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机学佛决疑▪P14

  ..续本文上一页者受法后成为禅宗的初祖,传至达摩即为二十八祖,他见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就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带来我国,成为我国禅宗的初祖。他来华是在广东登陆的,梁武帝闻奏后,即迎至金陵,因语不契,他就渡江北上,到嵩山去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此时慧可大师因断臂求法,即蒙印可,是为二祖。再传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这是我国禅宗的黄金时代。在六祖以前,代代都是单传,以后六祖就变单传为多传,改祖号为师,并且只传法不传衣钵,旨在息争。自变多传以后六祖的得法弟子,有记载的四十三人,其中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这两位禅师最为杰出,因为得力于广传的关系,所以宗匠辈出,才有一花五叶的产生。

  禅宗修习的方法是观心,以明心为方便,见性为究竟。所谓明心见性,即是教下的转识成智,去妄存真的意思。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则下,也没有一定的训练方式。且看初祖教二祖的方法是“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即可悟道……。”六祖示道明的是“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真面目。”后来黄檗禅师为了因机施教,所以改观心为参话头。不管方法怎么变,但目的都是为了断绝学人的思路,使其对境无心,而见自性,这是永远不会变的,否则,那就不是禅。至于话头怎么参,我是外行,不过我知道参话头的目的,是使学人断绝思路,而对境无心,所以就用一句“念佛的是谁”,像猜谜似的,教你集精会神的参。起初提不起疑情,可能说念佛的是我,那是不对的,假使是这么简单,也就用不著参了。所谓参禅,要在“谁”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参才行。若在禅堂里,职事们会拿著香板到处查看,发现有人不如法,香板就下去了。因为他们是过来人,他看别人参的情形,好像站在门里看室内的东西,一目了然,(别人是站在门外从墙壁上向里看,一无所见)。所以香板应该打在什么地方,多轻多重,我认为都有一定的分量,决不是乱打的。曾经有位老法师和我谈他参禅的故事:有一年他朝峨嵋,背上燃了灯,因天热而发炎,不久就到金山寺住禅堂,就向监查师父说明燃香事,请他以后香板打在别处,可是每次他都打在痛处。当时听了这段话,我认为不合理,后来一想,才知道是对的。燃灯发炎,是业障,怕打痛处是我执,偏打痛处,既能破执,又可消业,真是慈悲之至!

  禅,也不是佛教的专利品,我国的“道教”和印度的“印度教”也有禅,因此可分为凡夫禅、二乘禅、祖师禅、和如来禅四种。凡夫禅修四禅四空定,四无量心,十六特胜和通明禅。二乘禅,修九想观、八念观和九次第定。祖师禅是以心印心,即心即佛,这种超越次第直指人心的顿教法,只适合接引利根,对钝根的没有多大用处。如来禅,因其为经教文字所诠而得名,即是首楞严定。楞伽经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这种禅,有方法,有程序,且能诸根普被,故称为渐教。此外还有一种念佛禅(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因为一般人只知念佛是净土法门,而不知道也是属于禅的一种,请看大集经云:“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这总不是假的罢。

  这里有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黄檗禅师改“观心”为“参话头”的原因,是见当时的修行人,根性渐劣,为了契理契机,不得不改。现在去圣的时间更是遥之又遥,而根性更劣,对于禅不要说参,恐怕连禅堂的规矩,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又得仰望当今的高僧大德,因时制宜,提倡念佛禅,正是时候了。如说念佛就是念佛禅,念佛禅还是念佛,何必多此一举?因为一般人都喜欢禅,如果不加个禅字下去,光教他念佛,收不到什么效果,这就和国产的商品一样,假使上面没有几个英文字母,一定滞销。因此我才要求提倡“念佛禅”,未知先觉者以为然否?

  我是个半路出家的小和尚,根本不懂禅,以上所说的,是从看书和思惟所得来的一点心得,不一定完全是对的,如果你对禅有兴趣,不妨看看历代祖师的公案语录,然后还要请教住过丛林的老法师,比较可靠,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俗语说:“驴若跑得快,马就不值钱。”且看古人参禅有成就的,没有不是从禅堂里苦出来的。现在也有人自称“缠尸”,因为他参的是禅外别传的“名利缠”,仗佛威光,标奇惑众,若是跟他参学,保证也会“开误!”

