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獅吼棒喝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問答選錄 3 有關淨土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修定時入于細微昏沈的情況,卻沾沾自喜以爲自己已經入于定境。宗喀巴大士之〈菩提道次第廣論〉詳述了修定及對治昏沈與掉舉的法門,你可以去讀一下。很多人連禅定是甚麼也不知道,卻開始修定,這是毫無益處的。

  ○佛法教導安忍,但如果我們處處忍讓,豈不是更成爲他人欺侮的對像?

  ◎安忍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環。要達到面對遇上任何人、任何困境都能以安忍心處待,的確不是一朝一夕能達致的境界。安忍必須與悲心並行才能成功。我們佛法中所說的”忍”,並非指畏懼停縮不前的弱者心態。菩薩的安忍與凡夫見到惡人時的懦弱是兩碼子事,不可混淆不清。在遇到蠻不講理的人時,我們應施以悲心,心想對方與自己一樣,不過是想得樂離苦而已。把自己代入對方的角度去想一想,自然容易生起悲心,從而生起安忍心。我們也可視對方爲中毒發瘋的親母;如果你母親中毒發狂,威脅著要殺你打你,你肯定不會以嗔心先把她毒打一頓吧?你的心自然會以悲心對待,處處忍讓她。由此可見,能否行忍只取決于你與對方的關系觀念。六道的衆生都曾是我們的慈母。自無始生死輪回以來,在無數的轉生中,每一位衆生都曾成爲我們的母親。衆生的心中充滿著貪、嗔、癡這叁毒,所以我們不單不應以嗔心回報,還要同情他們,以忍心對待他們的無理,就像是對待中毒發狂的親母一般。由自己的角度看,嗔心並不利于解決問題及人際不和,反而只會爲自己帶來痛苦。被別人以惡意傷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選擇以嗔心報複,那就更加增深了你的不幸。他人是否對你傷害,並不由你決定,但你是否以嗔心報複,卻完全操縱在你的手裏。如果你也以嗔心回報,受傷害的不只是對方,你自己也在傷害自己。事實上,來自他人的言行並不可能對你造成傷害,你之所以感到委屈只因你對這些言行介懷。有人說過:”如果你是對的一方,你沒需要發脾氣;如果你是錯的一方,你沒資格去發脾氣。”,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配合上深知嗔心的過失及安忍的優點之智慧時,你的安忍亦會較容易生出。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導師:慈悲的人教你慈悲之道;凶惡的人正在教你忍辱之道。在碰上窮凶極惡、蠻不講理的人時,你反而應該以歡喜心對待,你可不是每天都有機會碰上學習考驗忍耐的良機!他們是你修持安忍、成就功德的福田!或許你仍會懷疑安忍就會被人欺侮,或視它爲懦弱的表現。安忍其實是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幾十年前,印度的聖人甘地就單單以”安忍”打敗了整個英國帝國。你看:幾十萬個精英軍人及世界上的一股大力量,最終也要屈服于這個矮小的印度人足下。是軍力及帝國的力大呢?還是安忍的力大?

  ○如果業力是不會消失的,忏罪又有何用處呢?

  ◎在佛陀開示因果教法時,爲了確立大衆對因果之信念,並未開示忏罪之法門,只說業力固定及有因必有果報。在佛陀開示大乘教法時,才教示了忏罪之法門。要忏罪淨障,必須具足四力:(一)境力 -- 靠依止境而忏罪。我們以叁業作不善,其對像不外乎聖衆與凡俗衆生,所以在忏罪時,亦依賴聖衆及衆生,例如供養叁寶及爲有情衆生作利益事業等;(二)追悔力 -- 畏怕所作不善之果報而生追悔曾造不善業因的真切心;(叁)對治力 -- 以忏罪爲動機所作之修持;及(四)誓願力 -- 決心不再作同類之不善業。若四者具足,就等于把業因種子燒壞了及把它與好比水份及養份的煩惱外緣隔絕了,令其不得成果。這並非說 ”種子”消失了,而是說我們令它不得成長及成熟。所以,大乘之忏罪概念與小乘之因果業力概念毫無矛盾。

  ○佛教人士常常放生,但既然在放生後動物一樣會死,放生又有何意義呢?

  ◎你的推論如果成立的話,你生病時也就不用服藥了,反正遲早你也是要死的。世間上的衆生,當然最終也必會經曆死亡,而且還會再有轉生。被放生的小動物,最終當然也會面對死亡。但我們修悲心的人,本著盡力施予無畏的精神,若能令衆生少一點痛苦、多一點福樂,這也是很有意義的。最終來說,我們要發願成佛,才可以最究竟地協助衆生得樂而離苦,但在未有這種究竟地利益衆生的能力前,我們並不是就甚麼也不做。能救助一個衆生少至一次,也一樣是一種善行,對被放的一方及放生的一方都有益處。施予衆生壽命,也就是自己在積聚長壽無病之因。放生時,我們也不是只是買動物回來放走那麼簡單。我們爲它們誦經持咒,令它們得聞佛號及佛咒,在心識中種下一個種子,將來必會成果。我們也回向祈願它們能于未來轉生善道而得遇佛法,最終能得成佛境。這些是對它們更長遠及實際的利益,也可視爲是”法布施”。此外,有些人也會爲它們授予叁皈依。一般畜牲聽不懂我們所念的內容,所以也無從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如果嚴格地說,並不能說它們真的得到了正受皈依,但念誦皈依之過程卻肯定在它們的心識中種下了皈依的善種子,所以仍然是很有意義的事。藏傳佛教人士則會把甘露丸放水中讓它們喝用或灑在它們身上,這也會爲它們帶來很大的未來生利益。放生也必須運用一些智慧,只有悲心而沒有智慧,是不能對衆生帶來大利益的。有些人竟把淡水魚放在海中,或把海魚放淡水河中,又或把外國鳥類放本地林中,這並不會令它們壽命延長,反而令它們更快死亡。有些生物本來就不是被售作食用的,例如觀賞魚及觀賞鳥等,把它們放走並不是真正的”無畏布施”。還有些人預先向屠夫及獵戶定貨,他們便刻意多捉一些生物以供放生,這也就失去了放生的意義了。

  ○佛珠的意義是甚麼?市面上有多種佛珠,應選哪一種才爲適合呢?

