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供養之清淨”是說不要在供養時生悭吝心或在供上貴重供品後又後悔。”供養來源清淨”是指不可以是經由殺生、邪淫、妄語等不善業而換取的供品供養,僧衆又不能以由妄言有大神通等不正的方法吸引施主而得來之物品作供。清水是不須辛苦得取的東西,在世俗上而言又沒有甚麼貴重的價值,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供水時供者必定不會生悭吝後悔的心,也不須以各種不善方法而得取,所以清水就成爲了最佳的供品之一種。水有八種功德,分別有八種表義,所以緣起亦十分吉祥:(一)清涼 - 表義戒德清淨;(二)味甘 - 表義得享百味食;(叁)性輕 - 表義身心壯健;(四)質軟 - 表義意念柔順;(五)清澈 - 表義意念清明;(六)無臭 - 表義障礙消除;(七)益喉 - 表義成就妙語;及(八)養胃 - 表義健康無病。供水之時,供一杯也可以,供七杯也可以。先在杯中放少許水才放壇上排列,然後才倒添至近滿,這樣做是因爲供空杯之緣起不太吉祥,所以宜避免放空杯在供壇上。添水時不要滿溢,亦不要太少,加至距杯緣一顆米之粗度爲宜。杯與杯之間之距離勿過窄或過闊,亦以一顆米粗度之距爲宜。在放下杯時,要恭敬輕輕放下,勿粗魯地擲投。在添水時,要以雙手持壸,似是對皇帝供茶那般恭敬。我們一般會在早上供水,傍晚把水倒去,把杯抹幹另放。以上細節是爲自己積聚功德而做的,不是爲諸佛而做的。大家不要以爲這些小節是多余的執著,對凡夫來說,小節正是很重要的成就關鍵。
○在佛壇上燒很多香是不是能得更大的庇佑呢?
◎供燃香的意義在于供上香氣,並不是在于供黑煙。如果是上好的香枝,多供一、兩枝還可以。如果是極劣的化學製品,就最好避免了,甯可用有限的錢買少一點但好的香,也比供上一大束劣質化學香爲適宜。既然供香的意義在于香氣,你毋需把大束大束的香堆在佛像面前熏燒,只要在佛壇前手持香枝供養及祈願,然後把香枝插在較遠的香爐中即可。香爐最好不要采用印上佛經及咒語的那種。經咒是用來念誦及領會的,不是用作裝飾法器的圖案。如果爐上沒有印上經咒,可以把香爐及香枝放地上,不需一定放在佛像正前方,免把佛壇熏黑。我們供香的對像是諸佛等聖衆,不是面前的銅像。諸佛不同凡夫,所以你不需把香堆在他們面前才能令他們嗅到香氣。事實上,供香乃爲我們自己積聚功德而做的,諸佛等根本也並不需要我們之供養。如果把整束香枝放在佛像前熏,會令佛像很快就被熏至烏黑肮髒,這樣反而不好。因爲衆生的數目是無量的,在我們爲衆生之利益而供養諸佛時,功德就會增大同等的倍數,我們也是衆生的一份子,所以也自然會得到利益。只要以清淨及正確的發心去供奉,即使只供上短短的一截香枝,也已能積無量功德。反過來說,如果只以爲自己求福的狹窄心態去供養,因著發心的淺小,功德也自然一樣地淺小,供上更多的香枝也不會帶來太大的利益。在供香時,心要想著是在供養叁世十方一切佛與菩薩等,對面前聖像生真佛想。如果只認爲是在對著面前之銅鐵像供養,並不會生起甚麼功德。此外,供香如果用電力的假香,就沒有供香氣的意義了。供燈是在供養光明,所以絕對可以用電燈代替;供香卻是供香味,並不能以電香代替,而且電香的閃爍微弱之閃光並沒有吉祥的緣起。
○供了佛的食物應如何處置?如果有一天忘了供養怎麼辦?
◎如果仍然是新鮮的食品,可以自己受用或送予別人;如果供品已經變壞或過期了,則只好丟棄吧!供在佛壇上的食物,不需要放太久時間,即使只放一分鍾而在心中供養,也已足夠了。佛經並未開示必須供多久的時間,但諸佛根本不需要凡俗的食品,所以你不需要放很久去等聖衆受用完畢才撤供,略供一會兒即可以了。供養飲食的時候,不應把好的自己留起而供劣質的。連你自己也不會受用的劣質飲食品,當然不宜作爲供佛之用途。雖然諸佛並不會真的受用這些供品,但爲了吉祥緣起及積集功德,你仍須供上合適的供品,否則就甯可不作供。忘了供養並無問題。諸佛不同于凡俗的衆生,你毋須擔心他們會生氣或報複,他們也不會因你忘記供養而要捱餓。供養只爲了自己之積聚功德,並不是聖衆有此需要。不過修持之要訣在于恒久不辍,每天的修持及供養等最好不要中斷,這才能生出因恒心而得之成就。尤其是過在家生活的行者,反正每天都要買菜購物,只要把買回的食品或未食用之菜式作供即可。這樣的話,既方便又易行,只要你不忘記每天吃飯,就不會忘記作供。
○我不再需要的佛經及佛像應如何棄置呢?