  现在一般人所说的禅,好像都是指祖师禅而言。此禅虽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达摩传心印于慧可,是以楞伽为证;五祖授心印于惠能,是以金刚经而印契。这样看来,不是就有些矛盾吗?不然,因为不立文字,是不执文字的意思,并不是不用文字。就修持的方法来说,此禅是不避见闻觉知的,只要能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话头)去参就行,到了某种程度,要考功夫,所问所答,都要契理契机,恰到好处,才能以心印心。我看现在会问的不多,会答的没有,如果会背几则公案,念得几句机锋,纵然能趺坐于床,穷年参究,那也许是“禅”,也许是“缠”!但是修净土的,同样的是不避见闻觉知,最好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念佛)的去念就行,至于考功夫,就不需要麻烦别人,自己可以考,用三省吾身的办法:妄想减少了没有?烦恼是否比以前轻?名利是否看得淡薄?根本戒是否有犯?言行是否合乎佛法要求?遇顺逆诸境是否镇静?生活是否俭朴?念佛是否精进?信心是否坚定?愿心是否真切?……果能如是随时检讨,有则改之,毋使再犯,自有一天会还我净明的。

  十、净土宗:

  净是清净,土是国度,十方诸佛的国度都是清净的,故称净土。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污浊不堪,所以称为秽土,现在要谈的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而言。这是为了统一我们的思想,使其专注一境,减少对外境分别,而渐渐的断绝思路,坚定正念,将来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就叫净土法门。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所依的经典是三经一论,因此修净土的对于弥陀经、无量寿经,和往生论,特别重视。自圣教传入我国,净土之法,最初流传的地区并不太广,到了东晋时,慧远大师应世,极力提倡,于是就在江西庐山创建莲社,集众念佛,后来均得往生,这样才正式的成立了净土宗。

  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未成佛前,在世自在王住世时,曾作国王,因闻佛说法的因缘,即舍王位出家,号法藏比丘。当时佛使他看到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的庄严妙相,于是就在佛前发了四十八个愿,每愿都说若不实现誓不成佛。然后又以诸佛净土为蓝本,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边,约十万亿佛土那么远的一个地方,经过五大劫的时间,才建好一个国家,定名为极乐世界。佛兴建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为收容我们这个世界上舍苦就乐的众生,只要心诚愿切,随时称念弥陀名号,到最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必定现前接引,如一念顷,即生彼国。

  阿弥陀是梵语,译为无量寿,或无量光。因为成了佛,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故称为无量寿和无量光。佛是觉者,好像我们对博学多能的读书人称博士一样,精医术的称医学博士,精工程的称工程博士,那么佛的寿命、光明都是无量的久远和广大,所以尊称为阿弥陀佛!现在还在极乐世界说法度生,一直到永远。所谓极乐世界,极是究竟的意思,乐是快乐。也就是说,究竟的快乐才是极乐。至于世界,在这里可作方位、处所和地方解,因为那个地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世界。”但我们这里呢?!一切都是苦的,曾经有人不同意。因此我就说:“你认为讨老婆很快乐,她爱慕虚荣,或者好吃懒做,你会快乐吗?你认为打麻将很快乐,若是别人碰走了你一张听胡的牌;或者是打一场输一场,你快乐吗?年纪大了,生个男孩,觉得快乐,但是他常常生病,长大了又不用功读书,专门偷鸡摸狗,警察先生三天来通知要严加管教,五天来通知传讯交保,这样你会快乐吗?……。”就算你的运气好,妻贤子孝,自己也生财有道,老当益壮,但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邻居失火,把你的房子烧光了,为了抢救财物,身受重伤。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还快乐吗?这些事固然不是每个人都会遭遇到,但也不能说每个人都不会有这些不幸的事情发生。你学秦始皇大胆假设,所以觉得世间上一切都是快乐的;我学释迦佛小心求证,因此我认为都是苦的。人各有志,我也不是故意这样说扫你的兴,如果认为我的看法不对,今后还是你行你素,我行我素。真正说起来,一般人对世间事事物物的看法,是局部性的,所以感到兴趣,我们的看法是综合性的,所以会厌烦。闲话少说,我们还是谈念佛。

  此宗修持的方法是念佛,但须具备“信、愿、行”三个条件,才能达到目的。所谓“信”、要深信西方确实有佛号阿弥陀,以慈悲愿力,接引众生,彼世界的庄严,如经所说,决不会假。“愿”、就是绝对愿意去。“行”、必须依法去行,老实念佛,至死不变,果能如是,一定成功。至于念的方法,分为三种:

  l.持名念佛:出声或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2.观想念佛:双目注视佛像,意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谓之观想念佛。

  3.实相念佛:谛观诸法实相,本自如如,因此对于宇宙万有,不起分别,名实相念佛。

  以上三种念佛方法,观想过于微细,不易著手,实相又太深玄,只有持名念佛一法,最为理想,下手易,成功高。且看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定),……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因此古今诸大善知识,都是劝人持名念佛,其理性在此。但是不论出声念,或者默念,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听清楚,时间一久,自然就能一心不乱。因为念佛是戒,一心是定,由戒生定…

《初机学佛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