生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禅。
迦葉尊…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