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狮吼棒喝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3 有关净土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修定时入于细微昏沈的情况,却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已经入于定境。宗喀巴大士之〈菩提道次第广论〉详述了修定及对治昏沈与掉举的法门,你可以去读一下。很多人连禅定是甚么也不知道,却开始修定,这是毫无益处的。

  ○佛法教导安忍,但如果我们处处忍让,岂不是更成为他人欺侮的对像?

  ◎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环。要达到面对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处待,的确不是一朝一夕能达致的境界。安忍必须与悲心并行才能成功。我们佛法中所说的”忍”,并非指畏惧停缩不前的弱者心态。菩萨的安忍与凡夫见到恶人时的懦弱是两码子事,不可混淆不清。在遇到蛮不讲理的人时,我们应施以悲心,心想对方与自己一样,不过是想得乐离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对方的角度去想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悲心,从而生起安忍心。我们也可视对方为中毒发疯的亲母;如果你母亲中毒发狂,威胁着要杀你打你,你肯定不会以嗔心先把她毒打一顿吧?你的心自然会以悲心对待,处处忍让她。由此可见,能否行忍只取决于你与对方的关系观念。六道的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慈母。自无始生死轮回以来,在无数的转生中,每一位众生都曾成为我们的母亲。众生的心中充满着贪、嗔、痴这三毒,所以我们不单不应以嗔心回报,还要同情他们,以忍心对待他们的无理,就像是对待中毒发狂的亲母一般。由自己的角度看,嗔心并不利于解决问题及人际不和,反而只会为自己带来痛苦。被别人以恶意伤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选择以嗔心报复,那就更加增深了你的不幸。他人是否对你伤害,并不由你决定,但你是否以嗔心报复,却完全操纵在你的手里。如果你也以嗔心回报,受伤害的不只是对方,你自己也在伤害自己。事实上,来自他人的言行并不可能对你造成伤害,你之所以感到委屈只因你对这些言行介怀。有人说过:”如果你是对的一方,你没需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错的一方,你没资格去发脾气。”,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配合上深知嗔心的过失及安忍的优点之智慧时,你的安忍亦会较容易生出。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导师:慈悲的人教你慈悲之道;凶恶的人正在教你忍辱之道。在碰上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时,你反而应该以欢喜心对待,你可不是每天都有机会碰上学习考验忍耐的良机!他们是你修持安忍、成就功德的福田!或许你仍会怀疑安忍就会被人欺侮,或视它为懦弱的表现。安忍其实是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几十年前,印度的圣人甘地就单单以”安忍”打败了整个英国帝国。你看:几十万个精英军人及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最终也要屈服于这个矮小的印度人足下。是军力及帝国的力大呢?还是安忍的力大?

  ○如果业力是不会消失的,忏罪又有何用处呢?

  ◎在佛陀开示因果教法时,为了确立大众对因果之信念,并未开示忏罪之法门,只说业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报。在佛陀开示大乘教法时,才教示了忏罪之法门。要忏罪净障,必须具足四力:(一)境力 -- 靠依止境而忏罪。我们以三业作不善,其对像不外乎圣众与凡俗众生,所以在忏罪时,亦依赖圣众及众生,例如供养三宝及为有情众生作利益事业等;(二)追悔力 -- 畏怕所作不善之果报而生追悔曾造不善业因的真切心;(三)对治力 -- 以忏罪为动机所作之修持;及(四)誓愿力 -- 决心不再作同类之不善业。若四者具足,就等于把业因种子烧坏了及把它与好比水份及养份的烦恼外缘隔绝了,令其不得成果。这并非说 ”种子”消失了,而是说我们令它不得成长及成熟。所以,大乘之忏罪概念与小乘之因果业力概念毫无矛盾。

  ○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后动物一样会死,放生又有何意义呢?

  ◎你的推论如果成立的话,你生病时也就不用服药了,反正迟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间上的众生,当然最终也必会经历死亡,而且还会再有转生。被放生的小动物,最终当然也会面对死亡。但我们修悲心的人,本着尽力施予无畏的精神,若能令众生少一点痛苦、多一点福乐,这也是很有意义的。最终来说,我们要发愿成佛,才可以最究竟地协助众生得乐而离苦,但在未有这种究竟地利益众生的能力前,我们并不是就甚么也不做。能救助一个众生少至一次,也一样是一种善行,对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处。施予众生寿命,也就是自己在积聚长寿无病之因。放生时,我们也不是只是买动物回来放走那么简单。我们为它们诵经持咒,令它们得闻佛号及佛咒,在心识中种下一个种子,将来必会成果。我们也回向祈愿它们能于未来转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终能得成佛境。这些是对它们更长远及实际的利益,也可视为是”法布施”。此外,有些人也会为它们授予三皈依。一般畜牲听不懂我们所念的内容,所以也无从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如果严格地说,并不能说它们真的得到了正受皈依,但念诵皈依之过程却肯定在它们的心识中种下了皈依的善种子,所以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事。藏传佛教人士则会把甘露丸放水中让它们喝用或洒在它们身上,这也会为它们带来很大的未来生利益。放生也必须运用一些智慧,只有悲心而没有智慧,是不能对众生带来大利益的。有些人竟把淡水鱼放在海中,或把海鱼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国鸟类放本地林中,这并不会令它们寿命延长,反而令它们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来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例如观赏鱼及观赏鸟等,把它们放走并不是真正的”无畏布施”。还有些人预先向屠夫及猎户定货,他们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以供放生,这也就失去了放生的意义了。

  ○佛珠的意义是甚么?市面上有多种佛珠,应选哪一种才为适合呢?

