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受法後成爲禅宗的初祖,傳至達摩即爲二十八祖,他見中國有大乘氣象,于是就把“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禅,帶來我國,成爲我國禅宗的初祖。他來華是在廣東登陸的,梁武帝聞奏後,即迎至金陵,因語不契,他就渡江北上,到嵩山去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此時慧可大師因斷臂求法,即蒙印可,是爲二祖。再傳叁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這是我國禅宗的黃金時代。在六祖以前,代代都是單傳,以後六祖就變單傳爲多傳,改祖號爲師,並且只傳法不傳衣缽,旨在息爭。自變多傳以後六祖的得法弟子,有記載的四十叁人,其中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這兩位禅師最爲傑出,因爲得力于廣傳的關系,所以宗匠輩出,才有一花五葉的産生。
禅宗修習的方法是觀心,以明心爲方便,見性爲究竟。所謂明心見性,即是教下的轉識成智,去妄存真的意思。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原則下,也沒有一定的訓練方式。且看初祖教二祖的方法是“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心如牆壁,即可悟道……。”六祖示道明的是“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真面目。”後來黃檗禅師爲了因機施教,所以改觀心爲參話頭。不管方法怎麼變,但目的都是爲了斷絕學人的思路,使其對境無心,而見自性,這是永遠不會變的,否則,那就不是禅。至于話頭怎麼參,我是外行,不過我知道參話頭的目的,是使學人斷絕思路,而對境無心,所以就用一句“念佛的是誰”,像猜謎似的,教你集精會神的參。起初提不起疑情,可能說念佛的是我,那是不對的,假使是這麼簡單,也就用不著參了。所謂參禅,要在“誰”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參才行。若在禅堂裏,職事們會拿著香板到處查看,發現有人不如法,香板就下去了。因爲他們是過來人,他看別人參的情形,好像站在門裏看室內的東西,一目了然,(別人是站在門外從牆壁上向裏看,一無所見)。所以香板應該打在什麼地方,多輕多重,我認爲都有一定的分量,決不是亂打的。曾經有位老法師和我談他參禅的故事:有一年他朝峨嵋,背上燃了燈,因天熱而發炎,不久就到金山寺住禅堂,就向監查師父說明燃香事,請他以後香板打在別處,可是每次他都打在痛處。當時聽了這段話,我認爲不合理,後來一想,才知道是對的。燃燈發炎,是業障,怕打痛處是我執,偏打痛處,既能破執,又可消業,真是慈悲之至!
禅,也不是佛教的專利品,我國的“道教”和印度的“印度教”也有禅,因此可分爲凡夫禅、二乘禅、祖師禅、和如來禅四種。凡夫禅修四禅四空定,四無量心,十六特勝和通明禅。二乘禅,修九想觀、八念觀和九次第定。祖師禅是以心印心,即心即佛,這種超越次第直指人心的頓教法,只適合接引利根,對鈍根的沒有多大用處。如來禅,因其爲經教文字所诠而得名,即是首楞嚴定。楞伽經雲:“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這種禅,有方法,有程序,且能諸根普被,故稱爲漸教。此外還有一種念佛禅(此法源于般舟叁昧經),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因爲一般人只知念佛是淨土法門,而不知道也是屬于禅的一種,請看大集經雲:“求無上菩提者,應修念佛禅”,這總不是假的罷。
這裏有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黃檗禅師改“觀心”爲“參話頭”的原因,是見當時的修行人,根性漸劣,爲了契理契機,不得不改。現在去聖的時間更是遙之又遙,而根性更劣,對于禅不要說參,恐怕連禅堂的規矩,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又得仰望當今的高僧大德,因時製宜,提倡念佛禅,正是時候了。如說念佛就是念佛禅,念佛禅還是念佛,何必多此一舉?因爲一般人都喜歡禅,如果不加個禅字下去,光教他念佛,收不到什麼效果,這就和國産的商品一樣,假使上面沒有幾個英文字母,一定滯銷。因此我才要求提倡“念佛禅”,未知先覺者以爲然否?
我是個半路出家的小和尚,根本不懂禅,以上所說的,是從看書和思惟所得來的一點心得,不一定完全是對的,如果你對禅有興趣,不妨看看曆代祖師的公案語錄,然後還要請教住過叢林的老法師,比較可靠,閉門造車,是不行的。俗語說:“驢若跑得快,馬就不值錢。”且看古人參禅有成就的,沒有不是從禅堂裏苦出來的。現在也有人自稱“纏屍”,因爲他參的是禅外別傳的“名利纏”,仗佛威光,標奇惑衆,若是跟他參學,保證也會“開誤!”