◎已皈依叁寶的人,必須視佛像爲真正的佛陀,不可以世俗之價值及新、舊觀念待之。舊的佛像,絕不可以因爲有了新的或更漂亮的佛像而把舊的丟棄或送走。新皈依的叁寶弟子,最好先勿過度興奮地購置過多佛像。多供奉佛陀形相當然是好事,但若後來沒有足夠地方供置而要丟棄豈不是糟糕?一個完整的佛壇,只要有一尊釋迦牟尼像、一本佛經及一個舍利塔就已完備,此外可加供一尊祖師像及一尊本尊像。如果能如法供奉供養,一尊如來已能令你藉而長養功德。若不如法供奉及供養,越多佛像反而令你積累越多不善業。佛經雖非究竟義的法寶,但卻代表了法寶,所以我們不能胡亂丟棄。如果實在未用得上,又不能轉贈他人,你可以觀經上的字全部合融爲一個梵文”阿”字入于自己心中,心想經典之法已盡入自心,又想著現在面前的典籍只是白紙,然後恭敬焚毀,把灰燼放入幹淨的江河中。此外,佛經不要放在地上或在上面跨過,以免積集不敬法寶的緣起。以上所述乃出自佛經及曆代開示,並非衲個人之觀點。作爲叁寶弟子,就必須依循皈依之各別學處及共通學處而行。
○有人說淨土修持只爲一己往生,所以是小乘的修持,這見解有何錯處?
◎淨土修持屬于大乘佛法,並非小乘的修持。以爲修持淨土是小乘佛法,只源出于未通達淨土修持法門的發心。
大乘修持者的發心,是爲求無上佛境而利益衆生。修持淨土的人,知道六道中煩惱極多,不利于修持,所以發願往生淨土之中,以期精進修持直至成佛。淨土並非大乘修持之最終目的,而只是像個中途站一樣。在淨土中,我們可以直接地依佛陀學法,而且該土並無令我們生起煩惱及痛苦的外緣,所以更適合于修持。在淨土中修至較高境界時,我們還是會自願地回到六道之中救度衆生,或者變出化身在六道之中利益衆生。
修持淨土的人,如果是如法地發起大乘的菩提心,以此作爲動機而修證淨土,就符合了大乘的修持。如果並不持這樣的發心,則不能算作大乘的修持,但這並非說淨土法門本身不是大乘法門,只能說個別修持者之發心不符合大乘精神而已。真正的淨土法門行者,是應以大乘的菩提心作爲動機地去修持的。
佛法上的任何修持,大都取決于發心而定奪是否佛法或是否大乘,並不取決于修持的內容。例如持咒,如果以小乘心去持誦,就是小乘的修持,成爲解脫生死之因;如果以大乘心去持誦,則成大乘之修持,成爲成就佛境之因;如果以求壽求福的心去修誦,雖然也會有成效,但就說不上是佛法的修持了。
○有些人認爲並須消盡了業障才能往生淨土,有些人卻主張可以帶業往生,到底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
◎淨土又分爲叁種,即法身佛淨土、報身佛淨土及應化身佛淨土。法身佛淨土只有成就佛境時才能說是達到了;報身佛淨土只有大菩薩才能達到;但應化身佛淨土的性質不同,凡俗的衆生是可以倚靠五力而往生于其中的。我們平時所說的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其實是指彌陀的應化身佛淨土,並非指衪的報身淨土或法身淨土。叁種淨土的性質完全不同,如果我們把叁者混爲一談,就不易弄明白往生其中的條件了。
極樂淨土乃由彌陀的福慧及悲心所變化生出,所以我們一輩凡俗的衆生可以依靠五力的力量而往生其中。藥師佛的琉璃淨土及彌勒的兜率淨土的本質,也是類似極樂淨土的,只要具備五力資糧便可以順利往生,並不限于已完全忏淨業障的大聖者才可以達到。
要往生極樂淨土之中,最重要的條件是對六道輪回的出離心及對彌陀的信心。依傳說開示,往生淨土必須具備五力,即白籽力、熟習力、決定力、祈願力及斷絕力。忏淨罪障固然是佛子必須致力于進行的方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極樂淨土的資糧,可說是我們上路所需的盤川。對彌供養、塑造彌陀的聖像、持誦衪的名號或真言及念誦與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有關的經典都是在積集于其淨土的因。同時,對極樂淨土生起希求,發願往生彼土而得脫六道生死,及對阿彌陀如來的信心,這些都是往生于極樂淨土的關鍵因素。
話說回頭,如果我們對自己的罪障一點也不生悔,又完全不作任何忏罪的修持,則很難奢望能具足五力而往生矣!所以,忏罪的確是有利于往生極樂淨的,但卻不能說必須要達到完全沒有罪障的境地才可以順利往生!
(注:有關淨土法門,讀者可參考祈竹仁寶哲著作〈心生歡喜〉及〈生死自在〉)
○佛陀開示了多個淨土法門,到底哪一個淨土是最好呢?
◎每一個淨土法門都是好的,否 則佛就不會開示它們了。但因應個別衆生之根器及因緣,我們與各淨土之因緣是有深淺之分別的。我們會較易往生于某些淨土,較難冀望能成就另一些淨土,這並非淨土或諸佛之分別,只是我們與各淨土及各佛之不同因緣而已。
彌陀的西方極樂淨與漢人及藏人很有密切的因緣。衲有時與西洋弟子說笑:”極樂淨土雖說是"西方"的淨土,卻老早被東方人占滿了地方,你們還是改修其它沒那麼擠迫的淨土吧!”這當然只是無聊說笑笑而已,淨土是沒有人滿之患的。但極樂淨的確是與漢地有特別因緣。觀音之普陀淨土與極樂淨土是一而非二,所以也與我們有極深的因緣。故此,漢地的人修這兩個淨土或…
《獅吼棒喝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問答選錄 3 有關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