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記載密法的讀典見于亦見于〈大藏經〉中。我們千萬不要犯上評貶任何部派的佛法之過失,例如密乘行者輕視顯乘、大乘行者輕視小乘、顯乘的人說密法爲外道或小乘者聲稱大乘非佛說種種。
外道或許有部份修持與密法有相似的地方,就正如佛教中之禅定修持與印度教的禅定同的道理,但這並不是說二者是同源的。密法與顯法俱出自佛陀親授,二者俱爲純正之佛法。
有些把佛法視爲世俗文學而研究的人,喜歡由種種不完整之曆史片斷推證大乘非佛說或密法乃外道産生等等,又有些人說全部大乘經典都爲佛滅後的産品。這種論點,完全否定了佛經之可信性。如果佛經不是佛的開示,我們就沒有任何可以依據了。世俗學者做甚麼我們不理,但叁寶弟子千萬勿參與這種邪見,謗貶法寶是會有可怕後果的。
說密法爲外道或大乘非佛法的人,是在質疑叁藏佛法之可靠信及評貶佛陀的教法。他們的觀點源出于愚癡無知及贊自宗貶他宗的狹窄心態。真正修持的人,要尊重一切佛陀的教法,不可視其中之一部份爲低級的、多余的或不純正的。
○是否一旦參加了灌頂或隨許法會,授者就成爲受者的師長?
◎如果我們對一個法門、一個本尊或一位法師生起歡喜及尊敬心,繼而參與了其灌頂或隨許法會,授者的確就成爲了我們的師長,我們必須把他視爲自己的一位師父,同時要視師若佛。如果你對一位法師並無生出尊敬依止的心,或對他沒有甚麼認識的話,不要只看報紙的宣傳文告,要好好地觀察,不妨參加他的佛法開示及多作拜訪,在對他有信心時才求法、參與接受灌頂或口傳等。如果只是聞法,你可以視講者爲善知識或長輩,不一定就構成了師徒關系。但如你心中生起了依止之念,即使說法的人並不一定知道,你與他的師徒關系也一樣成立。如果你由一位師長處得受了口傳,少至一段法偈甚至只一個字,他也成爲了你的其中一位師長。
○灌頂與結緣灌頂有何不同之處?
◎衲不知道甚麼是”結緣灌頂”,藏傳佛教中似乎並無這種名詞。”灌頂”的藏文爲Wang 或wangkur,包含了加持、授予修持許可及傳法等的作用在內。”長壽灌頂”藏文稱爲 Tsewang,參加資格並不嚴格,一般是公開的大型法會,人人都可以參加,也有人把小孩及牲畜都帶來參加此類灌頂。其它的灌頂在傳統上是很嚴格的,師徒雙方要互相觀察一段時間,求法弟子也必須具備一定的先決資曆。還有一種爲 Wangchen,即”大灌頂”之意。”大灌頂”並非指在大的場地舉行或排場很大,而指灌頂的性質類別。在大灌頂中,要設立本尊的莊嚴壇城,灌頂又分爲很多小部份,受者要入于壇城而被示以壇城中的秘密。獨勇大威德、上樂金剛及時輪金剛等法門之灌頂就屬摩诃瑜伽密部的大灌頂類別;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亦有屬事密部的大灌頂。此外,還有一種稱爲 Jenang 的儀式(注:漢譯作”隨許”)。這並不是一種灌頂,而是某一尊本尊之加持法會。這種法會的參加資格沒有像灌頂般嚴格,參與後一般亦沒有太重的戒誓。藏語中似乎並無”結緣灌頂” 這個名詞。衲認爲”結緣灌頂”應該是”長壽灌頂”或”隨許”的誤譯。”隨許” 並不是一種灌頂。不過對不深入認識藏傳佛教的人來說,二者的法會流程及內容可能有點相似。有些人又以爲法師把手或一些聖物放在弟子的頭上就叫做”灌頂”,其實這只是西藏佛教中的一種加持祝福的意思,並不是”灌頂”。
○有遙距灌頂這一回事嗎?
◎只有不懂密法及完全沒有密法知識的人才會相信有這一種可能。在曆史上,從來沒有遙距灌頂這一種事。
依古印度傳統,求灌頂者要先觀察欲依止之金剛上師叁年,上師也要觀察准弟子叁年,經六年後才授予灌頂。現今雖然並不那麼嚴格,但斷不可能連師徒都未見過面就傳灌頂的事。如果師徒間互不觀察而進行灌頂,這並非上師特別慈悲,反而是師徒牽手墮入金剛地獄的一個儀式,也是末法的一個現像。如果是雙方並不同時在場,更加不可能進行灌頂的人都知道,受灌者必須目觀壇城,由上師講解壇城的密義,所以根本就不可能遙距進行。
授予這種灌頂的人,多半是爲了名利財富才發明這種方法的。求以遙距方式受灌頂的弟子,或許也有欲求方便的心態,但成佛是沒有快捷方式的。以前的西藏人,要跨過喜瑪拉雅山去印度求法,還要待奉師長十年八年才得到灌頂。現在的人,不需徒步伐上師,遠比以前的求法者方便得多了。爲了求法,即使坐以前的求法者方便得多了。爲了求法,即使坐飛機到國外受灌頂也不算是大犧牲。比起以前的西藏人,已是十分幸福的了。付出少的人,最終得到的肯定也不會多,修行本來就是沒有快捷方式的一回事!
○授灌頂的上師可以收費嗎?