  ◎佛珠或念珠梵语为”玛那”(Mala),是用作诵佛号或诵咒等之计算用法器。证量与境界高的大行者,不需要这些外在的法器工具。对凡夫佛子而言,如果对所作修持次数有个计算,对生起精进心会有帮助,所以可以用这些法器。佛珠的珠头代表佛宝,贯串整串珠的绳子表义法宝,小珠表义僧宝,所以一串佛珠就表义了三宝。珠头(即较大的一颗)代表佛之色身,它上面有一个锥形的珠顶,代表佛的法身,珠穗则是并无特别表义的加饰。佛珠以108粒为宜,但也有110粒等的组合。在传统上,有多种佛珠质料之要求,例如修息灾法用白檀香珠、修摄怀法用紫檀木珠等,其形状也有不同,数目也有不同的要求,持珠的手指也有不同要求,甚至串珠的绳之质料也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这些繁复的细节,我们初学者不需全跟着去做。一般来说,用108珠之菩提珠就可以了。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菩提珠本身的坚硬特质又有吉祥的表义,所以菩提珠适合作任何法门的修持。一般人有一串菩提珠就很足够了,不需刻意购买几十条不同质料的念珠。佛珠是用来修持的,如果有几十条佛珠却不修持,又有何意义呢?格律派的僧人,一般都用原始的原木佛珠,尤其喜欢用代表文殊的六把慧剑之五台山六道木佛珠。这种珠十分平宜朴实,但又表义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别受学僧之欢迎。对修持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俗家人来说,用石英水晶珠或莲子制珠则也是特别适合的。有些人的佛珠配上间珠或一对小数珠串,这并无不妥之处,但格律派大寺的僧众是不容许在佛珠上加上这些额外饰物的,也不可以用宝石制的佛珠。只有年资久的寺僧,才可以在自己的佛珠上加上间珠及数珠等。此外,佛珠不是一种世俗的饰物,所以不需用贵重质料的珠串,也不需把它挂在颈上装饰。在古印度传统中,并没有把佛珠挂在颈上的习惯。

  ○既然”心诚则灵”,为甚么要为佛像开光呢?

  ◎诸佛的法身是遍布一切时处,住于每粒微尘之中的。对境界及证量高的行者来说,诸佛是常常在前的,所以这些大行者不需要佛像。对我们凡夫来说,我们并未到达同等境界,所以还是需要依循佛说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护法像等,一定要依法装脏及启请胜住。一个新的佛像内里应该是空的,供奉者必须请有资格的人装脏及启请圣众胜住。”启请胜住”是祈请诸佛圣众来临而入于佛像中的意思,汉人称此为”开光”,其实是从顺世俗的称法。常常有人带来佛像向衲说:”请法师"加持"这个佛。”,衲总觉得啼笑皆非;佛是圆满的觉者,我们只是六道中的凡夫,凡夫怎么可能”加持”佛呢!在”开光”仪式中,法师所念诵的内容是启请诸佛胜住于像中,并非”加持”佛像。”装脏”是把如法的物品装填入佛像内部之意,所填入的物品包括舍利、经咒、珍宝、药材及香料等有吉祥意义的东西,装甚么、怎样装及先后次序都要依佛经所述地去做。如果一时并未找到有资格的人代为装脏,可以自行在像的内部写上梵文”唵”、 ”阿”、”吽”三字,然后以碎宝石或檀香粉填满而暂时代替装脏,心内要生起 ”此乃佛陀”之真佛想。

  ○佛像与菩萨像可以供在一起吗?

  ◎这是可以的。一个完整的佛坛,应该起码有一尊本师释迦牟尼像、一本佛经及一座舍利塔,分别表义佛陀之身、语、意。在此以外,可以也供奉其它佛像及菩萨像,但其它佛像应放在本师释迦牟尼像(或图片)之旁位或略低一点的位置,菩萨像再放旁一点或低一点,如果也供奉出世间护法,则再要放低一点。只要如以上所述次第地排,可以把佛、菩萨及出世间护法在一起供。世间的神明、祖先、龙族及地神等,我们三宝弟子不应依止。如要略事供养,亦不可放在佛坛上,只可分开其它地方而供奉,而且不应生起依止信皈的念头。对已死的祖先供奉,其实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真正益处,倒不如以利益他们的心而代为供养三宝,把功德回向予他们。祭祀祖先是汉地民间传统,并不是佛教的。

  ○为甚么要在佛坛上供水呢?

  ◎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香、涂香、食品、明灯等等,但就重要是供品的来源之清净及供养时的心清…

《狮吼棒喝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3 有关净土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