  ◎佛珠或念珠梵語爲”瑪那”(Mala),是用作誦佛號或誦咒等之計算用法器。證量與境界高的大行者,不需要這些外在的法器工具。對凡夫佛子而言,如果對所作修持次數有個計算,對生起精進心會有幫助,所以可以用這些法器。佛珠的珠頭代表佛寶,貫串整串珠的繩子表義法寶,小珠表義僧寶,所以一串佛珠就表義了叁寶。珠頭(即較大的一顆)代表佛之色身,它上面有一個錐形的珠頂,代表佛的法身,珠穗則是並無特別表義的加飾。佛珠以108粒爲宜,但也有110粒等的組合。在傳統上,有多種佛珠質料之要求,例如修息災法用白檀香珠、修攝懷法用紫檀木珠等,其形狀也有不同,數目也有不同的要求,持珠的手指也有不同要求,甚至串珠的繩之質料也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這些繁複的細節,我們初學者不需全跟著去做。一般來說,用108珠之菩提珠就可以了。佛陀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菩提珠本身的堅硬特質又有吉祥的表義,所以菩提珠適合作任何法門的修持。一般人有一串菩提珠就很足夠了,不需刻意購買幾十條不同質料的念珠。佛珠是用來修持的,如果有幾十條佛珠卻不修持,又有何意義呢?格律派的僧人,一般都用原始的原木佛珠,尤其喜歡用代表文殊的六把慧劍之五臺山六道木佛珠。這種珠十分平宜樸實,但又表義了大智文殊之加持,所以特別受學僧之歡迎。對修持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俗家人來說,用石英水晶珠或蓮子製珠則也是特別適合的。有些人的佛珠配上間珠或一對小數珠串,這並無不妥之處,但格律派大寺的僧衆是不容許在佛珠上加上這些額外飾物的,也不可以用寶石製的佛珠。只有年資久的寺僧,才可以在自己的佛珠上加上間珠及數珠等。此外,佛珠不是一種世俗的飾物,所以不需用貴重質料的珠串,也不需把它挂在頸上裝飾。在古印度傳統中,並沒有把佛珠挂在頸上的習慣。

  ○既然”心誠則靈”,爲甚麼要爲佛像開光呢?

  ◎諸佛的法身是遍布一切時處,住于每粒微塵之中的。對境界及證量高的行者來說,諸佛是常常在前的,所以這些大行者不需要佛像。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並未到達同等境界,所以還是需要依循佛說的事相而作,尤其是示忿怒相的本尊及護法像等,一定要依法裝髒及啓請勝住。一個新的佛像內裏應該是空的,供奉者必須請有資格的人裝髒及啓請聖衆勝住。”啓請勝住”是祈請諸佛聖衆來臨而入于佛像中的意思,漢人稱此爲”開光”,其實是從順世俗的稱法。常常有人帶來佛像向衲說:”請法師"加持"這個佛。”,衲總覺得啼笑皆非;佛是圓滿的覺者,我們只是六道中的凡夫,凡夫怎麼可能”加持”佛呢!在”開光”儀式中,法師所念誦的內容是啓請諸佛勝住于像中,並非”加持”佛像。”裝髒”是把如法的物品裝填入佛像內部之意,所填入的物品包括舍利、經咒、珍寶、藥材及香料等有吉祥意義的東西,裝甚麼、怎樣裝及先後次序都要依佛經所述地去做。如果一時並未找到有資格的人代爲裝髒,可以自行在像的內部寫上梵文”唵”、 ”阿”、”吽”叁字,然後以碎寶石或檀香粉填滿而暫時代替裝髒,心內要生起 ”此乃佛陀”之真佛想。

  ○佛像與菩薩像可以供在一起嗎?

  ◎這是可以的。一個完整的佛壇,應該起碼有一尊本師釋迦牟尼像、一本佛經及一座舍利塔,分別表義佛陀之身、語、意。在此以外,可以也供奉其它佛像及菩薩像,但其它佛像應放在本師釋迦牟尼像(或圖片)之旁位或略低一點的位置,菩薩像再放旁一點或低一點,如果也供奉出世間護法,則再要放低一點。只要如以上所述次第地排,可以把佛、菩薩及出世間護法在一起供。世間的神明、祖先、龍族及地神等,我們叁寶弟子不應依止。如要略事供養,亦不可放在佛壇上,只可分開其它地方而供奉,而且不應生起依止信皈的念頭。對已死的祖先供奉,其實並不能爲他們帶來真正益處,倒不如以利益他們的心而代爲供養叁寶,把功德回向予他們。祭祀祖先是漢地民間傳統,並不是佛教的。

  ○爲甚麼要在佛壇上供水呢?

  ◎我們對諸佛所作的供養,可以有很多種,例如水、花、燃香、塗香、食品、明燈等等,但就重要是供品的來源之清淨及供養時的心清…

《獅吼棒喝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問答選錄 3 有關淨土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