◎現今是末法時期,世界上有不少以佛法行騙,也有西藏有傳承的僧人把灌頂及傳承如同貨品般買賣以換取名利,這是十分可悲的現像。這些販賣佛法的人,有時會以古印度求西藏的祖師傳 記片斷作爲索取昂貴供養的依據。
在古代,真正的金剛上師是有殊勝功德的,弟子也有恰當的資格。在准師徒雙方進行觀察後,有時上師會要求弟子籌辦極豐厚的供養以求灌頂,例如有一位大師命弟子供養與弟子等重的黃金。弟子會排除萬難,最後求得了上師所要求的供養,但在灌頂傳法後,上師卻把供品全數送還弟子,又或者把供品全布施予窮人,自己一點也不留下。爲甚麼上師要求這麼多供品呢?這是爲了讓弟子在積集供品之過程中忏淨罪障及積聚廣大功德,並不是上師真的需要這些物品。還有一些大師在收到供品時馬上把它們丟入河中,然後爲弟子灌頂。以上的都是曆史上常見的情況。但現在的一些上師,則是真的爲了要得到供養而授灌頂,這並不能與過往的祖師相提並論。
在灌頂前後,受灌的弟子爲著自己的利益,應該恭敬奉上供養,以積聚功德及表示求法或謝法的心意。作爲上師的,則不應執戀財物,必須以清淨的發心去授法。 一般來說,現代的上師都不會要求弟子作大供養,但起碼的象征式供養則是傳統的一部份,有時上師會要求弟子供以少許米粒代替。如果指定弟子要付多少錢才能受灌的上師,大家不妨慎重視察一下才作決定去依止與否。雖然曆史上有很多這樣的先例,但那些都不是基于執戀財富的要求,而且往往後來上師都把供品悉數歸還。有時候,主辦團體訂立一個定價,要求參加者共同承擔租用場地等費用,衲十分不喜歡這種做法,但卻可以理解主單位的苦衷。在遇上這些情況時,倒不是上師要求供養,只是主辦人要求參與者攤分法會所需開支而已。這雖然並不是最好的做法,但在資源不足的宏法環境下,尚可說是情有可原的。
○西藏喇嘛的名字很多都叫”甯波車”、”仁波切”及”仁寶哲”等,這個名有沒有意思呢?是否凡是叫”甯波車”的都是高僧?”活佛”又是甚麼意思?
◎”仁寶哲”、”仁波切”及”甯波車”其實都是同一個藏文字Rinqoche 譯言音。”仁寶哲”的意思是”寶”。這種稱號並不一定用作稱呼人物,有些物也稱作”仁寶哲”,西藏大昭寺的釋迦牟尼像也被稱爲”覺窩仁寶哲”(Jowo Ringche)。”仁寶哲”在被用作稱呼人物時,是一種尊稱,並不是那個人的名字。爲了禮貌及尊敬,西藏人很少直接稱呼其所尊敬的人之名字。”仁寶哲”被用作對轉世者之尊稱,也用作尊稱方丈、退休方丈及有地位的人物。所以,被尊稱爲 ”仁寶哲”者不一定是轉世者。
”朱古”(Tulku,亦譯作”祖固”及”祖古”等,蒙古稱爲Hutukutu,亦譯爲”呼圖克圖”)則不是一種尊稱。這個字意思爲”化身”或”轉世者”,只被用作大德高僧之轉世而被核確無誤的人身上。例如某師之轉世我會尊稱爲”某某仁寶哲”,但他只會自稱爲”某某朱古”,不會對自己冠以”仁寶哲”的尊稱。
至于是否凡是”朱古”都必定會大德,恐怕不能這樣說。如果我們遇到一位 ”朱古”,就好好地恭敬即可以了,這樣對我們肯定會有利益。但客觀上來說,現今世界上有很多被核認爲”朱古”的人,其中有些是大德轉世無疑,有些或許是佛的化身,也有些只是較有修持的行者之轉生,更有些不見得真的有證量的。如果你要去依止的話,就必須好好觀察,不要迷信于一個稱呼。依止師長是終生的大事,千萬不要草率。與其拜一位真正老實修持的普通凡夫僧爲師,也好過拜一位沒內涵而空有個”朱古”名號的人爲師父。名字是沒有意義的,內涵才是我們拜師時所要追求的特質。只有具足明師必備的資格,例如明師十德等,就是一個有資格的好師父,有沒有”朱古”名號倒不重要。
漢地有把”仁寶哲”及”朱古”譯爲”活佛”或”佛爺”的情況,此爲大錯。藏文中的這兩個字皆沒有上述的意思,大家萬勿跟著這種錯誤的譯法去稱呼”仁寶哲”和”朱古”等。
○爲甚麼西藏僧人都穿露臂的衣袍,而且衣色與漢地僧裝不同,有些還留頭發?
◎西藏僧人與世界各地的僧人一樣,不許留發。但西藏有些修行者並非僧人,亦沒有受僧戒,但卻是全時間投入修行的。這些修行穿著與僧人不同,但你對西藏衣未認識,所以把他們的衣著與僧衣混淆了。這類修士會留頭發,有些更長發束髻,他們並非出家僧人。
露臂則是古印度佛陀時開始的傳統,甚至佛陀時代以前的外道修行僧也是露臂的。在南傳佛教國家,僧裝也是偏袒右肩的,此爲佛教傳統。在漢地,由于曆史上的各種原因及風俗之回異,僧裝改良爲有袖的,而且顔色亦不同于原始佛教僧侶之衣色,但仍不許用佛陀禁用之衣色。西藏僧人在偏袒右肩及衣袍比例等細節上保持了傳統的風格,但卻因爲地區寒冷而改用深紅色衣袍,此與原始佛教僧衣之色不同,但仍然是佛陀允許使用的衣色。
在各地佛教…
《獅吼棒喝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問答選錄 4 有關藏傳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