現在一般人所說的禅,好像都是指祖師禅而言。此禅雖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是達摩傳心印于慧可,是以楞伽爲證;五祖授心印于惠能,是以金剛經而印契。這樣看來,不是就有些矛盾嗎?不然,因爲不立文字,是不執文字的意思,並不是不用文字。就修持的方法來說,此禅是不避見聞覺知的,只要能行住坐臥,不離這個(話頭)去參就行,到了某種程度,要考功夫,所問所答,都要契理契機,恰到好處,才能以心印心。我看現在會問的不多,會答的沒有,如果會背幾則公案,念得幾句機鋒,縱然能趺坐于床,窮年參究,那也許是“禅”,也許是“纏”!但是修淨土的,同樣的是不避見聞覺知,最好是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念佛)的去念就行,至于考功夫,就不需要麻煩別人,自己可以考,用叁省吾身的辦法:妄想減少了沒有?煩惱是否比以前輕?名利是否看得淡薄?根本戒是否有犯?言行是否合乎佛法要求?遇順逆諸境是否鎮靜?生活是否儉樸?念佛是否精進?信心是否堅定?願心是否真切?……果能如是隨時檢討,有則改之,毋使再犯,自有一天會還我淨明的。
十、淨土宗:
淨是清淨,土是國度,十方諸佛的國度都是清淨的,故稱淨土。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汙濁不堪,所以稱爲穢土,現在要談的淨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而言。這是爲了統一我們的思想,使其專注一境,減少對外境分別,而漸漸的斷絕思路,堅定正念,將來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這就叫淨土法門。此法源于般舟叁昧經,所依的經典是叁經一論,因此修淨土的對于彌陀經、無量壽經,和往生論,特別重視。自聖教傳入我國,淨土之法,最初流傳的地區並不太廣,到了東晉時,慧遠大師應世,極力提倡,于是就在江西廬山創建蓮社,集衆念佛,後來均得往生,這樣才正式的成立了淨土宗。
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未成佛前,在世自在王住世時,曾作國王,因聞佛說法的因緣,即舍王位出家,號法藏比丘。當時佛使他看到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的莊嚴妙相,于是就在佛前發了四十八個願,每願都說若不實現誓不成佛。然後又以諸佛淨土爲藍本,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邊,約十萬億佛土那麼遠的一個地方,經過五大劫的時間,才建好一個國家,定名爲極樂世界。佛興建這個世界的目的,是爲收容我們這個世界上舍苦就樂的衆生,只要心誠願切,隨時稱念彌陀名號,到最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大菩薩,必定現前接引,如一念頃,即生彼國。
阿彌陀是梵語,譯爲無量壽,或無量光。因爲成了佛,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故稱爲無量壽和無量光。佛是覺者,好像我們對博學多能的讀書人稱博士一樣,精醫術的稱醫學博士,精工程的稱工程博士,那麼佛的壽命、光明都是無量的久遠和廣大,所以尊稱爲阿彌陀佛!現在還在極樂世界說法度生,一直到永遠。所謂極樂世界,極是究竟的意思,樂是快樂。也就是說,究竟的快樂才是極樂。至于世界,在這裏可作方位、處所和地方解,因爲那個地方“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世界。”但我們這裏呢?!一切都是苦的,曾經有人不同意。因此我就說:“你認爲討老婆很快樂,她愛慕虛榮,或者好吃懶做,你會快樂嗎?你認爲打麻將很快樂,若是別人碰走了你一張聽胡的牌;或者是打一場輸一場,你快樂嗎?年紀大了,生個男孩,覺得快樂,但是他常常生病,長大了又不用功讀書,專門偷雞摸狗,警察先生叁天來通知要嚴加管教,五天來通知傳訊交保,這樣你會快樂嗎?……。”就算你的運氣好,妻賢子孝,自己也生財有道,老當益壯,但天有不測的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鄰居失火,把你的房子燒光了,爲了搶救財物,身受重傷。在這種情況下,難道還快樂嗎?這些事固然不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但也不能說每個人都不會有這些不幸的事情發生。你學秦始皇大膽假設,所以覺得世間上一切都是快樂的;我學釋迦佛小心求證,因此我認爲都是苦的。人各有志,我也不是故意這樣說掃你的興,如果認爲我的看法不對,今後還是你行你素,我行我素。真正說起來,一般人對世間事事物物的看法,是局部性的,所以感到興趣,我們的看法是綜合性的,所以會厭煩。閑話少說,我們還是談念佛。
此宗修持的方法是念佛,但須具備“信、願、行”叁個條件,才能達到目的。所謂“信”、要深信西方確實有佛號阿彌陀,以慈悲願力,接引衆生,彼世界的莊嚴,如經所說,決不會假。“願”、就是絕對願意去。“行”、必須依法去行,老實念佛,至死不變,果能如是,一定成功。至于念的方法,分爲叁種:
l.持名念佛:出聲或默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2.觀想念佛:雙目注視佛像,意想佛的叁十二相及功德,謂之觀想念佛。
3.實相念佛:谛觀諸法實相,本自如如,因此對于宇宙萬有,不起分別,名實相念佛。
以上叁種念佛方法,觀想過于微細,不易著手,實相又太深玄,只有持名念佛一法,最爲理想,下手易,成功高。且看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定),……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因此古今諸大善知識,都是勸人持名念佛,其理性在此。但是不論出聲念,或者默念,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時間一久,自然就能一心不亂。因爲念佛是戒,一心是定,由戒生定…
《初機學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